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霞,庞海云,曹玉华
(浙江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杭州310023)
大学课堂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渠道,是大学教育最基本的组织活动形式,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由于电子产品及信息网络化的普及,大学生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多方位地接收图、文、音、像俱全的各类信息,越来越多的教师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使大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到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适应学生变化的学习需求,改革课堂教学,是中国大学教育改革中一个亟待进行的内容[2-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物流专业人才已经被列为中国12大类紧缺人才之一[4]。对于物流这种强调实际应用的专业,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课堂教学应侧重实际应用和理论知识的结合,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其单调的教学形式、枯燥的学习内容和沉闷的课堂情境,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对此,笔者以仓储管理与技术这门物流专业课程为例,来探讨其课堂教学的改革措施和有效性。
仓储管理与技术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学生应掌握仓储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仓储作业的基本流程、库存管理方法等,熟悉各种仓储技术设备的作用、种类、特点与性能;同时,应根据仓储的发展趋势,具备将仓储管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进行仓储设施的规划、储位的分配、装卸搬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完成商品出入库、商品保养等实际作业。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的,可以采取包括企业参观学习、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教学环节。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结构面比较广,理论性和操作性均很强,概念抽象,既包括仓储管理的基本理论,还包括仓储规划的基本理论。前者涉及具体的作业方法和库存控制优化方法,后者涉及具体仓储设备的操作性能、不同场景下仓储系统的平面布局及所需设备的选择;前者通过理论学习和多媒体教学通常可以达到教学要求,后者则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需要通过观察、接触、思考等方式来增强综合应用的能力。
仓储管理与技术课程由于涉及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的内容,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技术性,因此,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技术设备有效地衔接起来,如何使学生把握仓储管理理论和技术设备的特征,这对课堂教学环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仅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难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的。
随着信息网络的大范围普及,课堂教学的授课对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学生们更容易通过网络接触各种资源,包括最新消息、图片、视频、各种公开课,渠道更加多元化。因此,学生对课堂教学趣味性和应用性的要求更高,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掌握的主动性更弱;因此,仓储管理与技术课程的教学环节也发生了变化,理论课时从原来的48课时减到了32课时,课程设计从课内实验变成了单独的教学环节,通常在理论课时完成之后进行。虽然理论课时减少了,但授课知识点和要求没有降低,因此,每堂课都很紧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结果是学生课上听知识,课后背知识,期末考知识,考后忘知识。虽然有图片、视频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但学生还是难以全神贯注于课堂讲解内容上,并且存在逃课和手机上网的现象,互动效果较差,为了提高到课率采用的点名手段效果也不明显,结果是不少学生人在课堂而心不在课堂。
实践教学一直是物流专业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培养计划的修订中已经强调物流这种实际应用性强的特征。仓储管理与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已经从原来的课内实验6课时改成了单独的一学分课程设计环节,相当于16课时,实践内容原来要求通过参观企业或实验室完成一个实践报告,主要是对参观的仓储设备的性能进行归纳描述,由于信息网络的出现与普及,教师判断学生对仓储设备掌握的程度有一定困难。改成单独的实践环节以后,实践教学内容变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通过对学院物流专业技术实验室WMS软件和设计设备进行实际操作,能清楚描述仓储流程,自动立体仓库、流力库、移动库所涉及的储存设备和出入库设备的具体性能参数,并通过理论内容进行归纳;另一部分内容是给定具体的仓储对象,规划设计一个仓储系统的平面布局图,选择合适的仓储设备和出入库设备。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考虑到实验室的限制,第一实践内容分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按时报告,内容单独写;第二实践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通过实践教学反馈的结果发现,实践教学存在很大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的第二部分,有三分之一学生的仓储系统平面设计报告存在两两之间或三者之间的雷同,在储存设备、出入库设备乃至间距设计上完全相同,这个结果让教师了解到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还不具备实际应用的能力,由于理论教学相应内容和实践教学相隔一段时间,基础理论不够扎实的学生就出现严重的抄袭问题。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业绩、能力和态度进行评价,并根据结果判断教师和学生与其各自的岗位要求是否相称,以确认教、学成就,查明教学的薄弱环节和差距,改进教师教学措施,调整学生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合适的考核方式能促进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仓储管理与技术课程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因而考核方式分开进行。
理论教学的考核方式仍采用传统的书面答卷考试方式,其中平时教学过程占30%,期末占70%。平时教学过程考核评分依据主要是考勤和作业两方面,期末书面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仓储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和利用仓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分为记忆性及解决实际问题两个方面。考试结果发现第二个内容的得分率很低,平时教学过程的评分也没有详细的标准,通常都高于最终卷面成绩,结果是最终考试通过的人数多于卷面成绩通过的人数。这样逐渐显露出一种不良的现象,虽然教师出的考卷越来越简单,但是卷面不及格的学生反而增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不高,考核方式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通常根据每个学生提交的设计报告,结合提问的方式进行考核,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通常在一周内完成,考核结果是按五个等级进行评定的。根据提交的设计报告进行考核评定给教师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如何辨别设计报告的成果有多少来自学生自己的创新性,这是真实评价的关键。因此,答辩提问的方式是一个好的辅助手段,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当人数超过20人时,这种方式耗时很长,所以,很多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最终流于形式,通常是全部通过,但是书面成果的真实性越来越差。
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提升课堂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好的课件、生动的动画、视频等资源对提高课堂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了从这些方面着手改进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授课的对象,教师应充当引导角色,让学生先认识到自己在哪些地方不清楚,本堂课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改变授课模式,采用提出问题+预习+讨论+评价的模式。仓储管理与技术属于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不同于理论性很强的理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学生拿书进教室,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娓娓道来式的满堂灌,教师的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提高注意力[5]。新的授课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课前对每堂课的重要内容通过问题的形式给出,让学生事先预习,教师根据预习情况决定是否课堂上给出时间进行预习,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或疑问供师生讨论、分享,讨论完后教师再进行评价总结,对学生似是而非的概念和原理作进一步讲解,这样既能通过问题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课堂上的教学互动效果。
