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静
2014年期刊融合研究综述
宋文静
在近年的期刊研究中,不少学者都首先对期刊融合的必要性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学界普遍认为,我国期刊行业存在“小散乱”,资源浪费情况,正如秦钠,丁嘉羽说:“突破高校学术期刊‘小、散、弱’瓶颈,优化高校期刊出版资源配置,创新高校学术期刊管理运营模式势在必行”。同时,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给期刊融合带来更多挑战,“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全面普及,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业态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新的战略制高点,期刊出版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集约化助推高校学术期刊管理与运营创新——以上海大学期刊社为例.传媒,2014.21)李祖平表示:“中国期刊业如要跻身国际期刊界第一阵营,做到‘大而强’,必须走融合发展之路”。(期刊业欲做大做强融合是关键.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9)期刊融合是期刊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不断地深入融合,能够使期刊行业真正提高竞争力,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良好的品牌效益。众多研究文章,集中从下列三个方面对期刊融合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行了分析。
1.优化资源配置
从总体上看,我国期刊行业存在内容低水平重复,同质化较严重、物流不畅等现象,期刊的现实资源、内容资源和潜在资源都没有得到全面合理地利用,资源浪费明显。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龙丽群指出:“目前高校学报基本都是单刊出版,确实有些浪费资源”。(高校学报整合模式探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2)张玉青,葛孟玲也表示:“期刊行业属性明显,受众面较小,出版周期较长、出版形式单一,凭自己的传统平台难以生存。绝大多数行业期刊,因其单刊式、分散经营的平面媒体,抗风险能力很弱,想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多元化背景下行业期刊转型与发展探索——以《低压电器》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6)于杰,袁林新就期刊集群强调说:“规模化是实现我国新闻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集群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为例.科技与出版,2014.5)期刊要实现规模化,必然离不开融合。刘静,朱琳在分析我国期刊实现专业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时谈到:“在国内,一些出版社、学协会也初步实现了学术期刊资源整合,如科学出版社刊群、中华医学会刊群等,实现了资源共享,降低了风险和成本,提高了竞争力,走在了我国科技期刊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进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6)张玉青,葛孟玲也认为:“整合各行业杂志社资源,由分散经营走向集群化的规模经营模式,这不仅在国际上可以增强行业期刊总体的竞争力,也能扩大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多元化背景下行业期刊转型与发展探索——以《低压电器》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6)
2.祛除改革“后遗症”
我国的出版行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存在服务意识较差,观念落后,市场化运作能力低等经营管理问题。对此,李中新提出:“高校科技期刊历经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期,‘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尤其突出。我国其他行业内的独家垄断经营所造成的‘霸王条款’和‘分配不公’等社会现象值得新闻出版改革深思”。(高校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探讨.衡水学院学报,2014.1)李祖平将我国期刊业的不理想状况形容为“小珠”,他说:“我国期刊‘低小散’比较多,‘低’到雇用兼职或临时人员维持着,‘小’到安排一个人承担所有出版工作,一年只有几期,‘散’到主管、主办、挂靠单位都不知下属期刊的具体情况”。(期刊业欲做大做强融合是关键.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9)我国期刊行业内容雷同,更新缓慢,竞争力弱等是诸多学者共有的观点,期刊融合带来的规模效应是期刊业发展的未来之路。正如于杰,袁林新总结的那样:“整体上,我国期刊存在出版单位分散、实力弱、规模小、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和产业集中非常低等问题”。(集群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为例.科技与出版,2014.5)李中新说:“适度规模化有利于期刊资源富集,抱团取暖有利于增强与国外期刊的竞争力,规模化的同时建议进行行业整合或者重组,实现规模化与专业化统一,以缓解期刊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高校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探讨.衡水学院学报,2014.1)高英,袁泽轶,于秋涛强调:“规模化效应更加有利于学术期刊群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尤其是力量相对弱小的期刊,借助于期刊群的作用,将会在期刊论文传播和影响力方面大有收益”。(我国海洋学科技期刊刊群建设理念和路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4)
