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超
2014年期刊“走出去”研究综述
肖 超
近十年来,“期刊走出去”这一论题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吴锋(2007)、汪新红(2008)、崔丽冉(2009)、王海科(2010)、何淑琴(2011)、赖晓华(2012)、刘晶(2012)、刘杨(2013)等对中国期刊“走出去”的现状、困境、路径、战略等问题已经做了深入思考和探究。2012年,万雅丽与徐丽芳曾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发展研究做了评述,梳理和概述了21 世纪以来国内研究者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地位、国际化发展以及国际合作所作的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12.4.41~45)
2014年,国内学界和期刊界对“期刊走出去”的研究热度不减,研究文献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笔者运用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到2014年发表的“期刊走出去”相关文献33篇。文献类型有期刊、报纸、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等。其中,期刊论文有30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献各有1篇。可见,学术期刊是2014年“期刊走出去”研究文献最重要的文献载体。这些期刊论文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出版科学》《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科技与出版》等出版类学术期刊,以及《中州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高校学报。论文的作者多为学术期刊编辑部编辑。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归纳,笔者发现学界对期刊走出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期刊“走出去”现状、问题及原因、标准、原则及影响因素、路径和策略等四个方面的研究。下文中,笔者首先从以上四个方面对2014年的期刊“走出去”研究进行评述,而后对这些研究成果做出总体上的评价。
发表于《出版科学》和《编辑之友》杂志的两篇论文对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探究,但研究视角和方法大不一样。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杨的研究重视量化统计,该文在利用Worldcat和EBSCO等数据库检索,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被国外图书馆和国际主要知名数据库收藏的情况。经过分析,认为:“专业化办刊模式更适应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环境和要求;英文出版是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市场的有力媒介;我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数量较少,专业细分程度不高,刊物质量亟待提升,对于世界学术界较感兴趣的、具有中国特有研究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关注度不够;中外合作出版增强了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为其‘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强大的动力。”(出版科学,2014.3)宿州学院王北阳的研究重视理论分析。论文指出社科学术期刊存在整体综合素质不容乐观、走出去导向偏离、语言障碍等问题,提出立足本土,欲国际,先自立及以国际化为基准,提升社科学术期刊整体素质两方面建议。具体而言,要以文化“走出去”作为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根本目标,社科学术期刊应坚持本土化和民族化,打造出中国特色学术品牌,也应通过成立学术期刊出版集团进行集约化经营。社科学术期刊应该做到语言国际化、出版周期国际化、作者/读者国际化。(编辑之友,2014.3)
还有一些研究者也探讨了科技期刊“走出去”的问题,分析了制约科技期刊“走出去”的原因。《中国癌症研究》英文版杂志仲西瑶与步召德认为我国科技期刊在期刊质量、编审力量、信息传播速度、经营模式等期刊国际化的基本特征方面,与国际化期刊存在差距。具体而言:期刊数量多但质量不高、影响力弱;稿源及编审队伍国际化程度不高;出版时滞普遍较长;缺少行之有效的国际经营策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唐耀认为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历史原因、优质稿源缺乏、期刊经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以及缺乏国际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他提出科技期刊国际化对策:扶持优质期刊,树立行业标杆;顶层规划设计,分步持续改善;立足质量提升,全面推动进程。(科技创新导报,2014.33)
来自高校相关院系及高校期刊社的学者探讨了学术期刊国际化和“走出去”的标准、原则和影响因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嘉军分析了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标准,认为国际化的人文类学术期刊要实行同行评议制,具有国际代表性,遵守国际编辑惯例和格式规范,具备完备的英文摘要、关键词和文献编目等信息。(编辑学刊,2014.5)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杨根据学术期刊出版及传播特点,提出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两条标准,即期刊被国外图书馆馆藏,期刊被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知名数据库收录。(出版科学,2014.3)北京物资学院中囯流通经济杂志社孙志伟认为社科学术期刊在囯际化过程中应遵循“求同显异”的原则。“求同”主要指在论文的写作语言、写作方法等论文的表现形式方面要与囯际标准接轨,减少在论文表现形式方面的障碍。“显异”则指中囯学者在其具有优势的领域发出的学术声音,这是我囯社科学术期刊囯际化的根本目的。(第十二届2014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14.4)
