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华
摘要:呼伦贝尔地区蒙语地名是蒙古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有其特有的文化来源。翻译呼伦贝尔蒙语地名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故翻译呼伦贝尔地区地名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应更多采用蒙古语语音转写的汉语拼音字母形式, 以便更好地保留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更大程度地提高国际社会的接收效果。
关键词:呼伦贝尔;蒙语地名; 英译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地名在国际政治、对外交流、双边及多边贸易、科技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地区对外交流、经贸往来活动日益频繁,内蒙古的地名在英语媒介大量出现,但由于没有统一和规范的英译标准,导致呼伦贝尔地区同一地名在不同媒介中出现不同的译文形式,例如新巴尔虎左旗有的完全按照汉语拼音写成Xinbaerhu,有的将新写作英文(New Barag Left Banner),巴尔虎用拼音直接音译(Baerhu)。额尔古纳翻译为(Argun city)或(Ergun City)这种缺乏规范统一标准的翻译现象不但不符合规范化语言文字的要求,还会在对外交流中造成不良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工作者应该深入的对蒙古语地名文化历史内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熟练的掌握蒙古语的表达特点,才能使翻译的结果更多的体现民族语言文化特点,并让阅读者接受,另外在翻译中也要遵循相关的国家语言文字法规和地名翻译的规定
一、呼伦贝尔地区蒙古语地名的来源浅析
地名的形成和人类各民族的文化特点、生活经历、居住地的地理特征及自热文化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呼伦贝尔市所辖地区的蒙古语地名是蒙古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蒙古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特有的宗教文化和生活习惯,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语地名大多都与蒙古族的民族历史、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 地名与蒙古族历史和生产生活的关系
蒙古族是起源于呼伦贝尔地区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族各部落后,建立起了大蒙古帝国,蒙古族的历史中,成吉思汗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不少于成吉思汗相关的地名都沿用至今,例如,成吉思汗镇。(位于扎兰屯)
蒙古族被称作马背上的民族,历史上一直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因此蒙古语地名中有很多与马和马具有关的地名。例如,“阿拉坦额莫勒”指的是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骑马过克鲁伦河,不慎坠马,金鞍子被激流冲去。成吉思汗听到这个消息后,想马鞍不在,怎么征战,而且成吉思汗认为如果马鞍丢失会有不祥之兆。这样他命令部队沿着克鲁伦河寻找马鞍。当人们找到克鲁伦河下游时,在两座山峰之间找到了金马鞍子。找到金鞍的山峰非常象马鞍的形状。因此,人们将两座山峰一座叫“阿拉坦乌拉”(金山)一座叫“额莫勒乌拉”(鞍山),把这方圆百里的地方叫做“阿拉坦额莫勒”,汉语就是“金马鞍”的意思。成为现在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镇。
(二)与自然地理特征有关的地名
蒙古族在生产生活中必然要与自然界进行接触,为了对地理特征进行辨识,蒙古族人民对相应的自然实体使用了形象的名字来命名,例如:呼伦湖。呼伦湖在史前已经有人类居住。历史上曾数易其名:《山海经》称大泽,唐朝时称俱伦泊,辽、金时称栲栳泺,元朝时称阔连海子,明朝时称阔滦海子,清朝时称库楞湖,当地牧人称达赉诺尔。而呼伦湖是近代才有的名称,“呼伦”是根据蒙古语“哈溜”的音转而来,其含义为“水獭”;“贝尔”则在蒙古语中含意为“雄水獭”。古代的蒙古人便根据以动、植物名称命湖、山、河、泉名称的习惯为其命名。清朝初年,在湖边的蒙古族人便开始称呼伦湖为“达赉诺尔”。“达赉”在蒙古语中含义为“海”,“诺尔”的含义为“湖”,连起来意为“海一样的湖”。
