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萍
循证护理在脑梗死并发高血压护理中的运用
袁萍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脑梗死并发高血压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66例脑梗死并发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给予循证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 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较短,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 护理满意度较高,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脑梗死并发高血压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显著, 患者较为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
脑梗死;高血压;循证护理;效果
脑梗死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 好发于中老年人,肥胖、大量饮酒、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均可导致该病。现搜集2013年8月~2014年10月本院接收的脑梗死并发高血压66例患者, 对其循证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 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3年8月~2014年10月本院接收的脑梗死并发高血压66例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4例, 年龄48~87岁, 平均年龄(62.36±4.46)岁。研究组中男20例, 女13例, 年龄47~86岁, 平均年龄(63.03±5.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 给予研究组循证护理。具体如下。
1.2.1 问题确定 搜集相关资料, 结合实际情况, 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急性期患者, 结合急救中可能发生的情况确定问题, 如生命体征观察、呼吸道通畅等;对于缓解期患者, 护理问题为并发症预防、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减少脑梗死复发、保持机体营养及水分、康复运动等;对于恢复期患者, 重点为恢复护理及健康教育等。
1.2.2 方案实施 ①康复训练:告知患者康复锻炼对身体恢复起到的重要作用, 促使患者意识到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取得患者配合。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若患者有语言障碍, 则对其进行单词、发音等训练, 促进语言功能较快恢复;若患者有运动障碍, 则经常对其进行按摩, 约20 min/次。若患者有意识障碍, 则给予患者辅助呼吸、翻身、叩背等操作。②心理指导:大多数患者有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 心理压力较大, 对疾病过于恐惧, 故应多帮助、多关心患者, 加强心理指导;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制度、病房等, 简单进行自我介绍, 拉近护患距离, 构建良好、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消除偏见及错误认知;做好家属的相应指导, 倡导家属多关心、陪伴患者, 给予患者安慰、鼓励和支持。③饮食护理:结合患者个人喜好及病情情况, 制定合理、科学的饮食方案, 指导患者饮食以半流质为主, 且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若患者饮食困难, 则留置胃管, 给予其营养支持;患者进食后, 需坐立休息30 min, 预防食物反流;定期给予患者翻身及腹部按摩, 预防褥疮, 促进胃蠕动。④记录两组的住院时间, 并进行比较。护理前和护理后, 分别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评分。调查两组满意度, 并对比。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不满意:护理评分<60分;基本满意:护理评分61~90分;非常满意:护理评分>9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住院时间(13.78±5.24)d,研究组住院时间(10.56±4.43)d。研究组住院时间较短,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评分改善比较 护理前, 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5.21±8.56)分, 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5.03±8.14)分,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8.03±6.10)分, 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4.22±5.22)分, 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但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82%,不满意6例, 基本满意15例, 非常满意12例。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97%, 不满意1例, 基本满意12例, 非常满意20例。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高,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并发高血压患者需长期卧床, 日常生活无法自理,不仅对家庭造成较大经济负担, 还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产生抑郁、内疚、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心理压力较大, 不利于生活水平提高, 降低生活质量[1]。临床护理的理论基础为护理学, 结合患者心理及生理特点, 给予患者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等, 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及护理。循证护理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模式, 临床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循证护理的理论基础为循证医学, 护理人员将患者需求、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等相互结合, 获得实证, 并将其作为计划护理方案的主要依据。循证护理可促进护理质量及护理标准的发展与提升, 连续性、科研性、系统性和实证性较强。在该护理模式下, 护理人员慎重、准确的运用研究证据, 结合临床经验及自身专业技能,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护理需求, 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包括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和循证应用四个环节, 其中循证问题是对护理问题的确定, 循证支持是通过分析循证问题, 按照问题解决方法, 得出确切结论, 从而达到最佳目标;循证观察是在较小范围内开展临床指导, 设计观察方法;循证应用是将之前各环节总结的结果运用于临床, 并给予分析评价, 获得良好护理效果。循证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效果较好, 可为临床提供有力支持, 从而给予患者良好照顾, 避免医疗资源浪费。本研究中, 研究组进行循证护理,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结果显示, 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两组分别为(10.56±4.43)d、(13.78±5.24)d;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两组分别为96.97%、81.82%;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25.03±8.14)分下降至(14.22±5.22)分, 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25.21±8.56)分下降至(18.03±6.10)分, 研究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表明循证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
综上所述, 循证护理在脑梗死并发高血压护理中的运用价值较大, 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1]张红.循证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8):102-10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134
2014-12-26]
475300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