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英
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管麻醉用于小儿疝气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王晓英
目的探讨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管麻醉用于小儿疝气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择期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随机分为A组(丙泊酚复合骶管麻醉组)和B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麻醉组), 观察两组患儿麻醉期间各时点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术后清醒时间、麻醉诱导期间有无呛咳、屏气、喉痉挛、躁动等并发症及术后有无苏醒期躁动及恶心、呕吐等。结果患儿诱导前的生命体征无明显差异;A组诱导后心率与诱导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平均动脉压(MAP)诱导前和诱导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A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儿血氧饱和度(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均无呼吸抑制发生;患儿在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例术后躁动无恶心呕吐, B组有2例术后躁动1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管麻醉用于小儿疝气手术麻醉效果都很显著, 恢复迅速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七氟醚;丙泊酚;骶管阻滞;小儿;疝气手术
骶管麻醉具有操作简单、镇痛效果确切、肌肉松弛效果满意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1], 但由于小儿不配合, 常常需要在手术中辅助全身麻醉药, 本院在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管麻醉用于小儿疝气手术有一些体会,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ASA分级Ⅰ~Ⅱ级、近期无呼吸道感染病史及骶管麻醉禁忌证的1~5岁需要择期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A组(丙泊酚复合骶管麻醉组)和B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麻醉组), 每组30例。两组患儿性别、体重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与监测 所有患儿术前禁食禁饮4~8 h, 入手术室前均给予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0.01~0.02 mg/kg, B组患儿入手术时后面罩吸入8%七氟醚, 氧流量8 L/min, 患儿入睡后(睫毛反射消失)遂改为吸入2%~3%七氟醚, 氧流量2 L/min, 固定好面罩后取左侧卧位消毒铺巾, 在骶裂孔处用20 G静脉套管针穿刺, 进针方向与皮肤呈约40°夹角, 穿过骶尾韧带时有突破感, 置入外套管并退出管芯, 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 推2~3 ml生理盐水无阻力证实在骶管腔, 给予新配置的0.25%罗哌卡因1 ml/kg,10 min后开始手术。A组患儿入室后面罩吸氧, 静脉给予丙泊酚1.5~2.5 mg/kg, 待患儿入睡后静脉泵注丙泊酚3~8 mg/(kg·h), 然后给予骶管麻醉(同B组), 两组患儿整个手术过程保留自主呼吸。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诱导前(T0)、诱导后(T1)、手术切皮时(T2)、疝囊结扎时(T3)、术毕清醒时(T4)各时点心率、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后清醒时间, 观察麻醉诱导期间有无呛咳、屏气、喉痉挛、躁动等并发症, 术后有无苏醒期躁动及恶心、呕吐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心率、MAP、SpO2比较 两组患儿诱导前的生命体征无明显差异;A组诱导后心率(112.2±12.2)次/min与诱导前心率(107.2±13.2)次/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MAP诱导前(85.5±7.6)mm Hg(1 mm Hg= 0.133 kPa)、B组(83.5±9.2)mm Hg与诱导后A组(75.8±12.8)mm Hg、B组(76.3±11.5)mm Hg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75.8±12.8)mm Hg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均无呼吸抑制发生。
2.2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比较 A组手术时间(28.6±5.2)min, 苏醒时间(9.2±4.8)min, B组手术时间(29.2±4.8)min, 苏醒时间(8.6±3.1)min,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A组有1例术后躁动, 发生比率为3.3%, 无恶心呕吐;B组有2例术后躁动, 发生比率为6.7%,1例术后恶心呕吐, 发生比率为3.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疝气手术时间短, 手术操作相对简单, 但对麻醉的可控性要求较高, 既需要一定的麻醉深度满足手术的需要又要保证患儿能够很快苏醒, 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小儿骶管麻醉由于其操作简单易掌握, 止痛、肌松效果确切, 局部麻醉药用量小, 对患儿的生理干扰少, 便于临床应用等优点, 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但小儿在局部麻醉下不能很好的配合手术,在骶管麻醉的同时必须辅助一些全身麻醉药物来完成手术,由于七氟醚是一种新型的吸入麻醉剂, 无刺激性气味, 对呼吸道刺激性小且不增加呼吸道分泌物, 即使吸入高浓度麻醉诱导也未见屏气、咳嗽及喉痉挛的发生, 由于骶管麻醉良好的止痛和肌松作用, 术中2%~3%的七氟醚浓度完全可使患者镇静无体动, 可满足手术需要, 由于七氟醚的血/气分配系数仅0.63, 脑血分配系数为1.7, 在常用的挥发性吸入全身麻醉药中较低 , 故其诱导、苏醒过程迅速, 可控性好, 特别适合于小儿麻醉;丙泊酚为弱酸性水性乳剂, 具有起效快、苏醒快等优点, 被广泛用于麻醉诱导与维持, 其没有蓄积同时有一定的止吐作用, 医务人员在骶管麻醉的基础上使用丙泊酚, 既充分镇静镇痛, 又保证肌松, 可以满足手术的需要。为寻求一种疗效好安全性高的麻醉方法, 本研究主要探讨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管麻醉用于小儿疝气手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该研究表明[2]:丙泊酚复合骶管麻醉与七氟醚复合骶管麻醉都能安全有效的用于小儿疝气手术。由于七氟醚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术中血压和心率波动相对较小, 血液动力学稳定。有文献表明, 七氟醚吸入麻醉术后患儿躁动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高, 而本研究表明七氟醚联合骶管麻醉术后患儿躁动率为15%, 而恶心呕吐率仅为3%, 这与文献报道是不一致的, 可能与联合骶管麻醉起的镇静镇痛作用有关。由于丙泊酚在小儿的药代动力学与成人不同, 需要较大的剂量才能达到一定的麻醉深度, 这势必会加重呼吸和循环抑制, 而作者复合了骶管麻醉,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丙泊酚的用量,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 同时丙泊酚有止吐作用, 降低了患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的几率[3]。
综上所述, 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管麻醉可以提高麻醉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 这两种麻醉方法用于小儿疝气手术,麻醉效果都很显著, 恢复迅速且安全性较高的麻醉方法,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吴春美, 徐建军, 成国荣.七氟醚与丙泊酚在小儿包皮环扎术的临床比较.医学信息,2010,23(7):2323-2324.
[2]王东坡, 胡瑶琴, 胡智勇.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6):511-512.
[3]蔡琳, 巩固, 刘英海, 等.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四川医学,2013,33(2):310-31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086
2014-12-02]
473000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