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闻写作的思维方式
——与企业公文写作相比较的视角

2015-01-23 01:07张宝川
中国有色金属 2015年17期
关键词:变动稿件领导

张宝川|文

企业公文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技术、经营等管理过种中所形成并使用的、具有特定内容和惯用格式的一种应用性文体,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形式和反映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许多从事企业公文写作的工作人员兼任各类报刊的通讯员,兼任企业新闻写作工作。与专职记者相比,兼职的通讯员更熟悉企业情况,掌握着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实际上更有综合的优势。但从报纸采编工作的实际来看,很多情况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很多企业兼职通讯员基础非常好,有很扎实的文字基础和企业公文写作实践,只是因为没有掌握新闻写作和企业公文写作两种工作需要或者说训练出来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得企业新闻宣传稿件质量不高,宣传效果强差人意,确实令人惋惜。

那么我们所从事的新闻写作工作,和企业公文写作在思维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要求全面 一个要求“片面”

企业公文写作包括通用公文、常用公文、专用公文三大类别。以企业常用公文如领导讲话稿,或者总结报告来说,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全面,不能有漏项,内部的、外部的,主观的、客观的,现实的、历史的,你必须都要讲到,甚至涉及的相关部门你也都要讲到,否则,落下谁,谁都跟你急。因此可以说,从事企业公文写作工作,是“代圣人立言”,替领导说话。那么我们在写新闻稿的时候,也这么写行不行呢?肯定不行。有的同志喜欢把调查报告掐头去尾,加上一个“本报讯”就给报社寄过去了,结果当然是石沉大海。有的同志搞不明白,我的稿子挺重要啊,领导挺重视啊。怎么就不发呢?肯定是编辑不识货。可能有这种情况,但大多数不是。不错,你的东西是很重要,可是你的重要的东西都埋在土里呢,没有漏出来。你的错误就在于太全面了,在你的文章里,可能只有一个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可是你搭配了许多在领导报告里不可或缺的而在新闻里是废料的东西。与公文写作相比,新闻写作正确的方法不是全面,而是“片面”,你只要把那一个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挖出来就可以了,其他的统统扔掉,毫不吝惜。毛主席说《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用的就是“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可是在新闻写作上往往要的就是这个“只计一点,不顾其余”。在新闻课堂上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给1976年“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新闻,2400多字的中央决定,播发的新闻消息全文只有239字,就把整个事件都说清楚了。有的同志喜欢把领导的讲话改写成消息,一个县市级别领导也这样写,某某领导指出,第二段,某某强调,第三段,某某最后强调。这种千篇一面的稿子,形式呆板,难以出彩。不如选取一个生动的点,写成个特写,同样可以把深刻的主题非常生动地展示出来。从新闻学理论上说这叫主题集中。新闻写作的要求往往是截取社会的一个断面、一个点来加以反映,用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我曾给基层的同志出过主意,比如从政协秘书长这个政协大管家的日程表这个点上,同样可以反映政协工作大有作为。

一个要求抽象 一个要求具体生动

笔者原来在总编室工作过,接触过不少通讯员的稿子,我收到的往往是一大堆概念和虚词。比如说,某某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长足发展是多大的发展?这在领导讲话里和工作报告里是允许的,是经常用到的,因为领导的讲话和报告有论说性质,需要必要的抽象、概念、说理,它要把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上升为理论高度。可是在新闻里是要禁止的(新闻评论除外)。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是用雷达能找得着的东西,要求的是具体,是用事实说话,要把抽象的理论还原为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不能用概念说话,否则你说了半天,读者也不知道你们有了怎样的发展。你可以说,实现了人均收入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历史性跨越。这人家就知道了,你不用说历史性,也是历史性。你说北京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开车从西直门赶火车到北京站十几分钟就够了,现在40分钟也不一定到得了。说明什么?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私家车太多了,把二环,三环、 四环都变成停车场了。这个事实就是变化,比你说100个翻天覆地都管用。邓小平同志有个著名的生产力标准,最开始说的时候更生动也更著名叫作“黑猫白猫”。这个采用的是新闻的表达方式。你说一个地方的政协重视民生,不如说,政协的一份提案让一段黑暗的小路亮起了街灯。在国外的新闻界有些话是明确禁止的,比如,你不能说“法官很愤怒”,你应该说“法官把帽子摔在桌子上”。美国一个记者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时,用了一个生动的说法:“卡尔马克思跃进亚洲的水稻田里”,这就是新闻的写法。

一个要求“同” 一个要存“异”

企业公文工作要求要善于总结,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找出普遍性的东西。从企业公文工作来说,就是要“求同”,进而从中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写报告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可是,新闻工作正好相反,它要找出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不同的特点来,要找出特殊性,就是要“存异”。它必须将规律性隐藏在事实的后面,而不能直说,也不能多说。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变动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质属性是变动。没有变动就不是新闻。美国有个著名的说法,叫作“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批判地吸收,实际上说的就是变动。可是我们却经常收到这种“狗咬人”的稿件:某某政协加强民主监督,聘请特约监督员,在物价等敏感部门开展监督工作,增强了民主监督的实效。这种做法至少以十几年前就开始。如果我们采取省事的办法,明年甚至本届政协换届了,还能写出这样的稿子来。那么这样的稿件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即使发了,也纯属照顾。那么这就不是“变动”,不是新的做法。同样是政治协商,比如有的地方政协搞“立法协商”,这就是是创新,就是发展,就是“变动”,因而就是新闻。同样,企业的新闻写作也要避免“四季歌”这种“狗咬人”的稿件。

一个要求纵向比较 一个要求横向比较

这个和上面有关联。有的同志说了,我们工作有很大变化,我这稿件也是变动的事实,你们为什么不用。那你就要看了,光和自己比还不行,还要和别人比。

我们写讲话写报告也比较,但一般是和自己的以前比,就是纵向比,比历史,比历史同期,比历史最高点。这样才能看出我们事业的进步。但是,新闻更强调横向比较。不但要看到自己比以前有了怎样的进步,更要看到和别人比是不是更先进,而后一点是关于新闻价值的决定性的标准, 是决定你这篇稿件能否见报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横向到什么范围?就是你的稿件投向媒体的覆盖范围。它是覆盖到北京的,你就在北京比;它是覆盖全国的,你就在全国比。所以,要求我们要“胸怀北京,放眼全国”。

一个要求归纳 一个要求演绎

这是总的说的。上述四个方面,归结起来,在逻辑学上前者更多的要求是用“归纳”的方法,后者的更多要求是用“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所谓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之所以加上“更多的”三个字,是说这不是绝对的,有时行政写作也要用演绎的方法,有时新闻写作也有用归纳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通讯员,我们的兼职记者,要随时分清两种工作性质,随时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当然比我们长期用一种方式工作的人要困难得多。但这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锻炼。就像你同时用两只手写字一样,你的左右脑肯定比别人发达。如果你能把这两种思维方式区分开来,又能结合到一起,既能够照顾事物的方方面面,又能够抓住要害,攻其一点;既能够抽象,又做到具体;既能够“求同”,也能够“存异”;既善于纵向比较,又善于横向比较;既善于归纳,又善于演绎,那你就了不得了,将来肯定能有更大的进步。

猜你喜欢
变动稿件领导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变动的是心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