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峰?张凤萍
摘 要:汤婷婷的处女作《女勇士》通过对多名女性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女性不公正待遇的愤慨和对双性平等的渴望。本文将借助女权主义思想理论,解析《女勇士》中的女权主义思想,从女性视角写作入手,展现美国华裔女性的女权主义观。
关键词:《女勇士》;女权主义;美国华裔女性
一、引言
汤婷婷(MaxineHongKingston,1940—),祖籍广东新会。一九四零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士得顿市,是第二代美国华裔女性。她的处女作《女勇士》(1976)的发表,使她立即享誉美国文坛,至今盛名不衰。“1991年,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为了满足各大学的课程要求,在‘世界文学经典系列中专门出版了《汤婷婷〈女勇士〉教学指南》一书,其中开列的参考资料长达数页”。[8]P135可见汤婷婷对美国文学乃至教育界的巨大影响,她从女性视角审视世界,书写了自己作为美国华裔女性所面临的艰难境遇。结合自身的经历、故事传说,以及中国的历史文化,为女性声讨公道。《女勇士》中充斥着作者的女权主义观点,为女性的境遇呐喊,并展望男女两性的社会公平地位。
二、女权主义理论
女权主义(Feminism),源于西方,主要是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女权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权主义思想泰斗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由于女性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所处的不平等地位而存在,并致力于完善女性所应具备的各种权利。“它以女权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个人色彩。”[3]P44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在《一间自己的屋子》这本书中就表达了自己对女性权利的追求,要想创作首先需要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这里的“屋子”就象征着女性的创作空间与生存空间。另一个女权主义泰斗沙拉·波娃,则主张破除父权社会的束缚,声称女性是个独立的存在,反对男性所说的男性是主体而女性是其他的一些东西。
如今,“女权主义”一般用于指代所有致力于终结女性从属地位的组织或团体。当代女权主义者继承了前辈们在自由、公正和平等等方面的信息,致力于获得更大的女性解放和两性平等。
三、《女勇士》中的女权主义表达
作为第二代华裔女性,汤婷婷从小生活在各种矛盾中,无法确定自己真实的存在身份。《女勇士》展现了作者作为少数族裔,作为女性,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寻找自我的艰难经历和精神困惑。汤婷婷通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以及她的自身经历,充分展现了自己作为美国华裔女性的困境和自己的女性主义观。
(一)女性视角写作,摒弃男权中心论
自古以来,文学就是男人的专利,女子没有读书的权利,即使读书,读的也是那种教育女子如何为人妻如何为人母又如何孝敬公婆的书。像中国古代的《女四书》,目的就是教育女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女性读书是无形的禁忌,而女性写作更是天大的禁忌,“纵观中西方文学史,文学创作历来是男人的领域,是男人的专利,为男人所垄断,妇女要有作为并受到男人主宰社会的认可实非易事。”[1]P167
因此,汤婷婷作为女性进行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女权主义表现。她要证明女人同样可以创作,并且创作出优于男性的作品。在华人社区里长大,汤婷婷从小就经历着作为女性所遭受的性别歧视与不公平待遇。“我讨厌一帮华侨邻居冲着我和姐姐摇头。‘一个女孩还不够,又一个女孩。他们啧啧连声。父母听了以后自惭形秽,不愿带我两一起出去”。[5]P42而那个貌似曾经当过江阳大盗的大伯,每到星期六早晨就要上街购物买东西,而且只带男孩去。周围人的目光使作者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女孩子所生活的华人家庭和社区对于女性的极度歧视使女孩子日夜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女勇士。”[1]P213汤婷婷拿起笔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她自身的经历,这就是她对世俗的反抗。
而且,汤婷婷在《女勇士》的人物构造中选择了几位女性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摒弃了传统的男性主导故事。无名姑姑、花木兰、勇兰、月兰、“我自己”都是女性,相应的她们的故事也都是女性的故事。“无名姑姑”讲述了作者的姑姑,在丈夫离家之后和别的男人生下孩子,遭家人和村里人的唾弃,最后怀抱刚出生的婴儿投井自尽;花木兰是作者对母亲讲述故事的改编,是美国式的巾帼英雄;勇兰,“我”的母亲,在丈夫远去美国,两个年幼的孩子相继夭折后,她立志成为一名医生,最后学成回乡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乡村医师;月兰,是“我”的姨妈,她为寻找三十年前来到美国的丈夫也来到美国,但见到丈夫后,面对的只有对方的埋怨,最后月兰难以忍受外界的生活压力与内心的挣扎,病死在了疯人院;“我”则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的第二代华裔,从小经历着双重困惑。
这五个故事的共同点就是女性化,无论是在人物选择还是在故事构造上,都通过女性的视角看世界。女性的故事加上女性视觉和女性写作,这便是对男性主宰文化世界彻彻底底的反抗。
(二)巧用对比手法,突显女性权利
对比修辞,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汤婷婷在《女勇士》中便运用了大量对比手法,使读者更清晰得了解双性不公待遇的存在以及女性所缺少的权利。
