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园亮 阮绪芝 李蓓 柳陈坚
1.湖北医药学院科技处,湖北十堰442000;2.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新形势下医学院校产学研合作思考
宋园亮1阮绪芝1李蓓1柳陈坚2
1.湖北医药学院科技处,湖北十堰442000;2.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形势下的医学院校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以适应国家要求及社会需要。本研究探讨了医学院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模式及制约产学研发展的因素,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经验,思考新时代背景下的医学院校产学研合作。医学院校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在社会的推动下,在自身的主动下,创新思路,搞好校企联合、产学结合,走好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实现新形势下的华丽转身。
医学院校;产学研;合作思考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要着力加快制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学在科技创新中起着支撑作用,医学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医疗技术人才,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在新形势和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如何进行结合自身特点,改革传统办学方式,与市场接轨,办学更接地气,更好地适应国家对高校改革的要求、满足社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期盼,不负国家对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寄予的厚望。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成为医学院校破解社会服务职能不够突出、地方经济推动不够显著、科研成果转化不够明显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院校深入发展亟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本研究总结了医学院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模式,分析了制约医学院校产学研发展的因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产学研发展经验,对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如何深化产学研合作进行思考。
目前医学院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主要包括以下3种模式[1-2]:
1.1 创办企业直接转化
医学院校依靠近水楼台的优势,创立校办企业,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医学院校直接创办科技产业企业,首先促进了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办学方式的转变;其次弥补了医学院校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有利于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再次满足了社会对某些产品的需求,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比如江西中医大学利用自身医学优势,组建江中集团,推出市场销售较好的江中牌健胃消食片、猴头菇营养饼干等功能性食品;又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相宜本草化妆品,就是此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1.2 参股高科技企业
医学院校在与企业合作中,转变思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将科技成果以技术形式入股,规避大规模的资金投入风险,待科技成果转化为有形资产并实现增值后,利用企业股份分红或将股份进行转让,循环支持校内其他科技成果转化。这种灵活稳健的资本运营方式缩短了企业科技研发的进程,化解了高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不足难题,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双赢,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中山大学参股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中山大学雄厚的科研平台,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导的,集临床检验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全国连锁医学独立实验室临床检验服务为一体,公司于2004年8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广东省高校校办产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
1.3 技术服务和成果转让
技术服务是指医学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项目决策分析、生产工艺改良等咨询性服务。技术服务是产学研合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合作模式,也是医学院校增加自我发展横向资金的一种途径,可以充分调动医学院校的科研资源,服务于企业,解决企业生产发展中的难题。
成果转让是指医学院校将可产业化的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由社会资本进行转化。这一模式可以借力企业资金,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产业化,解决医学院校转化资金不足等问题,但由于医药行业技术成果转化具有投资高、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只有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果断把握市场先机,花费巨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比如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研制出高分辨全脑神经元网络可视化仪器(一种用于研究分析全脑、名为“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的专利),于2013年10月12日,在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与武汉沃亿生物有限公司以1000万元成交,开启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挂牌交易的先河。
2.1 科研评价体制的禁锢和束缚
承担国家课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专利申请量在现行的医学院校职称晋升中的权重很大,而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在科研评价机制中的权重很小,甚至很少考虑,使得高校教师科研中出现“三重现象”(重学术不重技术,重成果不重应用,重纵向课题不重横向课题),导致科研活动与社会应用相脱节,与科技应为社会服务的初衷相背离;而且科研项目在选题立项之初,大多更为注重前沿性,应用型项目比例较低,这种科研评价体制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主动性,消弱了高校在成果产业化的经验积累,导致了高校在产业化科研团队的缺乏。
产学研各方在合作中追求的目标和价值不尽一致,医学院校主要以论文、专利、奖项来论“英雄”,而企业要生产、发展,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医学院校脱离应用的,以“专利、论文、奖项”呈现的科技成果不能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不能提高企业产品品质,不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因而,这些科技成果对企业来说“一文不值”,只能束之高阁,高高在上的供人仰望,阻碍了高校和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3]。
2.2 科技转化吸引资金难度较大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由技术变为产品需要大量资金,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前景又捉摸不定,未来市场充满变数,投资风险较大,因此科技转化吸引资金的难度系数非常大。医学院校多年来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要务,引入风险投资的意识不强。现有的风险投资基金主要集中在成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末端运作,从源头开始扶持创新的风投资金少之又少。科技成果必须要有足够的发展潜力,明显的竞争优势,清晰的产品蓝图,明了的市场前景,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才会引起资本的回眸转身[4]。
2.3 创新型复合人才缺乏
医学院校体制的局限性导致很难引进懂得市场运行机制、善于管理的复合人才。目前在医学院校中,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一般由专家担任,专家要承担培养研究生、把握课题进度、掌控科研方向等工作,难以同时兼顾科技成果转化的繁重工作;此外,科学研究和市场转化相去甚远,专业管理知识和产业化经验的缺乏也是造成医学院校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通的一个原因。
