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洁萍+王满华+黄映红+颜家渝
摘要:目的 通过对视疲劳患者的调查,探讨视疲劳患者的症状发生频率及证型分布。方法 设计视疲劳调查表,采集视疲劳患者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视力、验光、隐斜、眼压、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等检查,将患者各症状、体征、舌脉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软件计算症状发生频率和证候分布。结果 ①症状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眼干涩、眼疲倦、眼胀痛、视物模糊、眼酸、颈肩酸痛、疲倦(发生频率>50%);②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夹气滞、肝肾阴虚夹湿的累计频率达81.08%,其中肝肾阴虚的出现频率达43.24%。结论 ①视疲劳以眼局部症状为主,伴随全身不适,且与精神因素相关;②视疲劳临床证型可分为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夹气滞、肝肾阴虚夹湿三型,以肝肾阴虚最为多见,部分证型为复合证型。
关键词:视疲劳;症状;频率;中医证型
视疲劳(asthenopia)是一组表现为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部不适及全身症状以致不能正常进行视作业的症状群,是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属于心身医学范畴[1],为目前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视疲劳相当于中医眼科中"肝劳"的范畴,古代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其证型,近现代文献中唐由之《中医眼科全书》[2]将其分为肝肾不足型及气血不足型;陆绵绵[3]则将其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火旺型、气虚清阳不升型;廖品正[7]将本病分为心血亏虚、肝肾不足、气血两亏三型。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大量中青年甚至青少年出现视疲劳,其呈现出来的病因病机与古代文献有所差异。本次通过通过对视疲劳患者的调查,旨在探讨视疲劳患者的症状发生频率及证型分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5月~12月我院确诊的视疲劳患者111例,其中男31例,女80例。平均年龄(29.40±12.82)岁,男性平均年龄(29.44±12.13)岁,女性平均年龄(29.38±13.08)岁,平均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间(6.99±2.90)h/d。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眼科全书》制定: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不耐久视、干涩不适、酸胀流泪、头痛目眩,主要为:①久视后眼胀痛,头额痛,眼眶胀痛诸症,休息后缓解或消失;②有远视、近视、老花眼等症;③ 眼压不高,视野正常,除外眼科器质性病变。
1.3病例纳入标准 ①斜视、青光眼、符合视疲劳诊断标准;②阅读或注视精细工作持续时间≤40min;③能配合调查者。
1.4病例排除标准 ①严重干眼症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②除视疲劳以外的其他活动性眼病(如葡萄膜炎、眼部感染等);③不能配合调查者。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
2 结果
2.1眼部及全身主要症状 76个眼部或眼周症状体征中,出现频率大于30%者共25个,46个全身症状中,出现频率大于5%的有43个(93.47%),由此可见,视疲劳以眼局部症状为主,伴随全身不适。眼部症状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眼干涩(87.4%)、眼疲倦(72.9%)、眼胀痛(70.2%)、视物模糊(60.3%)、眼酸(53.1%)、颈肩酸痛(52.2%)、疲倦(51.3%)、眼痒(49.5%)、记忆力减退(48.6%)、太阳穴胀痛(37.8%)、头额闷痛(36.9%)、思睡(35.1%)、精力不集中(34.2%)、流泪(34.2%)、多梦(34.2%)、怕光(33.3%)、喜闭眼(33.3%)、鼻根部或颈部酸胀(33.3%)、碜涩不适(32.4%)、眉头压痛(32.4%)。精神类症状发生率均高于15%,以精神紧张(27.0%)最为明显。出现精神类症状频数合计124次,总频率111.71%,总积分498分,可见本次调查中视疲劳患者精神类症状较为突出,表明视疲劳与精神因素相关。
2.2视疲劳临床证型分布 证型中以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夹气滞、肝肾阴虚夹湿较为多见,累计频率达81.08%,其中肝肾阴虚最为多见,出现频率达43.24%。各证型出现的频数及频率见表1和图1。
图1 视疲劳证型分布
3 讨论
《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有云:"凡读书作字,与夫妇女描刺,匠做雕銮,凡此皆以目不转睛而视,又必留心内营。心主火,内营不息则心火动。心火一动,则眼珠隐隐作痛,诸疾之所由起也"。指出肝劳是长时间近距离视物,用眼过劳后出现眼胀、眼痛、头晕、眼眶胀痛等症状的眼病。因目为肝窍,故名肝劳。