第二,改变教学资源的提供形式,采用课前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讲义和问题,让他们事先对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不必再完整地展示多媒体讲义,而是根据学生的讨论进展情况进行取舍,只重点展示学生有疑惑的内容,再根据他们的讨论来补充、添加讲义内容和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求调整教学资源的内容,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正视学生的需求来灵活调整自己的授课形式和讲解内容,并考虑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
第三,重视新闻和实例在课堂中的作用,把手机网络当成一个学习的工具,可以让学生们在平时更多地关注仓储管理与技术的相关知识、新闻,这是对课程知识进行更新的一个易实现的平台,能起到对课程知识进行巩固的作用,再通过大家熟知或周边的企业或项目为背景来讨论,这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的仓储新闻和仓储技术的更新、发展,既能巩固已有教材知识,又能达到补充、修正的作用。在这里,教师不要过分强调仓储管理相关知识内容的绝对性,更多的应是传授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包含多种模式,如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实际动手操作、项目规划设计、社会调研及企业参观等,它和理论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要求更高。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对理论教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依赖于理论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如何让学生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需对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调整。
第一,实践教学任务下达时间的调整。考虑到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在理论教学的对应章节开始前就下达实践教学任务,让学生们有更长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学习。对于第一个实践内容,虽然实验室只有一套WMS系统,但可以调整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提前开放;为使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建议分小组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操作,确保真正熟悉系统,做到既懂流程又懂设备。第二个实践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涉及具体的仓储对象、仓储设备,以及仓储平面规划的相关理论,该内容牵涉理论教学的各个章节,实践任务更要提前下达,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准备。
第二,实践教学任务建议分组合作进行。除了实验室的限制之外,通过分组进行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锻炼分工合作的能力,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有助于相互学习,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要明确学生各自承担的角色和任务,再根据团队每个成员所完成的任务来进行考核,以减少搭顺风车的现象。
第三,实践教学成果的调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充当引导者,引导规划、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不指导具体的设计内容和技术手段,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因此,传统以实践教学报告的优劣作为评价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可以减弱,评价实践教学成果的手段应该多样化,且重心应该放在过程性评价,学生在组成团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整个过程中,学到了哪些方法,碰到了哪些问题,得到了哪些启示,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成果,实践教学报告的格式也可以多样化。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模式中的一个环节,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时也需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是实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的促进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卷面考试和实践教学报告作为评价课程和实践学习的关键手段,要使上述两个改革顺利实施,这种传统方式的激励作用有限,建议课程考核方式作以下调整。
第一,制订详细的考核细则,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至50%及以上。此项改革的目的是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校课程考核平时成绩通常仅占30%,有的课程仅占20%的比例,而且平时成绩常以考勤和很少的作业来评定,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评价课堂教学效果除了考勤和作业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平时成绩可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如提出问题次数,参与讨论次数和评价结果),这样可以避免考勤和作业的弊端,如考勤的结果是人在心不在,或者点完名乘机中途溜掉的现象,抄作业现象,这样,可以使学生放弃仅靠期末投机复习过关的思想。
第二,增加自评和互评考核过程。为了更公正地利用考核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通过评价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互评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了避免学生之间相互不真实的评价,需要教师制订自评考核细则,让他们写出相应的评分依据,以提高真实性。
第三,提前告知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要公开、透明、多元化。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让他们在学习之前就心中有数,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提升综合能力;有助于增加考核的公平,减少教师评价的主观因素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同时,学生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能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学习别人的思维方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大学课堂教学作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大学的课堂教育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以仓储管理与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例,讨论了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提出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教师把传统满堂灌改为结合新闻和实例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参与课堂讨论,针对具体问题重点讲解;在实践教学方面,对任务布置时间、团队成员合作及成果形式提出了更细的规则;在课程考核方面,强调过程考核和预先下达考核标准。这三方面的改革思路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李永安.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5):33-35.
[2] 吴小鸥.问诊大学课堂教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4(1):49-52.
[3] 刘黎清.论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144-146.
[4] 李莉.配送与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23(7):168-169.
[5] 真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106-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