3.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
2014年9月,中央专门印发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刊网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意见》下发前的酝酿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新媒体,新技术会对整个期刊出版行业的盈利模式、市场结构、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期刊受众不再是单纯的读者,更是体验服务的用户。正如郑宾所讲,期刊与新技术融合“促进了期刊行业的市场化转型,让真正面向读者以及能够满足广告主需求的期刊有了更多的成长空间”。(新媒体影响下的期刊形态与业态变革.传媒,2014.13)杨春兰说:“新媒体的崛起和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使传媒业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期刊从业者所面对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来‘媒体→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式被‘媒体↔用户’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取而代之,原来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开始自主使用沟通工具,可以和编辑平等地交流,成为媒体的消费者和用户”。(中国期刊业发展的特点和未来趋势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14.2.10~14)这与田丁的观点不谋而合:“期刊载体不局限于单一的纸质形式,而是与网站、数字化产品、延伸教育、电脑软件,甚至家庭影像、IMAX电影、科技生活与时尚等等一切相关联的媒体形式,提升产品消费的便利程度,从而扩大数字产品的市场”。(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未来形态.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欧阳菁则强调了期刊利用科普元素进行融合来扩大受众范围的重要意义,“通过新媒体的新媒介载体和形式,学术信息可以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传播,充分彰显学术期刊的内容资源优势”。(科普元素在增强学术期刊传播效果中的作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晋雅芬在《中国期刊业要加快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一文中提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说:“中国传统期刊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实现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中国期刊业要加快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11)马雪芬在总结2013年期刊业时说:“数字转型进入深水区,移动互联网成主要方向”。(2013年期刊业盘点.传媒,2014.1)朱烨洋就大众期刊融合情况对康泰纳仕中国区总裁伊丽莎白·施梅(Elizabeth SCHIMEL)进行采访,后者表示:“平面媒体正在向数字媒体转变,电脑正逐渐向移动设备转变,数字时代,移动设备和电子商务将会占核心地位”。(大众期刊与新媒体共舞.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9)
期刊融合是期刊行业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网络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期刊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认清形势,理清发展思路,找出对策,采用多元化的融合运营模式,将新技术多媒体手段与期刊的传统出版方式加以融合,保证期刊行业健康、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是众多学者的共识。
发展进步的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不断融合的新媒体,无论从技术、观念、市场,还是人才等方面都给传统期刊带来了巨大冲击。研究者们认为,期刊融合正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技术挑战
面对欣欣向荣的互联网和新媒体,我国期刊业技术手段更新缓慢给期刊融合带来一定挑战。周小华针对大数据给学术期刊带来的挑战指出:“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作者、编辑与读者的关系将趋向平等、互动和相互影响,学术成果的发表不再是学术期刊的专属,以往学术期刊的优势会被淡化,现行的以编辑部为单位各自为政的‘闭门办刊’的模式会被摒弃,刊与刊的边界正趋于模糊”。(“大数据”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转型与发展机遇.科技与出版,2014.4)当今时代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所重视。温优华,朱本华,侯景娟,曾荣平指出:“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互联网络的逐渐普及,‘电子期刊’、‘在线期刊’等逐渐成为各类媒体争相发展的重点。很多传统媒体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被迫或是主动地迎合了期刊电子化趋势。这种多媒体的融合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媒体运作模式”。(基于整合营销4C理论的老年期刊营销策略.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市场挑战