(三)用方位表示的蒙语地名,因为大草原辽阔无边,很难通过一个名称来进行准确的定位,于是蒙古族人通过在名称中加入方位词,来表明他们的不同方位,例如: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巴尔虎是蒙古族喀尔喀部中的一个部落名称,因为该旗的蒙古族人比呼伦贝尔市陈巴虎旗的同一部落蒙古族人进驻呼伦贝尔的时间晚,故名新巴尔虎。1732年清政府分两批从布特哈和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将巴尔虎部落迁来呼伦贝尔驻牧,寓兵于牧。编为左、右两翼八旗,隶属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而呼伦贝尔东旗和西旗分别指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爾虎右旗。
二、内蒙古蒙语地名的翻译标准
在1977年举办的联合国第3界地名标准化会议上《汉语拼音》成为中国地名进行罗马字母拼写的标准,并且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明确了用汉语拼音标注中国地名,但在蒙古语地名的英译中,如果将蒙古语地名完全用汉语拼音标注,将让外国人较难理解和接受。目前广泛采用的 “呼伦贝尔”译成Hulun Buir,既保留了原地名的意义和蒙古民族文化内涵,又容易让外国人看懂和接受。阿荣旗译成 Arun Banner上面的这几个地名,如果完全按汉语拼音来标注(Hulunbeier、 Arongqi、),外国人相对下就较难理解与接受,对外各种交流活动中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翻译要遵循翻译原则。音译为主是地名翻译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但意译,约定俗成的原则也应适当采用。而内蒙古地区地名的翻译中书写和读音要遵照本民族的语言发音规律。因为蒙古语地名的发音和书写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直接用汉语拼音代替而应应采用蒙古语发音转写的汉语拼音字母。
三、呼伦贝尔市蒙古族地名在英语翻译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对有些蒙古语地名直接使用汉语拼音进行英译,如“呼伦贝尔”译成Hulunbeier;“鄂伦春”译成Erlunchun。
2.有些地名如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中的方位词,采用拼音或者英语,没有统一的规范。如New Barag zuo Banner、New Barag Left Banner。
3.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行政区划“盟”、“旗”,采用拼音翻译或采用英语词翻译。对盟的英语翻译为League或Alliance。旗的英语有时写为拼音Qi,有时写为 Banner。
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统一的规范,众多译者根据自身经验和理解进行翻译,政府在此方面也没有大力的推广规范性名称。
四、呼伦贝尔地区地名英译的原则
1.约定俗成
对于蒙古语地名,不应采用汉语拼音,而应按蒙古语的发音拼写,对于已经存在的固定英译名称,直接照写即可,如:海拉尔Hailar、呼伦贝尔Hulun Buir、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Daur Autonomous Banner of Morin Dawa。对于不是蒙古语的也要遵从约定俗成,例如:把“满洲里”译成Manchuria。
2.符合国外表达习惯
呼伦贝尔地名中的表方位词汇,不能把他们视作专名整体,英译时应该用英语而不应用汉语拼音。英国中表方位的如南北卡莱罗那分别为South Carolina; North Carolina. ,如:New Barag Left Banner、New Barag Right Banner。西乌珠尔苏木West Wuzuur东乌珠尔苏木 East Wuzuur。
3.表行政区划的通名翻译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行政区划中存在著“旗”“盟”“苏木”“嘎查”这种地区词汇,“盟”级别相当于市,是根据蒙古族会盟而来。满清政府为了加强其对蒙古族的统治,要求蒙古族邻近的各部族在每三年进行一次会盟(也有1年举行一次的)。会盟的地址由满清政府根据各个旗的位置来确定,这个地址就成为盟的名称了。“旗”级别相当于县,是蒙古民族历史延续的一级行政区域称谓。旗则源于努尔哈赤时期,是一种行政或军工单位的称呼,每个旗帜对应一个单位。满清政府时期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控制,把内、外蒙古都分成若干旗。
例如,陈巴尔虎旗(Prairie Chenbarhu banner) , 鄂温克自治旗(Ewenki Autonomous Banner) , “苏木” 苏木是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行政区划,1954年以后是一种乡级行政区,另外对于少数民族较多的聚居地区,还会成立相应的民族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