在“走出去”的影响因素层面,河北大学期刊社王会等认为影响中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管理体制的束缚、经营模式的制约、评价体系不完善、办刊理念落后、编辑出版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两篇论文分别探讨了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科学引文索引(SCI)对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影响。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科学学术出版事业部闻丹岩认为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可以促进期刊国际化发展,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是期刊国际化的物质基础,大数据时代对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更加依赖。与国际学术出版业所处的商业环境不同,我国科技期刊需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期刊国际化道路,建设和支持我国自己的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以开放的心态通过广泛的合作,实现规模化、数字化的发展,为我国办出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杂志社石应江、齐国翠与李哲探讨了SCI与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之间的关系。论文通过对与SCI数据库荣誉副总裁James Testa先生18年交流、会谈的回顾,归纳了SCI与我国的交流历史,指出引入SCI二十五年来,客观上提高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和促进了期刊的国际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0)
在“走出去”的路径层面,西北工业大学期刊编辑部武晓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刘钊的观点具有代表性。武晓耕指明了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路径:首先,应该正视国际顶尖期刊的成功,虚心学习它们的办刊经验,合理利用国际数据库的国际化平台,建立规范高效的评审机制和国际化的期刊编委会,让更多的中国科技期刊进入国际主流期刊数据库。同时,也应建立国际化的评价标准和一流的出版集团,打造精品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3)刘钊认为: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办刊需从办刊机构、人员、内容逐渐辐射到效果,必须立足本土,参照国际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律,提高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内容和形式的国际化标准,加快数字化、集群化和开放获取进程,不断变革和创新,构建其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化发展路径。(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2)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文刊编辑部生冬梅认为提升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的途径有:严把质量关;扩大国外稿源的比例;编委、审稿专家的国际化;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发布最新信息;建立国际化的网络平台,走与出版商共同发行之路。(新闻研究导刊,2014.7)《中国癌症研究》英文版杂志仲西瑶与步召德针对国内科技期刊国际化出版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国内优秀科技期刊的成功先例提出在明确期刊专业定位、进一步提高稿件质量、组建国际化编委和审稿专家队伍、有效缩短出版时滞、拓展与海外合作出版、探索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利用多种途径扩大宣传等方面,积累经验,脚踏实地地迈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杂志社石应江、齐国翠与李哲认为:编辑部要在吸引本国优秀论文的回归、提高出版效率上下功夫、编辑要有市场意识。政府要在加强基础研究上多投入,为科技期刊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要正确使用影响因子来评价期刊的影响力;编辑部不应该把期刊是否被SCI 收录作为发展目标,而是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办刊质量。(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0)
河北大学期刊社王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界》编辑部张逸岗对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路径进行了探索。河北大学期刊社王会等提出了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力的路径:政府要加大对学术期刊的扶持力度;加强学术期刊自律;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学术期刊平台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期刊评价体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界》编辑部张逸岗认为:外语类期刊应树立全球化理念,加大期刊的国际合作水平,密切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分层分类突出特色;提升编辑队伍专业素质;建设外语期刊群,通过平台系统推介学术成果,丰富信息资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6)
时尚期刊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大众消费类期刊。在众多女性时尚期刊中,法国期刊ELLE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发展是女性期刊自20世纪后期以来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廉晓洁分析ELLE杂志的成功经验,认为我国大众期刊可以采取直接出口、国际合作、对外投资等途径来实行国际化发展。(出版广角,2014.12)
1.科技期刊“走出去”的战略
在“走出去”的战略层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侯春梅等提出了科技期刊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战略。论文认为科技期刊的本土化战略包括:调整政策,创新评价模式;注重质量,提高影响力;适应形势,加快数字出版;优化布局,推进集群建设;广寻合作,加强队伍建设。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战略包括:借船出海,加强国际推广;立足国际,提高核心竞争力;统筹规划,构建集群平台。科技期刊必须坚持立足本土化,着眼国际化。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战略应分步骤、有序地推进,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国际化,并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以国际化作为手段和契机,进一步培养本土化期刊。(出版广角,2014.5)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程启厚等对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传播做了SWOT分析。