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超
摘要:2013年12月,一幅名为“妈妈再打我一次”的四格漫画走红网络,引发无数网友的疯狂转载和改编,连续几天成为新浪微博热门搜索的关键词。对网民自制的主题微博进行分析,发现其标题的互文性和内容的形式主义。用户改编的漫画具有人物、行为、篇幅、情节四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并充分运用“陌生化”理论制造戏剧性。UGC的形式主义是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后发展的、辩证的形式主义,在关注文本形式的同时不忽视内容对形式的作用。形式上的统一和内容上的创新、形式与内容的二元互动构成了Web 2.0时代下UGC形式主义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UGC;俄国形式主义;微博;内容;网民狂欢;妈妈再打我一次
近日,一幅名为“妈妈再打我一次”(以下简称“妈妈打我”)的四格漫画走红网络,引发无数网友的疯狂转载和改编,连续几天成为新浪微博热门搜索的关键词。
妈妈打我事件的起因要从2013年12月2日说起,新浪微博用户“meow本本本”上传了一张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环画风格的漫画,并提到漫画作者黄博楷。漫画的大致内容是,第一格,妈妈微笑着对正在写作业的女儿说:“学习了一天,妈妈带你去公园玩啊!”第二格,女儿笑着回答:“不,妈妈,我喜欢学习。”第三格,说时迟,那时快,笔锋陡转直下,母亲抡起个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狠狠地给了女儿一巴掌;第四格,无语的女儿用手捂着右脸,一脸愁苦和委屈。[1]故事到此远没有结束,接下来网民对母女俩的追捧才叫人始料未及。
一时间,广大网民在原画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星座版、雾霾版、名人版、广告版纷纷新鲜出炉,在微博上铺天盖地,掀起了一股全民“打脸”热。事件升级,视频、动画、真人版作品接踵而至;网上推出妈妈打我生成器,只要输入文字,就能生成四格漫画,方便网民“打脸”;北京某公司以“妈妈再打我一次”为名注册微博,专门转发网民针对此话题的作品。
小女孩被打的原因千奇百怪,令人捧腹大笑,无论是企业、名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参与到这场热潮中来。在妈妈打我现象背后,可以看到这是一次典型的UGC事件;而在网民创作的打脸段子中,我们可以一瞥俄国形式主义的身影。
一、妈妈再打我一次
(一)Web 2.0时代的UGC
UGC全称User-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的意思。Web 2.0环境使网站逐渐采取开放、参与的模式,更依赖于用户参与、用户主导、用户建设,因而这些信息资源又呈现出新的特色,吸引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参与进来,发布他们的观点与看法,将自己拥有或创造的内容发布到因特网平台供其他用户共享。[2]UGC就是一种Web 2.0时代用户DIY传播内容的生产方式,它随着YouTube的推出而兴起并快速发展,维基百科、豆瓣网都是运用UGC模式的成功案例。
UGC的最大优势在于给了网民广阔的创作空间,作为天生的UGC网站——新浪微博,给了广大用户自制妈妈打我主题内容向外公开发布的平台。
(二)一篇作业引发的“打脸”狂潮
原漫画作者黄博楷称作品起源于毕业画作,参考了小学课本插图和文革宣传画并结合自己想像完成。然而,就是这样一篇毕业画作,而且很可能只是张废稿,却扣动了全民“打脸”狂潮的扳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应时代而生的媒体事件。其一,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给网民提供了这样一个狂欢的平台,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改编创作,并通过微博得到广泛传播。微博是一个“一对多”的平台,任何一个人的声音都可能被超过5亿的用户听到。其二,故事情节本身的扭曲和可创作性。漫画第三格扭曲诡异的情节设计将黑色幽默与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学霸”的小女孩儿——通常也是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被自己的妈妈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一耳光释放了大家长期以来对“别人家的孩子”的仇恨情绪,扇出了解气的快感。同时,漫画形式简单,处理掉文字就能添加新的内容,为参与者提供了改编的可能。
二、UGC中的俄国形式主义
