摘 要:加拿大当代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擅长刻画在男性社会的压迫下而选择“逃离”的女性以及在“逃离”的过程中女性意识的成长。本文试图从女性视角探讨小说中被历史和性别双重殖民化的加拿大妇女在现代消费社会里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压力,她们的自省以及她们为了追求精神意义上的生存而进行着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男性形象;女性意识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是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家,2013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小说文风质朴,构思精巧,语言凝练,叙事独到,突破了传统小说创作的局限,形成了独特的“门罗风格”。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将门罗称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因为他们都能捕捉住生命中绝望的真相”。门罗在小说中构筑的“门罗王国”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小镇为背景,乡土气息浓郁,堪与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相媲美,作者以她敏感睿智的女性视角,新颖独到的叙事风格,展现出一幅独具特色的加拿大社会风情画。1968年她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出版发表,当年即获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文学奖,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在其后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在国际上荣誉不断,所获奖项不计其数,包括总督文学奖、吉勒文学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以及2009年的布克国际文学奖和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等等。
一.国内外门罗研究综述
门罗的短篇小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在英、美、加拿大等国家逐渐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相关研究持续升温,学术论文和书评文章大量涌现,其中路易斯·麦肯德里克编撰的《可能的小说:艾丽丝门罗的叙事行为》以及朱迪斯·米勒主编的论文集《艾丽丝·门罗的小说艺术:无法言说的言说》概述了门罗最先出版的四部小说集中所关注的问题,为以后的门罗批评研究奠定了主要研究方向。国内有关门罗的学术性研究起步较晚,2000年以前除了零星一些推荐文章,国内学术界对门罗的研究几乎为空白,近十年来陆续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也大都以印象批评式的文章为主,展开批评视角的较少。纵观国内外评论界,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小说的反传统叙事模式,作者灵活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段,营造叙事悬念,增强叙事张力,如在论文集《可能的小说:艾丽丝门罗的叙事行为》中选编的罗伯特·萨克的《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叙事辩证法》一文中讨论了双重视角在门罗小说中的运用,并指出独特的倒叙手法是其小说魅力的关键。
2.文本与文本性研究是门罗研究的另一个焦点。詹姆士·卡斯卡伦在其著作《另一个国度:艾丽丝·门罗作品中的写作模式》中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解读文本,称其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背景、情节和主题的原型可追溯至但丁、莎士比亚以及弥尔顿等文坛巨擘,为门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
3.门罗小说鲜明的地域特征。布兰顿·康伦在论文《门罗的仙境》中指出门罗的作品抓住了安大略农村小镇的特色。拉斯波瑞琪的《两性之舞: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艺术与性别》中具体论述了门罗的地域作家身份与其女性主义思想的关系。她认为,门罗通过对外部景观的描摹,呈现了女性主人公复杂隐秘的内在世界。于是,外部景观成为了主人公自我追寻精神之旅的隐喻。
4.门罗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手法。门罗的小说大多带有自传性质,学者乔治·伍德考克在题为《艾丽丝·门罗的现实主义》的论文中称其创作手法较为接近二十世纪早期的欧洲现实主义。
5.最受关注的问题当属门罗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生命体验的关照。作为一位女性作家,门罗擅长攫取女性生命中的片段来关照他们的生存状态。芭芭拉·戈达德在论文《生命机体的继承者:艾丽丝·门罗和女性审美》中以《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为例,讨论了女性主体性与女性欲望以及女性作家与文学成规的问题。另一位重要的女性主义研究者玛格达莱妮·雷德克普的《母亲们与其他丑角们: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则聚焦于门罗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
二.门罗作品中的性别意识和女性视角
在小说中,门罗以女性为创作对象,通过非常纯粹的女性视角来观察世界,描述世界。在她的小说里,男性往往是女人世界里的配角,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展现女性的婚姻状况、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门罗选择女性生命中最重要的节点—相逢、相爱、生育、死去、错过等来关照人物命运,作者凭借独特的洞察力探讨着被历史和性别双重殖民化的加拿大妇女在现代消费社会里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压力,她们的自省以及她们为了追求精神意义上的生存而进行着的不懈努力。