2.4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企业是生产的主体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地方政府在政策、信贷及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体系不完善,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转化能力很差。政府需要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产学研环境,为新技术、新成果快速转化提供政策性保障。
2.5 支撑体系不健全
行之有效的产学研支撑体系,对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医学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支撑体系需要从两方面加以完善:一是进一步通畅产学研合作信息渠道,特别是市场、技术和产品方面的信息服务;二是完善技术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技术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5]。
20世纪50年代始,美欧等发达国家就意识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政府鼓励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引导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成熟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科技生产力并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借鉴国外产学研发展成功经验,对我国医学院校产学研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1 政府支持,政策得力
美国政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和组织,并从制度、政策和财政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以立法的形式引导和保障高校产学研合作[6-7]。二战后,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高校产学研合作,将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视为国策。1983年始,建立了诸如大学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制度、委托培训制度、经费划拨与使用制度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极大的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开展。英国政府一般采用教学公司的模式,每年制订科技计划项目,并给予大量的经费支持,将产学研合作的方向引向对国家经济发展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领域[8-9]。
3.2 参与度高,合作意识强
美国大学都将产学研合作作为普遍、基本的办学模式,社会各界参与程度高。日本政府经常组织科技专家、管理者、金融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召开产学研合作研讨会,积极探索高校产学研合作方式[10-11]。德国高校特别是工科学校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担任企业顾问,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并进行指导。
3.3 中介完善,管理科学
日本政府支持,建立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的中介机构,为产学研各方提供决策咨询、项目信息交流、专利代理、协助开发等服务,搭建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的平台。加拿大政府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科研中心网项目的形式,组织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具体管理上,中心网项目设立董事会,按照公司的管理体制,进行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董事会每个成员的作用,让高校及时捕捉到市场需要,缩短技术开发转化的时间差[12-13]。
4.1 优势存在,挑战面临
医学院校有出类拔萃的科技人才,有先进领先的科研设备,有国家财政的纵向支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大力倡导产学研合作的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利用这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抓住这不可多得的机遇,依托重点学科、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生产力提高,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在看到优势和机遇的同时,医学院校也有一些挑战迫在眉睫,一方面是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实施,对高校办学自主权会逐渐放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强化,不调整办学思路和改革机制体制,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学校的发展会停滞;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大学不加强内功修炼,科技人员不能为企业排忧解难,科研成果不能为产品锦上添花,企业就会找到别的医学院校、甚至国外的科研机构合作。
4.2 创新思路,善借外力
产学研不是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事业,产学研合作中不但需要个人英雄主义的领军人才,也需要精诚团结的产业化团队,更需要各方力量的凝聚、协作。医学院校要创新合作思路,引入第三方,通过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整合,使得各方利益最大层度能够兼顾。在产学研各方分歧较大、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较为困难的情况下,适当借助“外力”,将专业咨询机构、中介机构及风投机构引入产学研合作中来,专业咨询机构、中介机构从整体规划和战略,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为产学研合作问诊把脉,开出“处方”,降低合作风险,争取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加速产业化进程。风投机构可以为医学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企业和高校也为风投机构的资金提供收益的载体,医学院校可以借助一切外力,团结各方力量,将科技成果转化这块蛋糕做大[14]。
4.3 完善激励机制,健全服务体系
改革现有的科技评价机制、完善职称晋升和健全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尤其在科研贡献评价和职称晋升方面,在考虑论文、著作、获奖成果等学术指标的同时,对科技实践、技术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也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并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例如,湖北医药学院新修订的《科技工作量计算标准》和《科技奖励条例》中明确规定:教师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按照到账金额折算成一定的工作量分值和现金奖励,激发科研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同时,湖北医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进行教师人事职称改革,新增科技服务推广型教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或产学研合作金额达到一定额度,即可晋升高级职称。
成立专职产学研合作机构,为科研人员提供企业需求信息、协助处理产学研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如我校科技处增设产学研合作办公室,配备产学研合作专员。产学研专员对外联络产学研合作企业,及时传达国家、省厅有关科技政策;对内收集科研人员成果专利信息,并积极参加科技成果推介会、洽谈会,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促进我校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对接,不遗余力的帮助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快我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社会服务平台建设。我校整合省级科研平台和科技人员资源,成立十堰市生物医药科研平台,为鄂西北地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检测、人员培训、科研攻关等服务,为十堰市“一主四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助力。
4.4 立足地方特色,夯实合作基础