马雪芬提到:“在新媒体冲击下,纸媒的读者群逐渐减少”。(2013年期刊业盘点.传媒,2014.1)付玉晶说:“网络时代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读者群日益流失;我国很多传统的科普期刊,大多片面地追求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杂志内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这样就很难进行栏目转型,自然也就无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受众流失自然就不可避免了”。(传统科普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探究.传播与版权,2014.2)
期刊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走与数字、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之路。郭雨梅,郭晓亮,吉海涛,张璐,景勇表示:“媒体融合使信息发布渠道更加多样,获取更为便利,对传统的学术期刊载体形式和发行模式提出挑战。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创新,信息发布渠道空前多样,传播者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多种方式传递信息,而学术期刊传统的纸质载体形式就显得比较单一,限制了受众对信息的获取”。(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创新之路.编辑学报,2014.6)付玉晶在分析新媒体时代传统期刊发展现状时提出:“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化对期刊出版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发展,读者的注意力也有所转移,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对期刊的冲击就更大了”。(传统科普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探究.传播与版权,2014.2)尹琨也指出:“目前期刊融合发展面临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的瓶颈,这种情况下,与网络平台的进一步合作显得更加重要”。(大数据助力期刊融合发展.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12)数字化、媒介融合愈演愈烈,期刊自然也须跟紧融合步伐。就像陈磊,赵文义,孙守增所讲:“数字化出版的浪潮下,单纯的纸质期刊出版已难以满足当下媒介融合下的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媒介融合下学术期刊出版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西部广播电视,2014.16)。
3.观念挑战
吴嘉睿针对数字化转型下期刊编辑智能的延伸提出:“受众面扩大要求编辑策划思维多样化”。(数字化转型下期刊编辑职能的变与不变.编辑学刊,2014.1)周小华提出:“面对社会和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时代的巨大冲击,学术期刊却始终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刊体制和机制,体制上的‘小、散、弱’,机制上的‘各自为政’,‘小作坊’式的粗放型经营,完全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信息集约化的要求。其所牵涉的体制机制和集约化问题,单靠某个期刊单位是无法解决的”。(“大数据”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转型与发展机遇.科技与出版,2014.4)朱烨洋在采访时尚集团法务总经理樊百乐时了解到,传统期刊与新媒体共舞面临着“思维的挑战”,樊百乐解释说:“很多纸媒,尤其是期刊编辑,已经形成了老的思维定式和希望去满足读者要求的思维定式,但在自媒体横行、碎片化阅读居多的时代要勇于接受思维上的挑战”。(大众期刊与新媒体共舞.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9)孙俊青也强调:“从事纸质媒体出版的期刊需要转过来用新媒体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拯救传统出版业和实现转型”。(高校学报改革方向与路径的多角度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14.2)郑宾对此作了较详细地分析:“传统期刊编辑的数字化转型,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期刊编辑,承担的往往是‘来稿加工’和内容把关的职责,而在数字阅读时代,期刊出版已经从单一的纸本印刷转向多载体同步发布,这就对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要做一个好的期刊编辑,必须摆脱以往被动的、从属性的角色地位,加强自身的主体意识, 拥有更加周密的编辑计划、更加过硬的文字、美术功底和更为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主动的策划型编辑”。(新媒体影响下的期刊形态与业态变革.传媒,2014.13)
4.人才挑战