现代中医对视疲劳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如钟德斌等[4]调查显示视疲劳发病率男女比例1:1.6,邱天明[5]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性。徐毅等[6]研究显示视疲劳症状发生率依次为眼困倦、视物模糊、眼干涩、眼痛、眼眶痛、阅读不能持久、怕光等。夏群、卢光等[7]的研究显示视疲劳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眼疲劳、眼干涩、视朦、眼胀痛、畏光流泪、眼异物感、灼热感、结膜充血、上眼皮沉重、颈肩腰关节酸痛等。庞万敏[8]将视疲劳辨证分为肝气郁结、肝血不足、肝肾不足、心脾两虚、脾胃虚弱五型。庞龙[9]将视疲劳分为肝肾不足、脾气虚弱、心血亏虚、肝郁气滞四型。陈钢等[10]将视疲劳患者分为虚火上炎、心脾两虚、肝肾不足三型。廖品正教授[7]将本病分为心血亏虚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两亏型。
与上述研究相比,本次调查研究中视疲劳证型仍以虚证为主,但此次研究中夹湿者较多,可能与所调查病例均来自成都市,成都四季多雨,环境潮湿,加之市民多喜油腻厚味之品,油腻厚味容易酿生湿浊有关。本次调查男性女性例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女性从事近距离工作较多,加之女性对疾病较男性敏感及就诊率高于男性所致。本次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偏小,考虑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①病例收集时恰逢暑假,就诊患者中学生较多;②青年人工作繁重,近距离用眼时间尤其是电脑、手机使用时间较多,容易出现视疲劳,由于工作需要,他们对视疲劳更重视、就诊率更高。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652-2656.
[2]唐由之,肖国士.中医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62.
[3]陆绵绵.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l4-2l5.
[4]张德斌,赵丽娜.122例视疲劳患者发病因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07,4(2):164.
[5]邱天明.大学生视疲劳的原因分析[J].广州名族学院学报,2004(12):181.
[6]徐毅,田长宁,等.480例军校学员视疲劳的临床研究[J].中国校医,2008,22(1):76.
[7]夏群,卢光,王笑雄,等.老年人较长时间操作电脑终端的视疲劳原因及防治[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3,22(12):733.
[8]庞万敏.视疲劳证治[J],河北中医,1982(2):37.
[9]庞龙.视疲劳中医古籍探源及其证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9):699.
[10]陈钢,陆瑾,钱小琴.中医辨证治疗视疲劳47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42(6):37-38.
编辑/哈涛
摘要:目的 通过对视疲劳患者的调查,探讨视疲劳患者的症状发生频率及证型分布。方法 设计视疲劳调查表,采集视疲劳患者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视力、验光、隐斜、眼压、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等检查,将患者各症状、体征、舌脉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软件计算症状发生频率和证候分布。结果 ①症状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眼干涩、眼疲倦、眼胀痛、视物模糊、眼酸、颈肩酸痛、疲倦(发生频率>50%);②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夹气滞、肝肾阴虚夹湿的累计频率达81.08%,其中肝肾阴虚的出现频率达43.24%。结论 ①视疲劳以眼局部症状为主,伴随全身不适,且与精神因素相关;②视疲劳临床证型可分为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夹气滞、肝肾阴虚夹湿三型,以肝肾阴虚最为多见,部分证型为复合证型。
关键词:视疲劳;症状;频率;中医证型