随着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健全,企业对合作高校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企业会根据高校的影响力、研究方向、科研实力、人才团队等选择产学研合作伙伴。如果本地区的高校解决不了企业的问题,企业会跨地区、跨省寻求合作高校。湖北医药学院是地方省属本科院校,位于鄂西北地区,所在地中药材资源丰富,但是生物医药企业整体实力弱小。我校立足地方特色,从2008年开始产学研合作,制订“一企业一团队”的服务方针,通过与企业共建校企研发中心,联合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与企业紧密合作,几年来,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两个校企研发中心获省科技厅立项建设,累计帮助企业争取科技项目资金700多万元。针对已有的成绩和不足,我校积极调整产学研对策,鼓励科技人员下企业,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进一步夯实合作基础。2012年,我校和十堰市5家企业面向地方产业,获得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立项资助;2013年,帮助产学研合作企业通过北柴胡GAP认证,北柴胡成为十堰市首个、湖北省第6个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品种。
我国政府应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建设,采用主导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强大的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健全产学研合作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搭建大学与企业间合作的创新平台,为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鼓励医学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结合国外成功合作模式和沿海先进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并将其作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逐步建立一套适应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15]。
医学院校在新形势下需要创新产学研合作思路[16-22],从科研方向引导、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人才培育模式转变、激励机制等方面制订科学合理的制度与政策,紧密围绕我国科技发展目标,密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承担政府科技攻关项目,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创建大学科技园,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不断完善合作模式,借助中介服务机构,在政府的引导下,在产学研各方的努力下,探索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以实现大学知识转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担负起社会服务职能责任,实现新形势下医学院校的华丽转身。
[1]谢科范,陈云,董芹芹.我国产学研结合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1):38-41.
[2]李梅芳,刘国新,刘璐.企业与高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9):154-160.
[3]李志强.科技成果为何转化难[J].求是,2004,(23):56-58.
[4]杜艾桦,刘文华.大型综合医院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3):152-154.
[5]史丽萍,盛黎明,刘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多元化体系建构[J].管理现代化,2013,(2):90-92.
[6]费艳颖,姜国峰,王越.美日韩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1):106-109.
[7]张玲,贾淑英.国外产学研结合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1):60-64.
[8]程桂枝,程轶平,唐五湘.英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46-48.
[9]蔡德彦,李钰.美、日、德三国产学研模式的比较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6-7.
[10]李兆友.美国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2014,(4):4-8.
[11]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7):16-22.
[12]黄茂兴,陈伟雄.国内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经验及其启示[J].东南学术,2013,(6):138-144.
[13]刘朝晖,常思亮,胡洁.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20):108-111.
[14]胡黄卿.推进地方产学研合作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40-41.
[15]丁明磊,陈宝明,张炜熙.科技成果转化中科技人员激励问题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5):68-70.
[16]胡罡,章向宏,刘薇薇,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3):122-128.
[17]郭华,孙虹,阚为,等.高校附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32):110-112.
[18]林洲钰,林汉川,邓兴华.加快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创新与实现路径[J].新视野,2013,(2):33-36.
[19]丁明磊,刘彦蕊.南京和武汉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及政策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14,(2):55-58.
[20]张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比较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141-144.
[21]佘义.论如何提高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J].中国医药导报,2011,8(7):4-5.
[22]齐颖,岑山,于滨.新形势下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一体化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33-136.
Thinking of medicine college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ONGYuanliang1RUANXuzhi1LIBei1LIUChenjian2
1.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Hubei Province,Shiyan 442000,China;
2.Faculty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nnan Province,Kunming 650500,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undertakings,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medical colleges need to strengthen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to suit national requirements,social need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medical colleges major mode,factors f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analyzes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thinks medical colleges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background.Under government guidance and the impetus of society and its own initiative,medical colleges innovative ideas,improve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combining production,take a good road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achieve magnificent tur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Medicine college;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Cooperation thinking
G648
A
1673-7210(2015)04(c)-0152-05
2014-12-05本文编辑:卫轲)
湖北医药学院研究生启动金资助计划项目(编号2014QDJRW08)。
宋园亮(1985.3-),男,硕士,主要从事产学研管理工作。
柳陈坚(1968.1-),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应用微生物与人兽共患传染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