数字出版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出版,对从业人员要求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谙熟数字出版规律,能够适应并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具有处理数字出版运营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数字出版规划与推广的创新精神等的复合型人才。就像院金谒,严秀丽,张龑,艾尼瓦尔·买买提,戴俊生,马建荣谈到的那样:“目前,大多数从业人员虽然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是大多都局限于普通的文稿编辑、收发邮件等基本操作。数字化时代青年编辑不仅要会使用最基本的编辑处理软件,还应能熟练运用包括在线投稿、接收、送审等稿件采编系统,实现科技期刊采编网络化、信息化。青年编辑要能够为期刊社或编辑部建立网站,定期更新内容,完成网站日常维护,还要不断加强对网站知识的更新”。(论数字出版时代科技期刊复合型青年编辑的培养.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9)
关于期刊融合的主要形式,学界普遍认可期刊业整合,集群;期刊与数字技术融合;期刊与企业融合发展的思路。
1.期刊集群发展
不少学者提出,加强和兄弟院校、兄弟期刊社的联系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途径。蒋晓红,张晓华提到:“学报互换是信息开发的重要渠道,因此,必须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互换学报期刊这一途径,把其中储存的大量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好它的“潜力”作用,尽量减少学报期刊资源浪费,使之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浅谈高校学报的互换及利用.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8)邓坤烘指出:“摒弃‘闭门造车’的管理经营模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包括与兄弟期刊社的经常互访、切磋交流、沟通信息中实现学习与借鉴,向国际精品期刊社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创建精品科技期刊的基本路径探索.科技创业月刊,2014.3)
期刊集群发展是期刊顺利走向融合的重要举措。针对期刊整合集成方式,龙丽群言简意赅地明确表示,期刊要“集群出版,集成期刊网站”。(高校学报整合模式探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2)邓美艳,郭雨梅,钟媛,尹淑英,景勇也表示:“加强联合,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学术期刊体系,因为靠小、散、弱和单一作战的模式是不能使期刊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对策,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张玉青,葛孟玲根据多元化背景下行业期刊市场运营举措,提出:“积极探索集群化之路”并详细解释说:“近年来,期刊市场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国际化已呈全球发展趋势。西方大型期刊集团一般均拥有60-80种刊物。在美国,出版3种以上杂志的期刊集团超过500家,而我国近1万种期刊分散在5000多家杂志社中,平均每家杂志社运作1.6种杂志,由此可见,我国期刊集团化的程度很低”。(多元化背景下行业期刊转型与发展探索——以《低压电器》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6)杨蕾,童菲,马沂,王晓峰支持“以同一专业领域为方向集成数据,以同一行政单位为原则整合旗下资源,或是允许大型出版社自主吸引各单位期刊,放弃狭隘部门利益,鼓励下属单刊加入大型期刊集群等等。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对期刊的价值评估,重新定位各期刊的学术和经济价值,用行政手段和市场经济调控并举的手段,加快国内期刊的规模化发展步伐”。(产业集群对专业化期刊集群的启示——对《中国激光》杂志社创新与坚守的再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6)
侯春梅,田丁,刘莹从优化布局,推进集群建设的角度说明:“优化本土科技期刊学科布局,摒弃各自为营,抱团取暖。针对科技团体的出版体制特征,发挥独特优势,建立具有学科优势的科技期刊集群,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建立集约化的出版模式,实现规模效益”。(科技期刊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战略.出版广角,2014.5)孙俊青根据对高校学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提出:“要把分散的办刊力量集中起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形成一批开放型、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群”。(高校学报改革方向与路径的多角度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14.2)张维,孙守增,赵跃峰指出:“高校学报要结合时代背景,考虑联合办刊、集约办刊、整合办刊”。(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传播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出版广角,2014.16)
2.期刊与数字技术融合
期刊与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等数字平台的融合不仅是传播渠道的融合,也是期刊出版内容、形式与服务平台的融合。秦纳表示:“随着数字化出版的迅猛发展,刊网融合,为顺应数字化创新趋势,更大程度满足浏览者数字化需求,发挥更大功效”。(集约化助推科技期刊管理创新与发展——以上海大学期刊社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6)张耀元对此表示赞同并提出具体措施:“通过建立资源共享的集团来对内部资源进行一个调整、重组和整合,方便、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和降低成本与提高市场竞争力,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对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出版社进行合并,或者是对政府支持或事业单位的出版社进行收购工作,对科技期刊的出版做一个重新的调整与定位,提高市场影响力和企业的规模,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绩”。(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新闻传播,2014.1)
