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煜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只有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才能更好地贯彻地理素质教育理念。
一、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认真探究,并针对某个方面提出问题的思想准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担心学生提问会干扰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进度,很少对学生发问。时间久了,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课,好多学生几乎从来不提问题,也不会提问题,还有一些则不敢提出问题,唯恐提问不当,让老师或同学笑话。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即使学生提问有误,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结合教材、学科发展史,给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如哥白尼勇敢否定“地心说”,创立“日心说”的事迹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使其懂得不能迷信和盲从,要放下包袱,勇于创新,从而自觉地开动脑筋,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树立自己能够提出问题的信心。
二、坚持启发式教学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提问
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融会贯通地学习。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启发学生提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从而达成地理学习的目标。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尽管内容广泛,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诸多领域,但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图文并茂,只要学生边看边认真思考,完全可以读懂,或者大部分都能够读懂。因此,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带着问题听课。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讲解,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不搞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问题的讲解应在学生出现急欲解开知识疑团的心理后。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具有启发性,问题既要明确、具体,又要紧扣课题,前后连贯, 沿着预定的认知目标,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提出,并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因势利导,使所提问题与学生思维合拍。这样的提问,才能有利于说明各种地理特征、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过于直接、缺乏思考性,因为局限于浅层次的问题是难以提高高中生思维能力的。
通常情况下,地理学科的问题,一般包括陈述性问题(是什么)、探究性问题(为什么),以及迁移性问题(怎么办)。问题的层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师的教学层次。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可将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有意识地分解成几个有梯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拾级而上,从而更深地理解知识。教学中应少一些陈述性问题,多一些迁移性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构想。
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要注意变换角度,或改变条件,启发学生思考。如在认识地球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时,可以利用电教手段来改变地球公转运动的条件,如: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地轴的方向不变;黄赤交角不变,但地轴方向变动;黄赤交角为零等。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学生在联想、分析中发现这些假想运动与现实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不符时,思维能力便得到了训练。
又如,在讲《传统工业基地》时,可围绕鲁尔区的区位因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措施等,启发学生将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之进行比较,从中悟出怎样才能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是创造的源泉。如果说想象力是船上的风帆,那么,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讲我国省区时,把我国版图形象地描绘成一只雄鸡,继而启发学生想象我国各省区像什么。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有的说新疆像个牛头,有的说内蒙古像大草原上的一只大雄鹰……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想像力非常丰富。实践证明,展开想象,也就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不能囿于思维定式,要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善于变换角度灵活思考。比如计算昼夜长短问题,就有多种方法,可以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如何计算,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