(一)标题的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4]而法国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者福柯的话语观则认为:“文本总是利用和改变其他同时代的以及历史上已有的文本(通常被称为‘文本的互文性),而任何特定类型的话语实践都产生于与其他话语实践的结合,并受到它与其他话语实践的关系的限制。”两位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文本互借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几乎所有文本都具有互文性的特征,你总能在一个文本中看到另一文本的影子。回顾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文学批评不难发现,当时法国的文学批评深受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可以说互文性也是脱胎于俄国形式主义,因为文本互借本身就是某种文本形式和结构的体现。
80后和部分90后年轻人一定看过一部台湾电影,名叫《妈妈再爱我一次》,那是一部充满温情、感人至深的片子,不知在90年代赚走了两岸三地多少人的眼泪。时至今日,“妈妈再打我一次”这个微博标题不能不说是借了《妈妈再爱我一次》这个文本的名字,一字之差,却足以勾起无数人的联想和回忆。受众看到妈妈打我的标题,引发好奇,进而点击进去产生争议,发现与电影中的妈妈产生极大的反差,丝毫不给女儿留情面,打得干脆,打得果斷。
(二)漫画的必备要素
再看网民创作的“打脸”内容,虽然打的理由千变万化,但是从UGC内容的形式来看,存在着某些共性。俄国形式主义关注的是诗歌外在的形式、语言面貌,考察其是如何异于普通的日常语言以产生“陌生化”之审美效果的。[4]与传统的俄国形式主义研究的语言形式不同,这里讨论的是漫画的外在形式,是一种图形的表意符号,但二者都可将形式和内容分离,分析其形式上的共性。将漫画的图画与文字(也就是民众改编的文字内容)剥离,单看妈妈打我漫画的形式,会发现漫画形式本身就包含着一定内容,这些内容就是UGC的必备要素。
1.人物——妈妈和女儿
UGC中一定会存在以妈妈和女儿为代表的矛盾双方,即打人者和被打者,每一方都可能是单人或多人。双方存在着地位上的不平等,即有强势的一方和弱势的一方,如原作中的两个角色就存在伦理上的不对等,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女儿,妈妈比女儿更强势,拥有打女儿的权力,这种强势甚至令女儿不可能有还手的机会,因为父母打子女在中国教育中天经地义。在网民创作的内容中,主角几乎还是妈妈和女儿,这对经典的矛盾双方也是整个妈妈打我中不可或缺的标志之一。
2.行为——打脸
打脸是妈妈打我UGC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事件的起因也是源于妈妈打了爱学习的女儿这一匪夷所思的行为,没有这一行为的发生,漫画就失去了原有的戏剧冲突,也不会满足广大网民扭曲的心理快感释放。“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内核,没有陌生化的语言,作品就失去了应有的审美效果,妈妈打我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妈妈打了爱学习的乖女儿这一陌生化行为,也不会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按照常规思路,女儿在说完“不,妈妈,我喜欢学习”后,妈妈应该是感到欣慰和感动,并表扬爱学习的乖女儿:“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但这样的情节设置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甚至厌烦了,现代人需要的是新的刺激和形式。所以,打脸就成了妈妈打我的陌生化语言,也是漫画形式的核心要素。
3.篇幅——四格漫画
四格漫画比单幅漫画的戏剧性更强,比长篇漫画更快捷易读,也更适于在微博上广泛传播。传统型UGC的篇幅都是四格没有改变,三格铺垫不足,五格又显拖沓,四格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多一格不多,少一格不少。原作者黄博楷在当初创作时,就已经受到了四格漫画的限制,基于这个强大的篇幅形式才画出了妈妈打我的原型,随后众网民又在四格的篇幅下创作出数量惊人的传统型漫画。
4.情节——起承转合
任何故事都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组成,漫画也不例外。四格漫画的每一格都对应着起承转合中的一个环节,而民众创作的漫画也一定具备这四个部分。起(开端)——女儿做作业,妈妈对女儿说话,通常是一句提议或者问话;承(发展)——女儿回应妈妈的话,承接上一格,通常是回答问题或表明态度;转(高潮)——妈妈打女儿,极具戏剧性、风云突变的一幕,整幅漫画的灵魂所在,一定要打得爽快漂亮;合(结尾)——女儿摸着脸一副委屈的样子,此处最好没有任何文字,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每个部分都可以展开联想、无限扩充和任意变化,但不管怎么变,起承转合都完整地存在于每一幅漫画中。