(1)期刊内容建设
无论期刊出版的形式如何变化,不管期刊融合成什么样的状态,如果没有质量上乘的内容,一切都是徒劳,因此着力提高数字出版质量势在必行。张玉青,葛孟玲以期刊内容建设为出发点推动多元化背景下行业期刊的转型,提出:“细分市场、正确定位;打造专业权威的期刊内容”的建议。(多元化背景下行业期刊转型与发展探索——以《低压电器》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6)赵宇,赵锡平,丁嘉羽从内容为王的角度,分析称:“技术永远不能代替内容,学术期刊应该在基于数字化的内容资源拓展上,在数字出版技术革新上,在期刊的出版形式多样性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并利用内容资源优势”,并提出:“多渠道内容资源拓展;数字出版技术革新;丰富内容表现形式”的相关措施。(多媒体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质量提升策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
(2)期刊网站建设
赵宇,赵锡平,丁嘉羽强调:“重新审视网站内涵建设”,他们指出:“应重新审视网站内涵建设,将网站作为品牌建设和内容资源拓展的创新平台,提高期刊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并提出具体操作手段“建立全方位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互动服务平台”。(多媒体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质量提升策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龙丽群提出:“集成期刊网站,建立期刊网络集群”的方式,“将所有分散的高校学报联合上网,交由专门人员负责,便能丰富网站资源,更能及时地管理、维护和升级网站”。(高校学报整合模式探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2)刘彤,蒋骏雄也持有类似观点,提出纸媒期刊“自办互联网媒体”的办法,并分析称:“与商业网站相比,期刊等传统媒体自办网站具有很大的“公信力”优势。纸质期刊拥有沉淀深厚的品牌资产,拥有积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社会资源整合力,以此形成的公信力就是生产力。要充分利用纸质期刊的这一优势资源,打造一个延续纸媒品牌,与网络无缝衔接的新媒体平台”。(全媒体时代纸质期刊的制胜之道.出版广角,2014.Z1)于萃萃以电子杂志《ONE·一个》为例提出期刊融合相关措施:“电子杂志与网站合作;手机APP与微博互动宣传营销”(媒介融合下电子杂志《ONE·一个》的成功策略分析.科技传播,2014.22)
(3)服务平台建设
①数字服务平台
关于期刊与数字服务平台的融合,众多学者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张玉青,葛孟玲支持“建立基础数据库 实施精准发行”的举措。(多元化背景下行业期刊转型与发展探索——以《低压电器》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6)赵宇,赵锡平,丁嘉羽讲到具体实施方案:“学术期刊应通过数字平台(如期刊博客、论坛、社区、俱乐部等) 加强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具体可采用读者反馈、问卷调查、投票、辩论等灵活的方式。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线上线下活动,线上活动包括在线访谈、视频访谈、在线调查、评选、征文等;线下活动包括学术技术研讨会、主题沙龙等。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服务发掘兴趣热点及读者( 包括潜在作者)资源,这样既扩大了忠实读者群,又为扩展内容资源开辟了一条高效、低成本的途径”。(多媒体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质量提升策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张泽青谈到:“前几年,一些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文科学报联合起来,尝试出版若干种一级学科的专业性学报(电子版),收到了明显效果,点击率大大增加”。(2013年期刊出版现象观察.编辑之友,2014.2)万方数据对期刊业与数字融合发展也做出相应努力,万方数据的知识服务平台,为期刊数字出版各个环节提供服务,如编审投稿、知识脉络分析、搜索引擎、论文相似性监测、学者社区、优先出版等,助力期刊界融合发展。邓美艳,郭雨梅,钟媛,尹淑英,景勇认为互动是期刊融合的条件,“增强互动融合能力,互动是传播力得以提高的一个必备因素,也是学术期刊走向融合的一个前提条件”,并提出:“加强数字出版平台运作,为学术期刊融合创造条件”。(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对策.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②新媒体平台