论文认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传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府及科技期刊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显示度与学术质量不断提高;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出版集团的合作日趋成熟。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传播的劣势在于:综合竞争力不及国际知名科技期刊,缺乏办刊专门人才;语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化传播和国际化的速度;互联网的应用不足;科技期刊运行机制亟待改革。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传播的机遇在于:我国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国际科技合作日益加强;国内国际出版集团的活动日益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媒体为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机遇;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多层次机遇日益广泛。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传播的威胁在于:全球科技及国际知名期刊的竞争;优质稿源外流;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起步较晚,办刊资源分散,国际化程度不高。通过SWOT分析,作者认为,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化传播方面正处于一个机遇丰沛的阶段,虽说各方面优势比较显著,但是困难和挑战居多,需要经过持续的努力,不断提升软实力和学术影响力,修炼内功,同时加强特色建设来提升国际形象。(编辑学报,2014.3)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单位的编辑结合自身办刊实践,用案例来说明科技期刊“走出去”存在的问题,探索科技期刊“走出去”的战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冯菲菲以《推进与动力研究》的办刊道路为例,详细阐述了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确实发挥主编的标杆引领作用,广泛扩大编委的国际学术影响,充分提高编辑的综合职业素质,真正实现作者读者的全球化分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点,以学术交流为着眼点,以市场机制为立足点,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浙江大学《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辑部俞菁借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构建“领跑5000项目”平台的思路,建议中文科技期刊刊发论文时应具备英文长摘要、适当增加论文的英文信息、认真执行量和单位的国际标准,以方便国际同行交流。再利用DOI注册、实施OA(开放存取)、优先数字出版等出版新模式助推中文科技期刊走出去。(科技与出版,2014.7)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钱亦兵等通过分析创办干旱-半干旱区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重要性和介绍Journal of Arid Land(JAL)2009 年创刊以来的国际化发展历程,总结了JAL在提高其国际影响力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如期刊准确的地域性学科范围定位、国际化编委和审稿专家的构成、稿源的国际多样性、期刊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的严格管理、期刊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及时建立以及国内外重要检索机构和国际化网络数字平台的积极介入、广泛开展学习交流,培养专业型编辑人才等。(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8)西安交通大学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编辑部邱芬等针对综合性大学学报英文版面临的困境和向专业刊转型遇到的问题,总结《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向专业刊转型,创办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3年来,在学科方向定位,国际化合作办刊,编委、同行评审和稿源国际化等方面的探索,分析了相关举措取得的初步效果。(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8)《国际数字地球学报》编辑部刘珍与王长林以《国际数字地球学报》为例,从一个国内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的视角探讨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提出期刊应准确定位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并积极利用国外成熟出版平台,为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JGS副主编赵歆全面回顾了《地理学报》创刊80 来在期刊国际化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系统分析《地理学报(英文版)》创刊23年来在扩大期刊国际影响方面取得的进展。《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国际化的主要标志包括:期刊编辑出版形式国际化、国际出版与发行业务扩大、国际来稿量和刊稿量增加、国际网络下载量和引证数量等国际影响力指标提高。(地理学报,2014.9)
2.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战略
社会科学难以形成客观、统一权威的标准,这决定了社科学术期刊囯际化的难度要大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囯际化的难度。2014年,学界、业界和政界从各自角度,提出了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战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杨的观点可作为学界的代表。她认为,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走出去”战略包括集团化发展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加强国际合作战略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提升战略。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必须实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提升战略,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并根据客户群体的需求和出版传播技术的发展不断开发新的服务内容,以便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学术出版市场中争取更多客户的信任和依赖,在不断提升期刊质量的同时实现集团化发展、多元化经营,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期刊发展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增强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推动期刊“走出去”的能力和力量。