漫画形式和内容剥离开,网民有意无意中遵照原漫画本身具备的以上四个要素继续开发和改编内容。如果没有妈妈和女儿、打脸、四格漫画、起承转合四个要素,UGC就不能称之为妈妈打我,也不能冠以“#妈妈再打我一次#”的话题。UGC的形式从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内容编写的方向,并同时保证每一条妈妈打我漫画都具有一定的内在戏剧性和互文性。
三、辩证的俄国形式主义
UGC的形式主义是俄国形式主义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俄国形式主义只是将诗歌语言形式列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将所有其它的背景因素全部排除在其诗学范围之外。[4]传统的俄国形式主义带有很强的极端主义色彩,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定义为“形式决定内容”,这完全不足以解释当今变化多端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互联网UGC的形式与内容是相互依赖和影响的关系,有时形式决定内容,有时内容打破形式的束缚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但同时又带有上一形式的影子。然而,俄国形式主义关注作品陌生化语言的特质又使它符合了互联网常变常新的內容产出指向,因此UGC的形式主义是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后发展的、辩证的形式主义,在关注文本形式的同时不忽视内容对形式的作用。
例如“妈妈打女儿”这一内容,是决定妈妈打我成为一种UGC形式的关键。和“凡客体”“淘宝体”的窜红一样,妈妈打我最开始是因为内容的新颖,才吸引人们关注原作的形式,并展开各种各样的创作将这种形式推而广之。套用鲁迅先生的名言:“世界上本没有形式,写的人多了便成了形式。”如果故事照常理发展,女孩没有被打,那么这幅漫画就永远只是一幅有内容的画,而不会演变为众人追捧的“妈妈再打我一次体”。在妈妈打我火起来后,这一形式对UGC内容进行限制,决定了内容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和特征才能被叫做妈妈打我。
但是,UGC形式主义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发展就在于,它不止关注形式,同样重视内容。它允许用户创作的内容打破旧有形式,如原图为四格漫画,扩展为多格漫画,从静态图像到动态图像、从图画到真人,再从单帧图片到配乐视频等等,这些都是对旧有妈妈打我形式的突破。每一次内容的再造都是在追求陌生化和与众不同,因此又促成了UGC形式主义的兼容并蓄和开放自由,民众可以在妈妈打我的源形式下随意创作,正如“俄国形式主义者始终坚持恢复人对生活的感受,坚持将人和艺术从机械化的概念认知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人投身于没有束缚、自在自为的艺术天地。高扬艺术的‘自主性就是高扬人的自由状态。”[5]那样,互联网时代辩证的俄国形式主义,即继承了“陌生化”的UGC形式主义,给了每个人一个突破的缺口,任其深挖和创新。
形式上的统一和内容上的创新、形式与内容的二元互动构成了Web 2.0时代下UGC形式主义的主要内容。
四、结语
尘封多年的俄国形式主义因妈妈打我UGC事件再度进入我们的视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俄国形式主义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被改善,“陌生化”令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曾经的阳春白雪被互联网的洪流冲下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平民艺术的崛起。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创作者,每个人的创作都有形式可参照、有内容可突破。UGC是一股日渐强大的力量,是Web 2.0时代的网民狂欢。有内容就会有形式,形式必存在于内容之中,未来对UGC形式主义的研究将随着诸如“妈妈再打我一次”这样越来越频繁的UGC热点事件与日俱增。(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丽.漫画“妈妈再打我一次”走红网络背后.中国青年报,2013-12-12(3).
[2]范哲、朱庆华、赵宇翔.Web 2.0环境下UGC研究述评.图书情报工作,2009,22:60-63.
[3]关银霞.互文性视野下的身份构建——解读玛格丽特·劳伦斯的《占卜者》.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3-106.
[4]王欣.形式主义批评发展脉络探究.国外文学,2010,1:21-27.
[5]杨帆.陌生化,或者不是形式主义——从陌生化理论透视俄国形式主义.学术界,2003,3: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