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兰
早产儿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刘晓兰
目的分析和探讨早产儿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0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分析诱发早产儿感染性疾病的因素、临床特点等。结果100例早产儿中,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为55.00%;产妇胎膜早破、多胎、人工喂养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于无胎膜早破、单胎、母乳喂养者;使用激素、气管插管、留置胃管发生率较高,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感染发生率越高。结论早产儿感染性疾病临床症状缺乏一定的特异性,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利于降低早产儿死亡率,提供早产儿预后效果,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发病原因;临床特点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接收的10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探讨早产儿感染性疾病的诱发因素及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接收的1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男64例,女36例,胎龄均<37周,平均胎龄(34.2±1.7)周;出生体重均<2500 g,平均体重(2140±510)g。
1.2 方法 对100例早产儿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分析,统计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探讨诱发因素及临床特点,为疾病诊治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3 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判定标准[1]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行血常规、血培养、X线胸片、尿便常规检查,若出现以下情况时提示感染:①体温<35℃或>38℃;②呼吸增快>50次/min,伴青紫;③心率>150次/min或<90次/min;④24 h内呼吸暂停发作≥3次,持续时间>20 s/次;⑤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⑥24 h内体重增加或丢失>10%;⑦面色苍白,下臂前方皮肤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 s。
1.4 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危险因素 ①产妇因素:多胎、胎膜早破、人工喂养;②自身因素:胎龄、出生体重;③医源性因素:是否气管插管、使用激素、留置胃管等[2]。
2.1 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基本情况 本组100例早产儿中,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为55.00%(55/100),其中肺部感染24例(43.64%),脐部感染20例(36.36%),皮肤感染6例(10.91%),口腔感染4例(7.27%),结膜炎1例(1.82%)。经临床治疗后,痊愈51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7.27%。
2.2 产妇因素 胎膜早破31例,感染率为67.74%(21/31),胎膜未早破感染率为49.28%(34/69);多胎18例,感染率为16.67%(3/18),单胎82例,感染率为12.20%(10/82);人工喂养36例,感染率为27.78%(10/36),非人工喂养感染率为12.50%(8/64)。
2.3 自身因素 胎龄<32周,体重1000~1500 g者21例,感染率为80.95%(17/21);胎龄<34周,体重<1600 g者25例,感染率为72.00%(18/25);胎龄<37周,体重<2500 g者54例,感染率为48.15%(26/54)。
2.4 医源性因素 使用激素15例,感染率为13.33%(2/15),未使用激素感染率为4.71%(4/85);气管插管8例,感染率为75.00%(6/8),未进行气管插管感染率为32.61%(30/92);留置胃管17例,感染率为29.41%(5/17),未留置胃管感染率为10.84%(9/83)。
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的活产婴儿,其出生体重多数<2500 g,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自身免疫系统发育非常不完善,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3]。早产儿感染性疾病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能导致败血症、休克,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健康。随着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早产、低体重儿成活率不断提高,感染是威胁早产儿预后、生存质量的主要问题,探讨早产儿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进而降低早产儿死亡率,改善预后。
由于早产儿提前分娩,从母体获得免疫球蛋白G(IgG)较少,免疫能力相对足月儿较差,感染风险较高,且病情危重,预后较差。对早产儿自身因素、产妇因素、医源性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婴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越高。本组研究中,胎龄<32周,体重1000~1500 g早产儿感染率为80.95%,可能与早产儿各器官成熟度相关[4],增大了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因此需要加强早产儿的监护和喂养,有效降低感染率。胎膜早破、多胎易诱发产妇和新生儿感染,人工喂养是导致口腔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需密切观察婴儿生命体征,及时给予处理。由于早产儿免疫系统及应急能力较低,往往需要气管插管、留置胃管等操作,插鼻胃管可存在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气管插管后空气未经鼻腔过滤直接吸入气管,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功能受阻,屏障功能大大减弱,有利于菌群生长,极大程度增加了感染风险,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从而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5]。
综上所述,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较高,且诱发因素多,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加强监护与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风险,降低早产儿死亡率。
[1]张爱新.早产儿感染128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1,20(20):150-151.
[2]姜娜,汪盈,王琦,等.超早产儿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14,52(2):137-141.
[3]吴金兰,都鹏飞. 1023例住院早产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3899-3901.
[4]刘兆娥,朱学梅,杨波,等.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0):770-772.
[5]王君棪,王爱华,邸春阳.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山东医药,2013,53(24):75-7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4.211
2015-09-17]
010020 内蒙古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