首先,无名姑姑与姨夫(月兰丈夫)的对比。无名姑姑因为出轨怀孕生子遭受了所有人的唾弃,包括自己的家人,“哎呀,我们都快被你害死了。快死了,快死了。看看你干了些什么。”[5]P12而且,在姑姑投井自杀以后家人仍然不能原谅她,家里人不允许任何人提起她,因为她让这个家庭乃至整个村子蒙羞。但是,在美国的姨夫却可以光明正大的抛妻弃子,另娶妻室,而且面对自己昔日的妻子,竟然毫无悔意。“你来着干什么”,“你不该来这”,“你来这是个错误。”这是姨夫面对月兰时的无耻指责,而且显得那么理直气壮。“同是一样的处境,为什么无名氏姑姑偷偷摸摸地与别的男人相好就要遭受谴责围攻,而姨夫不顾第一氏妻子的存在,在美国光明正大地另娶妻室,生儿育女。”[6]P51同样的错误,因为性别的不同,结局竟然截然不同。endprint
无名姑姑与未知男人的对比。媾和是男女双方的事,而在现实中却无人关心那个偷情的男人究竟是谁。当发现姑姑怀孕之后家里人没有说出这件事,也没有人追问那个男人究竟是谁。那个男人可以在自己做错事之后继续逍遥,甚至在姑姑分娩那个晚上,可能也参与了洗劫祖父家的暴行。而姑姑所承受的除了身体的疼痛外,还要承受外界的指责与谩骂所带来的精神伤痛。不同的命运,究其原因无非是“性差别”。而且姑姑为这次错误付了巨大的代价的,“遭受身体和精神创伤的无名姑姑不仅被剥夺了呵护幼小生命的权利。”[1]P163作者对这个无名姑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并站出来为她辩护。
花木兰与她丈夫的对比。《花木兰》这个故事是作者母亲口述给作者的,花木兰是中国的历史人物,代父从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最后荣归故里孝敬爹娘。《白虎山学艺》中的花木兰八岁上山学艺,一学就是十五年,最后学成回乡,替父从军,带军杀敌,斩杀昏君,清理村霸,可谓战绩颇丰。而书中对于他丈夫的描写相对来说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有点挥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感觉。当夫妻重聚,花木兰怀孕生子后,她仍然战斗在第一线。白天怀揣自己的孩子作战,晚上则在营帐里尽享天伦,这是对传统思想的反驳。而在这里花木兰的丈夫却扮演着类似女人的角色,“做完一切,我把孩子交给丈夫,让他送回老家。又让他带上所有缴获来的钱。”[5]P37这是在孩子满月后,花木兰为了专心作战,让丈夫将孩子带回老家。两个人的行为完全颠倒,作者就是想表明女性同样可以做成许多自认为男性主导的事。
(三)结合故事传说,颠覆传统女性形象
汤婷婷作为美国华裔女性,既有美国人的特征,又有中国人的影子。所以,有的时候难以确定自己的真是存在身份,“而身为美籍华人女性,汤婷婷要面临双重的挑战:其一来自传统中国鄙视女性的陋习;其二来自美国主流社会对少数民族的歧视。”[1]P203但是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也给了作者不少的灵感,母亲作为第一代美国华裔女性给汤婷婷灌输了许多中国故事传说,在《女勇士》中,作者就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以此来突显女性权利。
改编的“花木兰”是美国式的巾帼英雄。Fa Mu Lan是花木兰的粤语发音,作者在这里结合自己的经历将花木兰改编成了美式的女英雄。花木兰,公元412年出生在北魏宋州,现在的河南商丘。她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文明天下。汤婷婷的母亲给她讲述了这个故事,作者则被花木兰的英勇善战和不畏强敌深深的打动。最终,作者用特殊的方式记录了这个女英雄,暗喻女人也可以和男人一样做相同的事,而不因性别而决定命运。
蔡文姬公元177年出生在陈留圉(今河南杞县),蔡邕之女,博学多才,精通音律,是一代才女。但在二十三岁被掳匈奴,一去就是十二年,饱受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最后被解救回国。汤婷婷在《女勇士》中,以这个故事结笔也是寓意深刻。作者是美国华裔女性,蔡文姬身上有自己的很多特征。在汤婷婷笔下,蔡琰最终在异国他乡唱出了自己的歌,而不是踯躅不能适应异乡生活。这暗示着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去适应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作者同时也寄希望于自己,希望自己能够适应并融入美国白人社会,而不是沉浸在母亲的不满与怨恨里。
汤婷婷引用这两个中国传统女性,书写了自己的渴望,也表明女性可以突破许多局限,可以和男性一样做得很好,以此来颠覆人们心中女性固有的消极形象。
四、结语
女性是社会改革进步不可忽视的力量,她们除了承担社会的责任外还承担了人类自身繁衍的责任,所以人类社会应该善待女性,重视尊重女性。如今,世界女性的地位大有改善,美国华裔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华人地位的提升而不断改善。这是先辈们不断努力的结果,是她们用汗水用心血书写的美好景观。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2]玛格丽特·沃特斯著,朱刚,麻晓蓉译.女权主义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5
[3]罗婷.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4]阿莉森·贾格尔,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5]汤婷婷著,李剑波,陆承毅译. 女勇士[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6]张龙海.透视美国华裔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7
[7]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总序)[Z].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8]Xu Yingguo.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M].Tianjin:Nankai University Press,2008.2
作者简介:李宝峰(1973—),男,汉族,黑龙江人,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张凤萍(1989—),女,汉族,山东人,学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