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俊 王柏灿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黄汉儒教授是我国壮医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全国著名壮医药专家,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作为黄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笔者在学习、整理老师的临床医案过程中,发现老师以壮医药治疗了多例湿疹病症(能唅能累),有独到经验,现对老师治疗该病的经验概述如下。
西医将湿疹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 种类型,该病对应中医浸淫疮病症,壮医病名为“能唅能累”。黄老认为,病症初起多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辛辣刺激腥发动风之品,损伤谷道(消化道),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宣降、运化不力,延伤及水道(泌尿道)、气道(呼吸道),致体内湿热内蕴,酿成内毒。另外,壮族居民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常年气温偏高,是谓阳盛;同时,壮族地区也多雨,多池塘,是谓阴盛。故壮族居民易呈阴盛阳盛体质,体内易蕴湿毒热毒。如果又外感风、湿、热毒邪,内外两毒相搏于体内,致三道受损,天、人、地三气不能同步,人体免疫力下降,则毒邪充于腠理,浸淫肌肤而发湿疹病。
若病情绵延日久,反复发作,伴有情绪紧张,烦躁失眠,舌红少苔等症状,则断为湿热邪毒内蕴日久,损伤“三道”日久,且耗伤龙路(血液系统)阴血,三道两路功能失调,血虚化燥生内风(相当西医慢性类型)。
黄老在临床中以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但以辨病为主,讲究专病专方专药,方简力宏,故对湿疹的治疗不分型。对反复发作,伤及龙路的病例主要在验方中增加养血活血,润燥驱风药物治疗。
2.1 内服壮药。常用药物:黄花倒水莲,土黄芪,土党参,鸡血藤,五指牛奶,鲜大青叶,两面针,刺蒺藜,白僵蚕,桃仁,泽兰,土茯苓,薏苡仁,虎杖,苦参。
2.2 壮药煮水外洗。常用药物:十大功劳,两面针,蛇床子,地肤子,马齿笕,苦参,百部,川楝树皮,龙胆草,木黄连,野花椒子,百花草鲜叶。
2.3 壮医药线点灸穴位、局部。用苎麻搓成线,浸泡在特制壮药水中制成药线,右手拇、食指夹持药线的一端露出1~2cm 线头,点燃,线头成火星状时将线头火星对准穴位点灸,或对皮肤局部以梅花穴,葵花穴点灸。
姜某,男,42 岁,2014年2月12日就诊。
主诉:脐周及两大腿内侧对称皮疹,瘙痒反复2年。
患者2年前夏季,于汗出较多部位皮肤出现红色粟粒样皮疹,伴瘙痒,自擦皮炎平药膏。2年来症状反复发作,冬季尤重。今年1月症状复发,以脐周及两大腿内侧近腹股沟处为甚。皮肤出现红疹,水疱,瘙痒难忍,搔抓后引起表面糜烂,渗液,局部皮肤肥厚粗糙呈苔癣样,对称分布。舌红,苔厚腻稍黄,脉沉,纳食可,睡眠欠佳,大便常溏烂。壮医目诊:“勒答”(白睛)上脉络弯曲多,弯度大,呈深红色,脉络边界浸润浑浊,模糊不清。
诊断:能唅能累(湿疹)
治则:调气健脾,排湿热毒,补虚养血驱风
方药①:土黄芪30g,黄花倒水莲15g,鲜大青叶30g,白僵蚕15g,薏苡仁25g,虎杖15g,苦参8g,白鲜皮12g,鸡血藤20g。每日1 剂,水煎取450ml,分3 次餐前温服。
方药②:两面针60g,地肤子30g,马齿笕30g,川楝树皮30g,苦参30g,木黄连30g,龙胆草30g。每日1 剂,水煎,湿敷及浸洗患处,每日2 次。
壮医药线点灸。取穴:血海、曲池、三阴交,局部梅花穴。每天1 次。
治疗5 天,患者红疹变淡,无渗液,局部苔藓样肥厚缩小,无瘙痒。守上方续治1 周,皮疹消退,局部皮肤平滑如常,无瘙痒。舌淡,苔薄白,脉平,随访至今无复发。
湿疹在南方发病率较高,且具有绵延反复,不易根治的特点。黄老以壮医基础理论“毒虚致病”为依据,以壮医“调气排毒补虚”为总治则,采用壮医壮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内服方中土黄芪、黄花倒水莲、薏苡仁功在健脾补气,行气,调理恢复气道、谷道功能,增强水谷精华吸收、运化,并为排毒和养血提供基础;鲜大青叶功在清热解毒,虎杖、苦参、白鲜皮功在泻火,燥湿,四药共奏清排湿热毒邪,调理水道作用;鸡血藤功在养血活血,滋阴润燥,调补龙路阴血,配合白僵蚕、苦参、白鲜皮,共奏养血祛风,润燥止痒之效。外洗方诸药主要起清热燥湿,驱风凉血,生肌止痒作用,配合内服方药治疗,功在治标。壮医药线点灸取血海穴,归足太阴脾经,有利湿清热,调整气道、谷道作用;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之功,实验结果表明,曲池穴对人体谷道,龙路有明显调整作用;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交汇穴,具有调整内分泌,调整三道两路,提高免疫力作用。
黄老运用壮医内服药物进行治疗,外洗药物助其恢复,并通过壮医药线点灸改善免疫力等综合治疗的方法,能有效祛除内外毒邪,使三气同步,治愈湿疹,恢复健康。今后将进一步总结和探讨老师在临床中的宝贵经验,认真学习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