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教育视角浅谈我国护理专业解剖课的改进

2015-01-22 10:06张颜程华刚
医学信息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护理

张颜++程华刚

摘要:《人体解剖学》是每一名护生步入医学院校后接触到的第一门课程,由于其课程内容的独特性,很容易引发护生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它无疑是对护生进行人文医学教育的绝佳场所。本文旨在从人文教育视角对我国护理专业解剖课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使护生的人文教育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人文教育;护理;人体解剖课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一转变促使我们更加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护理学也在此模式指导下,更加重视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综合因素。护理的本质在于关怀。现代护理教育的核心亦是人文关怀教育。目前,各大医学院校为了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专门开设了人文课程(多以选修课形式出现),还有不少医学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在护理专业课的教授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专门开设人文课程和在专业课上下工夫固然重要,但往往忽视了医学基础课在此方面的潜在作用。护生进校学习的第1年,首先接触到的恰恰是医学基础课程, 其中《人体解剖学》,作为每个护生步入医学殿堂后接触到的第一门课程,其实有着重要意义。刚刚进入医学院校的护生们,大多年龄较小,思想单纯,积极向上,解剖课无疑是实施护生人文教育启蒙,培养人文关怀精神的理想场所。

1 目前医学高等院校护理专业解剖课现状

1.1教学形式和教学设施 目前,各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课教学形式基本相同,多为理论课结合实验课教学,实验课又因学校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有的学校为护生专门安排有尸体解剖实验课,有的学校则没有。老师在理论课上教授解剖学专业知识,然后在实验课中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实验课上,护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通常4~6人,组内成员共享一个实验台和一组人体标本,老师结合标本实物对理论课上讲到的人体器官和部位再次讲解,使学生能够形象感知,加深理解和记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不涉及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内容。同时,各高等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实验课硬件设施完善,配有多媒体和各种标本实物。

1.2护生对待人体标本的态度 护生在解剖实验课上接触到的人体标本,一般是经过防腐处理后的实物和少量人造标本。解剖实验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神秘、新奇、而又恐怖的,因此,初到实验室的学生对待标本的态度通常是谨慎小心、甚至诚惶诚恐。随着上课次数的增加,绝大多数学生开始对实验室里的一切习以为常,对人体标本产生了麻木感。学生常常会和自己"喜欢"的人体标本合影,并在拍照时做各种搞怪动作,仿佛是在旅游景点留念;不少同学对待标本动作轻浮,对尸体肆意评论、取笑;甚至有学生拿人体头骨当木鱼敲击取乐,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由于防腐剂福尔马林有一种特殊的刺激性气味,使得一些初到实验室的同学对人体标本以及实验室的环境有一种不舒适感,甚至是厌恶感,这可能会对他们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2 不良现象原因分析

2.1忽视第一堂课 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护生表示,在第一节解剖理论课以及第一次解剖实验课上,老师们都是"直奔主题",在简单介绍完自己的姓名后,就开始教授专业知识,没有任何启发或教育护生缅怀逝者的行动。这实际上错过了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宝贵时机。老师们对于逝者乃至生命所表现出的漠然态度,或许会在学生的思想中产生消极作用,而这种作用可能是长远的,可能会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面对患者时体现出来。

2.2教师在课堂上不提人文教育 据笔者了解,除了在第一堂课上缺乏缅怀逝者的行动,在之后的人体解剖学课堂上,很少有老师能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播撒人文关怀的"种子",仍旧是"就事论事",只讲知识,不提人文。这不仅使得课堂上缺少了生气,也忽略了一个进行人文教育的便利机会。人体解剖学在课程内容上具有一定特殊性,学生在面对人体器官和尸体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伦理方面的思考,如果教师能抓住时机,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有关人性和生命思考的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人文关怀思想,一定会产生不错的教学效果。

