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河南 商丘 476100)
·临床报道·
中医辨证治疗喉源性咳嗽102例
李海霞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河南 商丘 47610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喉源性咳嗽的患者辨证分为风邪困肺型、脾虚生湿型和肺肾阴虚型,分别给予中药汤剂治疗。结果:治愈33例,显效61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92.2%。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确切。
喉源性咳嗽/中医药疗法;辨证;临床观察
喉源性咳嗽指因咽喉部不适而引发的反复咳嗽,此概念最早由我国著名的中医耳鼻喉专家干祖望教授提出[1],特指以咽痒为主要特征的干咳。患者咽痒如蚁行,并时常有异物感,咳嗽因咽痒而起,不痒不咳;咳嗽起点位于声门之上,呈阵发性,咳嗽剧烈时面色红赤,甚至出现痉挛,有少许白黏痰;咳嗽于白天发作,每日发作数次,严重者甚至1h内多次咳嗽[2],而夜间少咳甚至不咳。“喉源性咳嗽”为中医诊断病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咽炎”[3]。2013年10月—2014年5月,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喉源性咳嗽102例,总结报道如下。
102例均为我院门诊确诊为喉源性咳嗽的患者,其中男54例,女48例;年龄最小12例,最大5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a。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①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干咳,咳嗽前自觉喉部发痒,咳嗽后痒感不能缓解,致使咳嗽接连不断;②很少有痰或者咳少量白黏痰;③体检可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部充血红肿;④胸部X线片检查多无异常。
①鼻腔、鼻窦炎症患者;②肺部疾病患者;③肿瘤性疾病患者;④药源性疾病患者。
4.1 风邪困肺型
临床表现:干咳喉痒,咽喉作痒即咳,痰少。此型可归纳为“因咳动痰、咳为重”。患者往往久病体弱,易感外邪,咳嗽多发生于感冒、发热之后,属风邪犯肺和风寒化热的表证。治宜宣肺解表,祛风止咳。给予三拗汤加味,药物组成:麻黄9g,杏仁12g,甘草6g,蝉蜕10g,干地龙10g,防风12g,桔梗12g。加减:痰色黄者,加陈皮12g、苏子9g、僵蚕10g;痒咳剧烈且咽喉充血重者,加薄荷(后下)6g、天竺黄10g、芦根9g、射干9g等。1d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4.2 脾虚生湿型
多见于肥胖、喜肥甘厚腻饮食者。临床表现:自觉咽部有痰,黏腻不适,喜频频清嗓、咯痰,但咯痰后仍觉咽部异物感明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查体可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团块状增生。治宜健脾祛湿,疏肝化痰。给予半夏厚朴汤,药物组成:法半夏12g,厚朴12g,紫苏叶9g,茯苓30g,生姜6g,桔梗12g,陈皮12g,柴胡6g,枳壳10g。加减:有腹胀、纳差、便溏者,加砂仁12g、藿香12g、薏苡仁20g。1d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4.3 肺肾阴虚型
此型多见于更年期妇女,年老者,长期熬夜或长期睡眠不佳者,以及久病后津液耗损严重者。临床表现:患者日咳重,入夜明显,影响夜眠,无痰,伴鼻干目涩,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脉细或平。查体可见: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局部轻微充血,黏膜表面干而发亮。此型可归纳为“无痰干咳、阴虚重”。治宜滋阴润燥,濡养咽喉。给予知柏地黄汤加减,药物组成:知母12g,黄柏12g,熟地黄20g,山茱萸20g,山药20g,牛膝10g,牡丹皮9g,百合10g,麦冬12g,玄参12g,柴胡9g,佛手12g,夜交藤30g。1d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
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用药3d即症状减轻,用药7d后咽痒、咳嗽和咽部体征全部消失,且停药后3个月内无复发。显效:用药3~7d后咽痒、咳嗽和咽部体征减轻,但未完全消失,咽部受刺激后咳嗽偶发,继续原方法治疗仍然有效。无效:治疗7d后咽痒、咳嗽和咽部体征均未见明显改善。
治愈33例,显效61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92.2%。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空气中粉尘、刺激性颗粒、异味气体等增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喉源性咳嗽也成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该病在现代医学相当于“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西医治疗以对症止咳、抗过敏、抗感染为主,但疗效不好,且容易加重患者病情;而中医辨证治疗则体现出较大优势。
目前,大量的研究学者越来越认识到:喉源性咳嗽患者,尤其是久病迁延不愈的患者,其咳嗽并非仅仅因肺系疾病所致,常规宣肺降气、清热化痰等手段往往不能达良好的效果;需要进行辨证分型,治疗也应有所不同。
笔者认为:研究该病的临床分型需从其病机入手。早在清代,名医林佩琴就将咳嗽的病机归为“气逆为咳,痰动为嗽”,并指出:“因痰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无痰干咳者,阴虚为重,主治在肾。……症见虚寒,咳久不已者,均勿清嗽,但补元气,嗽自止。”风邪犯肺时,如不能及时疏泄发表,仅以对症止咳治疗,则浮邪不能外泄,困于肺内,肺气失润,进而逆行上延喉间,气逆而致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时则化津无权,津聚则生痰,积于咽喉,致痰涎缠绵,黏腻不适,因痰阻而动咳。肺阴、肾阴亏虚,则相火浮越,燥火上冲,灼液燥津,导致液少津亏,难以上养于喉,致咽痒干燥引咳。根据以上病机,可将喉源性咳嗽分为风邪困肺型、脾虚生湿型和肺肾阴虚型3型。
本研究中,风邪困肺型给予三拗汤加味治疗。三拗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功效为宣肺祛风[5]。方中麻黄为主药,宜生用,乃开肺泄邪之良药,用之可使风寒外泄,温热亦得以宣通;杏仁、甘草可佐麻黄宣肺利咽,且杏仁独具镇静解痉之效,甘草又有清热解毒之效;桔梗能降气化痰,利咽止咳。多药相伍,共同作用,达到疏邪降气、宣肺止咳之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考虑,三拗汤加味能够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抗炎解痉,并有一定的中枢止咳之功效。对于脾虚生湿型,笔者采用了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半夏厚朴汤乃《金匮要略》之名方,用以治疗“咽中如有炙脔之症”[6],为咽痒伴痰多质黏或痰少不易咳出的咳嗽之治疗良方。方中半夏为君药,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乃理气之良药,能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性甘,能渗湿健脾;生姜有和胃止呕之功效,且能制半夏之毒;紫苏叶行气理肺,能助厚朴宣通郁结之气。诸药合用,行气散结,燥湿降逆,能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肺肾阴虚型采用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方中知母性甘、寒,能清虚热、滋肾阴;黄柏属苦寒之物,能泻虚火,固真阴;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填髓;山茱萸、山药则有补肾养阴、益气固精之效,能助熟地黄滋补肾阴。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之效。
[1]王东方,干祖望,覃都安.喉源性咳嗽病因学调查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4):145-146.
[2]干千,俞无名.当代中医耳鼻咽喉科的开拓者干祖望[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83.
[3]韩德民.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柏德鑫.喉源性咳嗽的中医治疗体会[J].北京中医药,2006,25(7):402.
[6]刘朋云.喉源性咳嗽临证经方探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4):88-89.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5)04-0028-02
R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4.13
2014-10-28;
201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