200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逃离》(Runaway)由八个短篇小说组成,故事有一个相同的母题:逃离。妻子从丈夫身边逃走,女儿从母亲身边逃走,未婚妻从未婚夫身边逃走…….“逃离”似乎成为女性试图自我救赎,摆脱厌倦生活的方式。门罗书写的依然是城郊小镇中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表现着她们努力使肉体和情感同时生存的挣扎。然而正如冰封湖面,内藏暗涌,看似平静的生活表层之下,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那些女子如同丁尼生笔下被诅咒的夏洛特一样,无论怎么逃,都逃不出她们的宿命。门罗直接介入加拿大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真实景象,展现简单表象下复杂的真实,揭示了女性的生命本真,也寄托着门罗的性别意识。
在其同名短篇《逃离》中女主人公卡拉十八岁在马棚干活时爱上马术老师克拉克后,便离开母亲和继父,与他一起来到小镇上生活、创业。开始时他们也有美好的时光,但坏天气时马场经营不景气,突然有一天,卡拉最心爱的一只小羊弗洛拉丢了,这让她很烦闷。偶然的一个机会,在邻居西尔维娅的帮助下,她乘坐开往多伦多的大巴离家出走了,要离开她的马厩和她那个冷漠暴躁的丈夫。但路上她总是想起克拉克,想到自己的出走仅仅是想过没有克拉克的生活,而没有其他目标时,卡拉崩溃了。于是,半路下车,打电话让克拉克接自己回家。克拉克警告西尔维亚远离卡拉,此时山羊弗洛拉神秘地出现了。天气晴朗起来,他们的经营渐渐好转,关系也有了改善。然而西尔维亚来信提到弗洛拉的出现,又使卡拉如针扎般的刺痛着,因为她知道是克拉克杀死了弗洛拉,就像杀死了她一直努力寻找的自我。女性的逃离是无奈的选择,可逃离途中的放弃与回归更令人感到人生中无时不在的身体上、情感上、物质上的束缚,所造成的无所适从。endprint
三个相互关联的短篇《机缘》、《匆匆》和《沉寂》,主人公都是一个叫做朱丽叶的女子。她才21岁却已获得古典文学的学士与硕士学位并在撰写博士论文。她喜爱读书,常常着迷于古希腊文化历史。她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可是,在她长大的镇子里,她并没有因学历高而受到推崇,她除了读书优秀之外,并没有得到多少男生的青睐。在一次火车旅行途中,她偶遇一位乡间打渔男子埃里克,朱丽叶对陌生人产生了某种隐晦的欲望。六个月后她竟不顾后果地背井离乡、中断工作、抛弃多年来为之奋斗的学术追求去投奔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男人,不顾他已有妻子和若干情人,与他共同生活。她迫不及待的想要跳出那个厌倦无聊的生活氛围,然而在日后冗长、琐碎的生活中,当她学会了争吵、嫉妒、忍耐和凑合(撑到爱情真的复苏的那一天)时,朱丽叶的人生并没有得到拯救,她内心深处的期待和渴求隐藏在平静的生活里,吞咽着对生活的嘲讽和不满。当几十年后在她的同居男友在海上捕鱼失事后,她又重新拿起书本回到知识的世界,并开始继续完成那篇未竟的博士论文。朱丽叶得人生仿佛是去那里玩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朱丽叶年轻的时候,对于男人所有比较愉快的经验都是幻想式的,但她从未放弃某种绝对和纯粹的追求。然而对于情人来说,问题不在于被爱,而在于避免受骗。所以男人宁愿妻子是无文化、软弱和愚蠢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他的尊严和荣誉,同居多年,埃里克甚至都没有和朱丽叶结婚。当朱丽叶人过中年面对女儿的逃离时,她明白其中的影响,可她依然无能为力。
在另一短篇《激情》中,主人公格蕾丝遇到了应该说是完美的对象,工程师莫里家境良好,秉性温柔。但是,忽然有一天莫里的哥哥尼尔出现,格蕾丝突然觉得那才是她想要的人。她坐上尼尔的车,虽说莫里一家认为他们是去医院处理格蕾丝被贝壳划伤的脚,但她知道自己是想要逃离未婚夫莫里,开始一场探险。然而,酗酒的尼尔也不是那个“Mr. Right”,在格蕾丝下车之后,他开车一头撞上桥墩,结束了生命。无论他是自杀还是因饮酒出事,格蕾丝想要逃往的地方不过是毁灭。任何想要逃离的人,对现有事物的厌倦超过了对未来的渴望。人生不断地在逃离,又不断被牵绊的过去活无望的未来所捕获,门罗小说里回荡着这种欲挣扎不能、欲逃离无路的悲哀。
在《逃离》中,门罗用自己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修改。虚写的男性,成为了门罗在《逃离》中的一种写作策略。男性在故事中,变成了符号式的存在。男性的外貌、性格和经历往往只有寥寥几笔。短篇故事中的男性角色,大多数都成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历史背景而存在,推动着女性主人公故事的发展。门罗女性视角的选择,有利于她自身性别意识的表达。通过另一种关照,更为细腻的刻画男性,表现了像埃里克和莫里这样的传统的男性形象,同时又在有意无意间撕下了男性长久以来隐匿在“男权中心”下被修饰美化过的面纱,将克拉克的不堪,尼尔的脆弱展示了出来。门罗通过揭示男性的双重面孔的存在,使女主人公们的人生经历充分展开。
门罗在《逃离》中所要体现的不仅仅是她个人的东西,而是她归纳出来的属于我们每个现代人所共有的精神困惑与不满足,抗争与诗意。就像布克国际奖的评审之一史迈利所说的那样:“艾丽丝的作品堪称完美,任何作家面对她那微妙而精确的文字都只有发呆的份。她对每个话题的思考都十分凝练,她写三十页的短篇,比许多小说家的整本长篇小说都要丰富”。
参考文献:
[1] Alice Munro. (2005). Runaway. New York: Vintage.
[2] Gong, Ping. The Effect of Identity on Alice Munros Literary Creation. MA Thesis. Jilin University, 2009.
[3]董珊珊:《浅析爱丽丝·芒罗短篇小说中的性别政治》,载《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第 24 卷(2009 年)第 2 期,第 24-27 页。
[4]李小玺:《加拿大女性文学中的早期女性形象》,载《飞天》2011 年第 8 期,第31-32 页。
[5]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
作者简介:杜晓云(1977—),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文学与世界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