2.3部分老师的职业倦怠和麻木感 "由于解剖学科相对其他基础学科环境恶劣、内容枯燥,相对临床学科待遇较低,大多数解剖学教师或多或少会出现教学倦怠情绪,出现对教学冷漠、刻意地在自己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1]。有些老师可能在上课时无意间将自己的消极情绪(比如,他们面对人体标本时表现出的冷漠和不敬)传递给了学生。"如在教学过程中言语不严肃, 有时拿尸体的形态开玩笑, 对尸体评头论足,不按操作程序,心不在焉,甚至动作粗鲁或轻佻等。"[2]不少年轻教师对于学生不尊重人体标本和逝者的表现过于宽容,多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甚至有个别教师加入到学生的"胡闹"行列。神圣的医学生誓言和南丁格尔誓词在那一刻被严重践踏。

2.4大一护生年龄普遍较小 刚入校的护生由于年纪轻,大多思想单纯幼稚,好奇心强,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又喜欢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因此,当他们见到人体尸体和器官标本时,会很自然地想去"搞怪",他们的行为可能并没有恶意,但是长此以往就会在他们心里埋下漠视生命,将患者物化的种子。 学校在此方面需要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5学校缺乏人文氛围 人文理念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播,更要随时随地渗透,在大环境里营造人文气氛,使人文精神深入人心。

3 将人文关怀教育融入人体解剖学

以上种种不良现象不容忽视,必须加以遏制和纠正。护理专业的解剖课教学内容和理念有待改进,为此,笔者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3.1重视第一堂课 "人体解剖学作为早期的、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 使医学生在解剖教学中受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熏陶, 则是责无旁贷的。"[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解剖课对于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们可以在护生的第一节解剖实验课上,举行一个缅怀死者的仪式。其实,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国内的人体解剖课上,就有着向器官、遗体捐献者或逝者表达敬意的传统,比如在开始上课前举行简朴的默哀仪式。如今,这一传统却被我们丢弃、遗忘。老师可以在进行教学之前,先向学生讲述人体尸体和器官标本的来源,尤其突出器官、遗体捐献者的无私与高尚,让学生们明白自己(包括老师在内)都是这些逝者的受益人,正是由于他们的贡献,才有了宝贵的学习机会。随后,老师带领全体同学起立默哀三分钟,以示对"无语良师"的感恩和敬意。为了避免学生将人体标本和尸体物化,在每一组摆放人体尸体的实验台上和每一组人体标本上,都贴上死者的年龄以及一句对其人生闪光点的赞美之辞,让护生们能深刻感受到这些标本都曾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每一具尸体都曾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使学生从心底里产生敬畏之情。

3.2在课堂上传播人文理念 解剖课实际上是对护生传播"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理念、进行人文关怀情境式教学的一个理想场所。在理论课上,老师们可以在讲解枯燥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入与之相关的医学史内容,医学史与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医学史作为一门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记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即时进行人文教育。在实验课上,老师要言传身教。无论从言语还是行动上,都要表现出对逝者的感恩和敬畏。在进行解剖操作前,老师带领护生集体默哀,然后严格按照手术的操作手法实施解剖,动作轻柔,态度严肃认真,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气氛。同时,及时制止和严厉批评学生的各种不敬行为。

3.3营造人文氛围 好的教学氛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专门的说教更有感染力,更有利于思想和精神的传播。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建立一座解剖馆或者在校史馆里开辟一块区域专门用来表达对逝者和遗体捐献者的敬意。

3.3.1建立人体解剖学馆 对此,可以借鉴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做法,该校经过7年努力筹建出一座解剖学馆,旨在向学生传授人体解剖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在馆前右侧草坪中有华陀像,在馆前左侧的松林之中有为捐献遗体者建立的石碑,誉为"敬遗石",碑座用花岗岩筑成,上面雕刻着捐献遗体者的姓名。在馆内的庭中设有医学生的'誓言墙'、'图谱墙'、'传统墙'、'创业墙'和 '题词墙'。"[3]在护生刚刚进校还未开始接触人体解剖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护生以班为单位参观解剖学馆,为护生讲述遗体捐献者的事迹,带领护生庄严宣读"医学生誓词"和"南丁格尔誓言"。随后,在第一节人体解剖实验课结束时,要求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之前的参观感悟,完成一个小手工制作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并将优秀的小制作展示在解剖学馆或解剖学实验室的专门橱窗里,供学生们欣赏和相互交流心得。

