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保定经济近代化探究

2015-01-22 23:31葛莹莹
2014年35期
关键词:近代化传统

葛莹莹

摘要:历史上保定的工商业发展迅速且十分繁荣,到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清朝政府实施新政,推动了保定的经济近代化发展,在保定这个封建落后的统治地区出现了较为强烈的现代气息。相对来说,保定的政治和经济在逐渐衰落,整个经济系统被归列于天津的经济圈,并受天津的领导和管辖。站在整个格局看,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的保定,其经济有了近代化的发展,但是保定仍然是中小消费的城市中心,主要是受当时的历史背景、保定地理环境以及政治地位的变化的影响,保定经济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资本少,生产规模不大,工业技术较为落后,仍然是传统经济形态。

关键词:清末明初;保定经济;近代化;传统

1840年,英国开始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引发了战争,继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以失败而告终,清政府签订了耻辱的《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使中国失去了很多主权,可谓是丧权辱国,自1860年以后,中国的地位和处境变得更坏了,主权不断地失去,正是“软弱就要挨打”。清政府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拯救中国出现的危机,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意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发起了自强的运动,开始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直隶逐渐作为了当时社会的模范地区,开启了清朝政府统治下的国家工业近代化篇章,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保定的经济朝着近代化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洋务运动事业

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积极响应洋务运动,进行集中资金,买办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在保定大办近代工厂和民用工业。在保定的东门外设立军械局,建造八腊庙子弹制造厂,并建设有官刻印书局和电报官局等等。1903年,光绪统治年间,直隶总督袁世凯带头创设了北洋工艺总局,在为现在的河北省实业振兴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成为了全省的中枢厂业。

1906年,中国京汉铁路开通,车辆正常运行,使得保定和天津的联系更为紧密,也使得国外的资本输入,促进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对保定渗透的步伐。保定刘守庙附近便作为了水旱码头,从天津过来的船只陆续不断,河岸边的作坊和店铺日益增多,许多的土特产从外地运到保定进行加工,再通过京汉铁路运往北京、天津等区域。可见,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交通铁路的开通推动了保定经济向近代化的发展。

二、电力工业

1917年,资本主义家张献庭、王筱峰在北洋军阀头领冯国璋和曹锟的帮助下,筹集款项二十万,创设保定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保定的东南新闸村,用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当年5月份开建,1921年兴建成功,工厂总耗资金30.89万,对国家军政机关与商家富户进行服务,开启了保定电业近代化新序幕。在高阳县的资本家合资兴建了高阳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保定县城地区最早的发电工厂。

三、冶金业

清朝末年,保定的小冶炼作坊在当地较有名气,保定城内的南大街日渐形成铁制农具与日用铁器作坊团体,每年产量数万件。光绪在位期间,保定修建修械局,并采用的是进口汽机和进口机床。民国初年,保定开始出现民营机铁厂坊,主要集中于保定的难关与西关机械生产厂,生产的铁质农具以及织布机等在全省地区颇有影响,另外,生产的汽机模型、切面机、花边机、扎车等也是很有声望。保定的育德铁工厂可以制造出操作简单的台式钻床,当时是全省机床工具业的发源地。民初时期,保定育德铁工厂制造生产织布机,织布机的构造精巧且效率很高,素有“大力织布机”的美称。总体来说,明末清初,保定育德铁工厂以及同聚兴等铁工厂逐渐使用机器加工,由原来仅生产简易的农具到生产汽泵、袜机、布机等技术水平较高的机械成品,实乃历史上一大进步,并且有力地推动了纺织机械近代化的发展。

四、纺织业

保定的纺织业发展最为迅猛,而且开始了经济近代化的步伐。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进入中国市场,国外资本输入,洋纱铁机纺织技术流传至国内,促使了国内土纱木机生产技术的革新。189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创建华盛机器织布总厂,并另成立10个分厂。1905,在保定地区建立习艺所及清苑实习工厂,进行纺织产品的制造生产。1906年,保定驻军集股白银六万两,成立公司,招工100多位,进行织布、纺绸、染色等的生产加工事业。1909年,在保定创建聚合纺织厂。1908年,在保定满城县城创立积祥有限公司,进行织布和染色。 1909年,建立实习工厂,主要从事织布事业。保定纺织业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也较好,可见保定当时的纺织技术已经十分精巧。

辛亥革命又加快了保定经济近代化的步伐,洋纱铁机织布技术迅速进入保定。民初时期,在保定建立了许多新的规模较大的织布厂,主要有:湖北督军王占元创立前锋织布厂,从事白布生产,工厂人员三百多名,布机一百多台;在保定清苑县创立的第一工厂,从事柳条布与提花线毯的生产,工厂人员四十多名,布机二十二台;在保定北城创立的工厂,从事铁轮织布机的生产,布机有一百多台;育德工厂从事铁轮织布机的生产,产品销往境内村镇等等。另外,保定的家庭手工织布作坊十分普遍。有资料记载,保定地区的布机有一千五百多台,人员数量有两千多人,每年生产有三万多匹,布匹的花样有百种,广有好评。保定的针织业在民初时期兴起,表现为手工织袜。主要有:1921年创立的第一袜厂,工厂人员有三十多名,机器有三十多台;1921年创立的华北袜厂,工厂人员有一百多名;民初时期创立的亚立袜厂,工厂人员有三十多名。当时,保定的染色作坊也具有较大规模,自民国以后,国外化学染料逐渐普遍,生产出的成品颜色更加鲜艳和持久。《满城县志略》中记载,“民国十七年,全县年产宽布1200余匹, 毛巾500余打,绒袜2600余打,土布三十五万五千余丈。”可见当时保定的纺织业发展迅速。

五、体育业

保定体育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体育用品的生产制造方面。1911年,保定一位修伞的工人名叫刘建卿,由于给美国人修理羽毛球拍,使得他有了生产制作球拍的念想,并同人合资创设了布云工厂,生产总量每年渐增,市场延伸至国外,生意十分红火,布云工厂被称誉“全国首创第一家”。保定的铁球是保定的三件宝之一,在明朝明世宗朱厚熜年间就已经出现了专业的作坊,1917年,保定清苑县沈家桥便有五到六个铁球手工作坊,人员大约三十来名,平均每天制作三十对,没对铁球卖钱三十铜元。

在《河北省统计年鉴》里面有记载:1921年,保定清苑县的玩具生产厂家有十二个,球拍生产厂家有五个,铁球制作厂家有五十二个,毛笔生产厂家有20个。体育用品与音乐用品的制造从手工作坊发展到具有规模的工厂,如布云、荣祥等,每年出售外地的球拍達到五千,乐器达到五千,足球有500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保定经济近代化的发展由清朝末年的政策开始推动的,在清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保定的纺织业等行业发展迅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保定经济近代化的发展。由于沿海都市天津经济政治的迅猛发展,保定的历史地位开始衰退,并被天津所管辖。另外,保定东部的环境地理较好,与天津相连,加上铁路与水路交通便利,保定东部的经济近代化发展水平相对要高。综合来看,保定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传统的经济表现形态,仍然是中小消费群体的城市。(作者单位:保定学院)

参考文献:

[1]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保定市志.工业[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9:168-445.

[2]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编写组. 河北简史[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274.

[3]古今图书集成. 职方典(卷76)[Z]. 保定府物产考.

猜你喜欢
近代化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柯树勋改革与西双版纳的近代化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平政院审理庙产纠纷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