白梓岑在其文章《从《读者》杂志上市看传统媒体转型之路》中,以《读者》为研究对象,明确指出:“《读者》虽然作为传统出版刊物的代表,但它一直努力尝试着与新媒体进行融合。而且《读者》在做的,绝不仅仅是原封不动地把内容直接套用在新媒体平台上,而是利用新媒体平台独特的传播优势,创造出全新的内容来适应全新的传播模式。从原来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内容提供商,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提供商。只有完成了这一角色的转换,传统媒体才能不再仅仅是‘利用’新媒体,而是真正转换成新媒体模式的运行。”(从《读者》杂志上市看传统媒体转型之路.中国报业,2014.14)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付玉晶提出期刊要与“媒体联动,多媒体混合经营”。(传统科普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探究.传播与版权,2014.2.44~45)李军纪,张岩波,李思进,段志光为适应新的学术期刊出版形势谈到:“学术期刊应积极利用多媒介融合出版技术,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多媒介融合出版条件下的《山西医科大学学报》编辑出版思路.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2)郭雨梅,郭晓亮,吉海涛,张璐,景勇就创新期刊融合思路提到:“要创新媒体形式,结合媒体融合的发展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平台、新技术,逐步扩大优质内容的传播范围,增强与读者、作者的互动,彰显积极参与媒体融合的价值取向”。(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创新之路.编辑学报,2014.6)陈科龙明确说道:“传统期刊应当与新媒体有所融合”。(坚守与融合: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期刊发展思考——以今日重庆传媒集团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4.16)
(4)移动终端建设
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与当前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期刊若能与此类媒体融合发展,自然会事半功倍。陈磊,赵文义,孙守增就此指出:“期刊编辑部门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对论文的信息进行提炼,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使特定的群体不需经过检索渠道便可了解期刊刊登内容的简要信息,实现科研信息碎片化、新闻化、科普化传播”。(媒介融合下学术期刊出版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西部广播电视,2014.16)余溢文,虞蓓蓓,赵惠祥表示:“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的方式之一,更新和丰富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裴俏也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给期刊发展带来的机遇,改变落后的运营模式;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信息化互动模式”。(微信公众平台与期刊发展的关系.新闻传播,2014.7)刘彤,蒋骏雄针对扩展传播纸质期刊的传播宽度提出:“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微博的发展给纸质媒体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媒体微博弥补了纸质媒体时效性、互动性不足的先天缺陷。在移动互联时代,微信已成为与微博同等重要的新媒体。微信采用点对点的大众传播方式,实现即时沟通,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其信息扩散能力比微博更加强大,同时更为精准、更为私密。微信公共平台的传播方式更接近于纸质期刊向受众传递信息的方式,对于纸质期刊高质量内容的传播就更为有效”。(全媒体时代纸质期刊的制胜之道.出版广角,2014.Z1)罗向阳,洪炜娜从腾讯QQ的角度提出:“利用QQ加强交流与沟通,组建期刊专家QQ群,利用QQ空间扩大宣传”等推进期刊和移动终端融合的具体措施。(利用社交软件提高科技期刊办刊水平的实践,编辑学报,2014.4)赵宇,赵锡平,丁嘉羽以移动终端设备为研究点指出:“基于移动互联终端的新媒体出版,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下一步整合必然围绕移动互联终端展开,尤其是基于IOS,Android等系统平台的智能手机、PD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异军突起,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产品也正逐步向互动化、移动化和盈利模式多元化迈进”。(多媒体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质量提升策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
期刊顺利实现融合,数字出版是关键,无论是期刊网站建设,服务平台建设,还是与微博、微信、QQ的的融合,抑或期刊APP的推广,都离不开数字化。
3.期刊企业与其他企业融合
除了期刊集群发展、数字化,部分学者还提出与其他企业合作发展的方式来促进期刊融合。于杰,袁林新提出以资源互换的方式进行融合,“杂志社为行业活动提供的资源有会前、会后报道,采访报道,广告宣传,邮件推送等;活动方为杂志社提供的资源有在会议文件里体现刊名、网站放置Logo、现场背景板展现Logo、演讲、展位和刊物发放等”。(集群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为例.科技与出版,2014.5)袁能先就高职院校学报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实践提出:“利用学院的优势和影响,广泛与行业企业接触,与企业家交朋友,努力践行学院的办学思想,宣传学报的办刊理念,体制创新,开放办刊,刊企结合,共建共享”来扩大学报在企业中的交流发行。(高职院校学报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实践——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编辑学报,2014.1)朱漪云,祝俊也谈到:“要求各主体间融合更深、辐射面更广……组织和打造一个供行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沟通思想和诉求,知己知彼、求同存异的平台……在不断增进理解和融合的基础上激发、调整合作思路,谋求最佳协同模式”。(科技期刊应走协同创新的共赢之道.编辑之友,2014.6)
(作者单位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