3.3.2在校史馆内开辟人体解剖学展区。在该区域呈现各种敬畏生命的名言警句并辅以优秀医者的图片,重点呈现器官、遗体捐献者的事迹。教师或解说员深情并茂地讲解捐献者事迹的同时,可以播放感人肺腑的音乐,渲染神圣庄严的氛围。

3.3.3改善解剖实验室教学环境,让实验室不再难闻。有不少教师认为解剖实验室里的"醛辣尸臭"气味有助于学生克服怕脏怕臭怕吃苦的心理。实际上据笔者了解,国内解剖实验室里特有的难闻气味使得一些护生(女生是护理专业学生的绝大多数)一开始就从感官上产生了对人体尸体和器官标本的厌恶和恐惧,甚至不愿触碰,这些逝者在他们头脑中的最突出印象可能就只剩下"难闻"二字,那么尊重逝者、敬畏生命的感恩教育之效果或许就会被大大削弱,这对其今后医学人文关怀精神的塑造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在美国医学院校的解剖实验室里,"学生在做解剖时, 尸体标本需暂时保存, 所用的防腐保存液可向公司购买或自行配制,保存液中有香料、不含福尔马林。教学环境整洁卫生, 中央空调调节室温, 实验室没有刺鼻激的福尔马林气味。"在此,为何不效仿美国医学院校的做法,在防腐剂中添加香料,让人体标本不再难闻、改善解剖实验室的环境呢?这不仅有助于护生更好地感知生命的美好和神圣,也更有助于感恩、敬畏和缅怀逝者。

3.4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主要包括情感,意志和认识三个方面。人文关怀能力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关怀是护理的本质,是护理的核心思想,是护士必须具备的执业能力,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5]"美国学者Beck 进行Meta分析得出,学生受教育期间,对其关怀能力的培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6]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一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医学院校可以为解剖学教师开设人文教育培训班或定期讲座;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平时注重加强个人修养,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情感、意志、认识等方面的人格魅力去引导、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3.5增加教学目标 将"护生学会感恩逝者,敬畏生命"作为一项人体解剖课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师们更加重视课堂上的人文关怀教育。同时,在人体解剖学的期末考题中加入一道新的简答题,要求护生结合护理的本质内涵和人体解剖学,阐述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人体解剖学可以说是每一个护生步入医学殿堂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医学课程。人体解剖学课堂是一个对护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绝佳平台,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人性,理解和感悟生命的生动场所。重视第一堂课、播撒人文理念、营造人文氛围、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学质量、增加教学目标,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出更多优秀护理人员。护理人文教育任重道远,仅凭一门解剖课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在不久的将来人文教育势必会很好地渗透到每一门医学课程中,使人文关怀理念真正深植于每一名护生的心中,并在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胜昌, 钟震亚 , 黄秀峰, 等.浅论解剖学教师应具有的"非专业素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17(2):67.

[2]金红,李伦,刘铭,杨智.尊重人体尸体: 人体解剖教学的伦理原则[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3):33.

[3]王凤臣,王维峰,钟震亚,等. 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医德教育的探索[J]. 解剖科学进展,2010,16(6):582.

[4]张炎.中美长学制医学生解剖学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81.

[5]张金华,高敏,李薇,等.护理本科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教育,2012,9(7):328.

[6]王淑芳.浅谈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J].中国科技信息,2005,7(2):188.

编辑/哈涛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护理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与养生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教育的研究与建议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