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化传播研究中心高翔与李阳对社科学术期刊问题和解决策略的探讨具有理论深度。(中州大学学报,2014.3)在《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研究理路反思》一文中,高翔与李阳指出:“解决学术期刊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探索学术管理机制和办刊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也要努力寻求数字化网络化在办刊方式和方法上的应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与学界相比,期刊实业界的观点更具参考价值。社科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策略。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刘素梅提出从期刊专业化定位,实施集群化战略;打破自我封闭,进行国际化运作;突出学术影响力,提高稿源质量;强化主编的主体意识,调整编辑队伍等策略来推进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进程。(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黑龙江大学《外语学刊》编辑部谢群建设国际化期刊需要从加强学术创新与原创性、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改变办刊理念与方式等三方面进行努力。(学理论,2014.10)《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阮晓玲建议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对中文期刊进行积极的、有效的扶持,不仅要加大资金投入,还要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期刊建设标准,进而改革一系列不合理的评价方法,包括改革沿袭多年的所谓核心期刊的评选标准”。(传媒观察,2014.33)
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一些社科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做法。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编辑许志敏从政府和期刊社(企业)层面提出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现实操作要点。在政府层面,一是破除体制弊端,二是加强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财政、金融扶持力度。三是鼓励发展中介结构,打造国际传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期刊社层面,一是明确目标,实现传播效果、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二是强化受众意识,进行受众调查,构建“入乡随俗”传播理念。三是做好战略谋划,构建人才战略、差异化战略、合作战略。四是增强媒介融合能力,提升国际传播技巧。五是强化公信力建设。(编辑之友,2014.1)《文史哲》副主编刘京希介绍《文史哲》中文版的国际化以及《文史哲》英文版的创刊,阐述了《文史哲》特色化建设与国际化努力的具体做法:一是凝练古典汉学风格,二是发起学术争鸣,三是引领学术潮流。就社科期刊国际化这一问题,政府高层也发表了看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艾立民认为:基本的用词和话语翻译规范是发展中国社科期刊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第一步。(吴越,文汇报,2014.8)
3.大众期刊“走出去”的战略
与学界和业界对科技期刊和社科学术期刊的热烈探讨相比,大众期刊“走出去”这一论题受到了冷落。《读者》在中国大众期刊界有着十分显赫的地位。兰州大学黄宁的硕士论文《读者集团出版走出区现状及策略研究》对读者集团在“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所遇到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读者集团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机遇和潜在的的威胁,从而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主要包括:整合出版资源,对多样化的优势资源打包输出;拓宽原有的发行渠道,建立与海外读者的沟通机制;加强与海外出版商的合作,真正实现落地出版;加大对高级翻译人才的投入;从“文化输出”向“资本输出”靠拢,实现本土化战略,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呈现在世界面前,让世界“读通中国”。(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通过对2014年期刊走出去研究的总结,可以发现,这一年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就期刊类型而言,学界对科技期刊和社科期刊“走出去”的研究成果非常多,而对大众期刊“走出去”的研究极少。对于科技期刊“走出去”相关问题的研究者主要来源于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他们有着丰富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经验。由于科技期刊本身的学术性极强,研究领域专深,因而研究者大多在工程、化学、医学、药学、地理学等本学科领域具有深厚造诣。不同学科国际的程度不同,科技期刊“走出去”存在的问题、路径和战略也不一样。这些期刊从业者的研究成果对于本学科领域科技期刊“走出去”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但不具备普遍的参考意义。研究者多是结合自己的期刊出版实践,来谈科技期刊“走出去”的问题、路径和战略,因而其研究成果经验色彩浓厚,学理性不强。对于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相关问题的研究者主要有高校文学及新闻院系,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学界的研究视角新颖,研究方法多样,学理性较强。社科学术期刊编辑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做法,研究成果对于期刊界更有参考价值。
综上,在研究中,学界擅长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采用量化统计等科学方法。但是,由于缺乏期刊编辑实践,研究过于理论化,研究结论空洞,实际参考价值不大。而期刊实业界研究者实践经验丰富,擅长运用个案研究法,提出可操作性的观点。但是,期刊编辑(尤其是科技期刊编辑)往往具有理工科背景,对社会科学理论了解不够深入,研究成果学理性不强。因而,在今后对期刊走出去这一论题的研究中,学界和业界应该加强合作,在研究方法上相互补充,从而产生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