视疲劳(asthenopia)是一组表现为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部不适及全身症状以致不能正常进行视作业的症状群,是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属于心身医学范畴[1],为目前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视疲劳相当于中医眼科中"肝劳"的范畴,古代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其证型,近现代文献中唐由之《中医眼科全书》[2]将其分为肝肾不足型及气血不足型;陆绵绵[3]则将其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火旺型、气虚清阳不升型;廖品正[7]将本病分为心血亏虚、肝肾不足、气血两亏三型。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大量中青年甚至青少年出现视疲劳,其呈现出来的病因病机与古代文献有所差异。本次通过通过对视疲劳患者的调查,旨在探讨视疲劳患者的症状发生频率及证型分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5月~12月我院确诊的视疲劳患者111例,其中男31例,女80例。平均年龄(29.40±12.82)岁,男性平均年龄(29.44±12.13)岁,女性平均年龄(29.38±13.08)岁,平均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间(6.99±2.90)h/d。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眼科全书》制定: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不耐久视、干涩不适、酸胀流泪、头痛目眩,主要为:①久视后眼胀痛,头额痛,眼眶胀痛诸症,休息后缓解或消失;②有远视、近视、老花眼等症;③ 眼压不高,视野正常,除外眼科器质性病变。
1.3病例纳入标准 ①斜视、青光眼、符合视疲劳诊断标准;②阅读或注视精细工作持续时间≤40min;③能配合调查者。
1.4病例排除标准 ①严重干眼症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②除视疲劳以外的其他活动性眼病(如葡萄膜炎、眼部感染等);③不能配合调查者。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
2 结果
2.1眼部及全身主要症状 76个眼部或眼周症状体征中,出现频率大于30%者共25个,46个全身症状中,出现频率大于5%的有43个(93.47%),由此可见,视疲劳以眼局部症状为主,伴随全身不适。眼部症状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眼干涩(87.4%)、眼疲倦(72.9%)、眼胀痛(70.2%)、视物模糊(60.3%)、眼酸(53.1%)、颈肩酸痛(52.2%)、疲倦(51.3%)、眼痒(49.5%)、记忆力减退(48.6%)、太阳穴胀痛(37.8%)、头额闷痛(36.9%)、思睡(35.1%)、精力不集中(34.2%)、流泪(34.2%)、多梦(34.2%)、怕光(33.3%)、喜闭眼(33.3%)、鼻根部或颈部酸胀(33.3%)、碜涩不适(32.4%)、眉头压痛(32.4%)。精神类症状发生率均高于15%,以精神紧张(27.0%)最为明显。出现精神类症状频数合计124次,总频率111.71%,总积分498分,可见本次调查中视疲劳患者精神类症状较为突出,表明视疲劳与精神因素相关。
2.2视疲劳临床证型分布 证型中以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夹气滞、肝肾阴虚夹湿较为多见,累计频率达81.08%,其中肝肾阴虚最为多见,出现频率达43.24%。各证型出现的频数及频率见表1和图1。
图1 视疲劳证型分布
3 讨论
《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有云:"凡读书作字,与夫妇女描刺,匠做雕銮,凡此皆以目不转睛而视,又必留心内营。心主火,内营不息则心火动。心火一动,则眼珠隐隐作痛,诸疾之所由起也"。指出肝劳是长时间近距离视物,用眼过劳后出现眼胀、眼痛、头晕、眼眶胀痛等症状的眼病。因目为肝窍,故名肝劳。
现代中医对视疲劳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如钟德斌等[4]调查显示视疲劳发病率男女比例1:1.6,邱天明[5]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性。徐毅等[6]研究显示视疲劳症状发生率依次为眼困倦、视物模糊、眼干涩、眼痛、眼眶痛、阅读不能持久、怕光等。夏群、卢光等[7]的研究显示视疲劳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眼疲劳、眼干涩、视朦、眼胀痛、畏光流泪、眼异物感、灼热感、结膜充血、上眼皮沉重、颈肩腰关节酸痛等。庞万敏[8]将视疲劳辨证分为肝气郁结、肝血不足、肝肾不足、心脾两虚、脾胃虚弱五型。庞龙[9]将视疲劳分为肝肾不足、脾气虚弱、心血亏虚、肝郁气滞四型。陈钢等[10]将视疲劳患者分为虚火上炎、心脾两虚、肝肾不足三型。廖品正教授[7]将本病分为心血亏虚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两亏型。
与上述研究相比,本次调查研究中视疲劳证型仍以虚证为主,但此次研究中夹湿者较多,可能与所调查病例均来自成都市,成都四季多雨,环境潮湿,加之市民多喜油腻厚味之品,油腻厚味容易酿生湿浊有关。本次调查男性女性例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女性从事近距离工作较多,加之女性对疾病较男性敏感及就诊率高于男性所致。本次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偏小,考虑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①病例收集时恰逢暑假,就诊患者中学生较多;②青年人工作繁重,近距离用眼时间尤其是电脑、手机使用时间较多,容易出现视疲劳,由于工作需要,他们对视疲劳更重视、就诊率更高。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652-2656.
