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2015-01-23 09:12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丙氨酸生期病毒感染

刘 蕾

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刘 蕾

目的 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取116例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16例患者中总胆红素升高102例, 直接胆红素升高102例, 血红蛋白降低68例, 碱性磷酸酶降低64例, 血小板降低54例, 白蛋白降低44例, 白细胞降低40例, 双肺纹理增粗38例, 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6例。结论 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无典型的临床症状, 一旦发现新生儿有血小板降低、贫血或肝脏肿大等现象发生则应及早进行诊断及治疗, 以防和其他疾病混淆, 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组DNA病毒的一种, 该病毒分布范围较为广泛, 极易引起生殖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脏系统感染[1]。巨细胞病毒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 其极易和其他疾病混淆, 使得临床诊断率及治疗率较低, 进而极易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 及早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院为探讨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措施及效果, 对接收的116例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接收的116例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76例, 女40例, 自然分娩70例, 剖宫产46例;66例患儿为足月儿, 50例患儿为早产儿;临床症状:便白26例,尿黄32例, 便白伴尿黄22例, 肝脏肿大18例, 呼吸急促20例, 咳嗽48例, 体重不增20例, 黄疸消退延迟18例。

1.2 方法 本组116例新生儿均行免疫治疗及抗巨细胞病毒治疗, 免疫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①采用高效价免疫血清急性治疗, 然而现阶段临床上尚未明确该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②给予患者400 mg/d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 以3~5 d为1个疗程, 同时给予患者更昔洛韦治疗。抗巨细胞病毒治疗方式主要为给予患者无环鸟苷治疗, 每隔8 h 1次, 5~10 mg/(kg·次), 以7~14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新生儿白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血小板数、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双肺纹理增粗情况。

2 结果

本组116例患者中总胆红素升高102例, 占87.93%, 直接胆红素升高102例, 占87.93%, 血红蛋白降低68例, 占58.62%, 碱性磷酸酶降低64例, 占55.17%, 血小板数降低54例, 占46.55%, 白蛋白降低44例, 占37.93%, 白细胞降低40例, 占34.48%, 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6例, 占31.03%, 双肺纹理增粗38例, 占32.76%。

3 讨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先天性感染, 其主要是指由巨细胞病毒所引起的人类感染性疾病, 巨细胞病毒感染为双链线状DNA病毒, 属于疱疹病毒的一种, 其具有潜伏-活化的生物学特性, 在宿主免疫力降低时, 潜伏的巨细胞病毒便可被激活, 从而引起严重病变[2]。临床研究表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 其临床表现多为隐性感染, 多数患者均未伴有典型临床症状, 发病一段时间后, 巨细胞病毒可在一定条件下对机体的多个器官及系统造成侵袭, 从而极易引起多种严重疾病[3]。临床研究表明巨细胞病毒往往会对淋巴细胞、核白细胞、乳腺、肾、肝、肺、唾液腺及其他腺体造成损害, 且其还可长时间或间歇性的通过患者尿液、精液、乳汗血液、子宫分泌物、唾液等排出病毒。且巨细胞病毒感染还可通过生殖道、输血、胎盘、器官移植、口腔等多种途径传播,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 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4]。因此, 及时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新生儿娩出时其体内往往会混入微量母亲血液, 因而新生儿极易携带母体的病毒感染。所以, 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重视, 及时采集新生儿血或脐带血, 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进行检查, 及时明确新生儿是否携带有巨细胞病毒。以患儿感染的时间为依据可将新生儿巨细胞感染分为三种:①先天性感染, 其主要是指巨细胞感染的母亲所生的子女多在出生后14 d内发病的现象;②围生期感染, 其主要是指感染巨细胞病毒的孕妇所生的子女多在出生后3~12周内发病的现象;③生后晚期感染, 其主要是指在出生后12周后发病的现象。围生期感染是新生儿出生过程或吸允母乳感染,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16例患儿均为围生期感染所致。临床研究表明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极易引起多脏器功能改变, 其主要表现为尿黄、肝脏肿大、肝功能干煸、黄疸延迟等。本组116例患者中便白26例,尿黄32例, 便白伴尿黄22例, 肝脏肿大18例, 呼吸急促20例, 咳嗽48例, 体重不增20例, 黄疸消退延迟18例, 这就表明巨细胞病毒感染极易引起肝脏损害, 因此, 对于伴有黄疸消退延迟、高直接胆红素血症及伴有便白、肝脏大、尿黄等症状的新生儿应加强重视, 及早进行病原学抗原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明确诊断的患者应及时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免疫治疗和抗巨细胞病毒治疗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环鸟苷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治疗药物, 该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 使脑内浓度控制在70%左右, 从而可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给予患者无环鸟苷治疗时应确保治疗时间≤14 d, 以防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现象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116例患者中总胆红素升高102例, 直接胆红素升高102例, 血红蛋白降低68例, 碱性磷酸酶降低64例, 血小板数降低54例, 白蛋白降低44例, 白细胞降低40例, 双肺纹理增粗38例, 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6例。这就表明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无典型的临床症状,一旦发现新生儿有血小板降低、贫血或肝脏肿大等现象发生则应及早进行诊断及治疗, 以防和其他疾病混淆, 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1] 严达尊, 吴起武.婴幼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合并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36例.广东医学, 2014, 35(3):428.

[2] 张菊, 方峰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研究新进展.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 28(22):1747.

[3] 龚鸿霞, 陈雯艾, 龚俊平.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状动脉支架新生内膜组织量的关系.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5):1049.

[4] 陈兰兰, 倪安平.免疫抑制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7(2):15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042

2015-01-26]

473000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丙氨酸生期病毒感染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对提高初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分析
生物合成D-丙氨酸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围生期抑郁女性心理求助行为研究进展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食品加工中赖丙氨酸的产生与控制分析
β-丙氨酸补充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爱尔兰全科医生对围生期心理健康的观点:一项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