[2]唐由之,肖国士.中医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62.
[3]陆绵绵.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l4-2l5.
[4]张德斌,赵丽娜.122例视疲劳患者发病因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07,4(2):164.
[5]邱天明.大学生视疲劳的原因分析[J].广州名族学院学报,2004(12):181.
[6]徐毅,田长宁,等.480例军校学员视疲劳的临床研究[J].中国校医,2008,22(1):76.
[7]夏群,卢光,王笑雄,等.老年人较长时间操作电脑终端的视疲劳原因及防治[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3,22(12):733.
[8]庞万敏.视疲劳证治[J],河北中医,1982(2):37.
[9]庞龙.视疲劳中医古籍探源及其证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9):699.
[10]陈钢,陆瑾,钱小琴.中医辨证治疗视疲劳47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42(6):37-38.
编辑/哈涛
摘要:目的 通过对视疲劳患者的调查,探讨视疲劳患者的症状发生频率及证型分布。方法 设计视疲劳调查表,采集视疲劳患者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视力、验光、隐斜、眼压、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等检查,将患者各症状、体征、舌脉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软件计算症状发生频率和证候分布。结果 ①症状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眼干涩、眼疲倦、眼胀痛、视物模糊、眼酸、颈肩酸痛、疲倦(发生频率>50%);②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夹气滞、肝肾阴虚夹湿的累计频率达81.08%,其中肝肾阴虚的出现频率达43.24%。结论 ①视疲劳以眼局部症状为主,伴随全身不适,且与精神因素相关;②视疲劳临床证型可分为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夹气滞、肝肾阴虚夹湿三型,以肝肾阴虚最为多见,部分证型为复合证型。
关键词:视疲劳;症状;频率;中医证型
视疲劳(asthenopia)是一组表现为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部不适及全身症状以致不能正常进行视作业的症状群,是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属于心身医学范畴[1],为目前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视疲劳相当于中医眼科中"肝劳"的范畴,古代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其证型,近现代文献中唐由之《中医眼科全书》[2]将其分为肝肾不足型及气血不足型;陆绵绵[3]则将其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火旺型、气虚清阳不升型;廖品正[7]将本病分为心血亏虚、肝肾不足、气血两亏三型。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大量中青年甚至青少年出现视疲劳,其呈现出来的病因病机与古代文献有所差异。本次通过通过对视疲劳患者的调查,旨在探讨视疲劳患者的症状发生频率及证型分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5月~12月我院确诊的视疲劳患者111例,其中男31例,女80例。平均年龄(29.40±12.82)岁,男性平均年龄(29.44±12.13)岁,女性平均年龄(29.38±13.08)岁,平均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间(6.99±2.90)h/d。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眼科全书》制定: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不耐久视、干涩不适、酸胀流泪、头痛目眩,主要为:①久视后眼胀痛,头额痛,眼眶胀痛诸症,休息后缓解或消失;②有远视、近视、老花眼等症;③ 眼压不高,视野正常,除外眼科器质性病变。
1.3病例纳入标准 ①斜视、青光眼、符合视疲劳诊断标准;②阅读或注视精细工作持续时间≤40min;③能配合调查者。
1.4病例排除标准 ①严重干眼症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②除视疲劳以外的其他活动性眼病(如葡萄膜炎、眼部感染等);③不能配合调查者。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
2 结果
2.1眼部及全身主要症状 76个眼部或眼周症状体征中,出现频率大于30%者共25个,46个全身症状中,出现频率大于5%的有43个(93.47%),由此可见,视疲劳以眼局部症状为主,伴随全身不适。眼部症状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眼干涩(87.4%)、眼疲倦(72.9%)、眼胀痛(70.2%)、视物模糊(60.3%)、眼酸(53.1%)、颈肩酸痛(52.2%)、疲倦(51.3%)、眼痒(49.5%)、记忆力减退(48.6%)、太阳穴胀痛(37.8%)、头额闷痛(36.9%)、思睡(35.1%)、精力不集中(34.2%)、流泪(34.2%)、多梦(34.2%)、怕光(33.3%)、喜闭眼(33.3%)、鼻根部或颈部酸胀(33.3%)、碜涩不适(32.4%)、眉头压痛(32.4%)。精神类症状发生率均高于15%,以精神紧张(27.0%)最为明显。出现精神类症状频数合计124次,总频率111.71%,总积分498分,可见本次调查中视疲劳患者精神类症状较为突出,表明视疲劳与精神因素相关。
2.2视疲劳临床证型分布 证型中以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夹气滞、肝肾阴虚夹湿较为多见,累计频率达81.08%,其中肝肾阴虚最为多见,出现频率达43.24%。各证型出现的频数及频率见表1和图1。
图1 视疲劳证型分布
3 讨论
《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有云:"凡读书作字,与夫妇女描刺,匠做雕銮,凡此皆以目不转睛而视,又必留心内营。心主火,内营不息则心火动。心火一动,则眼珠隐隐作痛,诸疾之所由起也"。指出肝劳是长时间近距离视物,用眼过劳后出现眼胀、眼痛、头晕、眼眶胀痛等症状的眼病。因目为肝窍,故名肝劳。
现代中医对视疲劳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如钟德斌等[4]调查显示视疲劳发病率男女比例1:1.6,邱天明[5]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性。徐毅等[6]研究显示视疲劳症状发生率依次为眼困倦、视物模糊、眼干涩、眼痛、眼眶痛、阅读不能持久、怕光等。夏群、卢光等[7]的研究显示视疲劳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眼疲劳、眼干涩、视朦、眼胀痛、畏光流泪、眼异物感、灼热感、结膜充血、上眼皮沉重、颈肩腰关节酸痛等。庞万敏[8]将视疲劳辨证分为肝气郁结、肝血不足、肝肾不足、心脾两虚、脾胃虚弱五型。庞龙[9]将视疲劳分为肝肾不足、脾气虚弱、心血亏虚、肝郁气滞四型。陈钢等[10]将视疲劳患者分为虚火上炎、心脾两虚、肝肾不足三型。廖品正教授[7]将本病分为心血亏虚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两亏型。
与上述研究相比,本次调查研究中视疲劳证型仍以虚证为主,但此次研究中夹湿者较多,可能与所调查病例均来自成都市,成都四季多雨,环境潮湿,加之市民多喜油腻厚味之品,油腻厚味容易酿生湿浊有关。本次调查男性女性例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女性从事近距离工作较多,加之女性对疾病较男性敏感及就诊率高于男性所致。本次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偏小,考虑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①病例收集时恰逢暑假,就诊患者中学生较多;②青年人工作繁重,近距离用眼时间尤其是电脑、手机使用时间较多,容易出现视疲劳,由于工作需要,他们对视疲劳更重视、就诊率更高。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652-2656.
[2]唐由之,肖国士.中医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62.
[3]陆绵绵.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l4-2l5.
[4]张德斌,赵丽娜.122例视疲劳患者发病因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07,4(2):164.
[5]邱天明.大学生视疲劳的原因分析[J].广州名族学院学报,2004(12):181.
[6]徐毅,田长宁,等.480例军校学员视疲劳的临床研究[J].中国校医,2008,22(1):76.
[7]夏群,卢光,王笑雄,等.老年人较长时间操作电脑终端的视疲劳原因及防治[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3,22(12):733.
[8]庞万敏.视疲劳证治[J],河北中医,1982(2):37.
[9]庞龙.视疲劳中医古籍探源及其证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9):699.
[10]陈钢,陆瑾,钱小琴.中医辨证治疗视疲劳47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42(6):37-38.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