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的研究概况

2015-01-22 23:11林丽君聂黎行马双成
中国药业 2015年21期
关键词:板蓝根研究

林丽君,聂黎行,戴 忠,马双成

(1.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1; 2.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 100050)

板蓝根的研究概况

林丽君1,聂黎行2,戴 忠2,马双成2

(1.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1; 2.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 100050)

目的综述板蓝根的研究现状,为该中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对近年来有关板蓝根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制剂工艺、质量控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研究论文作系统检索,总结已取得的成果。结果与结论板蓝根含机酸、生物碱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病毒、抗菌等药理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

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综述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菘蓝 Isan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心、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等功效,用于瘟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烂喉丹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是清热解毒类中药的代表药物。板蓝根药效显著,但化学成分复杂,活性指标成分不明,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2]。现就有关板蓝根的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制剂工艺、质量控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介绍如下。

1 生药学

被用作板蓝根的基原植物主要包括十字花科植物菘蓝 Isantis indigotica Fort.、欧洲菘蓝 Ⅰ.tinctoria L.、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的根及根茎[3]。全国多数地区习惯应用菘蓝,称为“北板蓝根”,西南和华南地区习惯应用马蓝,称为“南板蓝根”。《中国药典》自1985年版起只将十字花科植物菘蓝收载作为正品板蓝根。菘蓝为2年生草本,分布于内蒙古、陕西、甘肃、山东、浙江、贵州等地,常为栽培品,药材主要市场为河北安国、定州,江苏南通、如皋,安徽太和、亳州。乔传卓等[4]发现,二倍体菘蓝与其人工四倍体在根、叶生药性状及组织特征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染色体产生的巨形特征在器官间发展不均衡,同一器官的不同组织间发展也不平衡。

2 化学成分

目前,已从板蓝根中分离出近百个化合物,主要可归纳为有机酸、生物碱、黄酮、蒽醌、苯丙素、甾醇、氨基酸、核苷、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等9大类。

有机酸类化合物:包括丁香酸(syring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吡啶 3-羧酸(3-pyridinecarboxylic acid)、顺丁烯二酸(maleic acid)、2-羟-1,4-苯二甲酸(2-hydroxy-1,4-benzenedi carboxy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acid)5-羟甲基糠酸(5-hydroxymethyl furoic acid)、苯 甲 酸 (benzoic acid)、亚 油 烯 酸(linolenic acid)、水杨酸(salicylic acid)、邻氨基苯甲酸(2-mino benzoic acid)、芥酸(erueic acid)[5-7]。

生物碱类化合物:主要有3类。吲哚类生物碱包括靛蓝(indigotin)、靛 红 (isatin)、靛 玉 红 (inderubin)、依 靛 蓝 酮(isaindigodione)、羟基靛玉红(hydroxyindirubin)、靛苷(indican)、青黛酮(gingdainone)、(E)-3-(3′,5′-二)甲氧基-4′-(羟基)-2-吲哚酮[(E)-3-(3,5-dimethoxy-4-hydroxy,benzylidene)-2-indolinone]、2,5-二羟基吲哚(2,5-dihydroxyindole)、2,3-二氢-4-羟基-2-氧-吲哚-3-乙腈(2,3-dihydro-4-hydroxy-2-oxo-indole-3-acetonitrile)、吲哚 -3-乙腈-6-O-β-D-葡糖苷(indole-3-acetonitrile-6-O-β-D-glucopyra-noside);喹唑酮类生物碱包括3-(2′羟苯基)-4(3H)-喹唑酮[3-(hydroxyphenyl)-4(3H)-quinazolinone]、4(3H)-喹 唑 酮 [4(3H)-quinazolinone]、去 氧 鸭 嘴 花 酮 碱(Deoxyvasicinone)、色胺酮(tryptanthrin);喹啉类生物碱包括依靛蓝双酮(Isaindigotidione)、板蓝根甲素(isatan)[8-9]。

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蒙花普(linarin)、异牡荆苷(homovitex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10-11]。

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emodin)、大黄素-8-O-β-D-糖苷(emodin-8-O-β-D-glucoside)[12]。

苯丙素类化合物:包括紫丁香苷(syringin)、(-)-落叶松脂素 [(-)-lariciresinol]、(+)-异 落 叶 松 脂 素 [(+)-isoladciresinol]、落叶松脂素 -4-O-β-D-葡萄糖苷(laiciresinol-4-O-β-D-glueopyranoside)、落叶松脂素 -4,4′-二-O-β-D-葡萄糖苷(laiciresinol-4,4′-di-O-β-D-glueopyranoside)[13-14]。

甾醇类化合物:包括胡萝卜苷(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γ-谷甾醇(γ-sitosterol)[15]。

氨基酸类化合物:包括精氨酸(arginine)、苏氨酸(threo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酪氨酸(tyrosine)、脯氨酸(proline)、缬氨酸(valine)、丝氨酸(ser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色氨酸(tryptophan)、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丙氨酸(alanine)、组氨酸(histidine)、赖氨酸(lysine)[16]。

核苷类化合物:包括尿苷(uridine)、腺苷(adenosine)、尿嘧啶(uracil)、次黄嘌呤(hypoxanthine)、鸟嘌呤(guanine)[17]。

硫代葡萄糖苷及其代谢产物:如黑芥子苷(sinigrin)、葡萄糖芸薹素(glucobrassicin)、新葡萄糖芸薹素(neoglucobrassicin)、1-硫代-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1-sulpho-3-indolylmethylgluosinolate)、表告依春(epigoitrin)、告依春(goitrin)、1-硫氰基-2-羟基-3-丁烯(1-thiocyano-2-hydroxy-3-butene)[18]。

其他:如远志醇(polygalitol)、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 furaldehyde)、焦脱镁叶绿酸(pyrophaeophorbide a)、甲酸铵(ammonium formate),此外尚含有寡糖、多糖、蛋白质、微量元素等[19]。

3 药理活性

3.1 抗病毒作用

板蓝根对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徐丽华等[20]采用鸡胚法比较了从板蓝根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的3种单体化合物[靛玉红、2,4(1H,3H)-喹唑二酮、表告依春,质量浓度均为0.01 g/L]、总生物碱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05 g/L)及板蓝根水提液、醇提液的抗流感病毒活性,以血凝效价为指标,结果显示,水提液、醇提液、总生物碱液和表告依春液均有明显抗流感病毒作用,喹唑二酮抗病毒作用较弱,而靛玉红无抗流感病毒作用。表告依春单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21]表明,在相同剂量下,单体口服后的生物利用度远高于板蓝根水提物和板蓝根总生物碱部位。李闻文等[22]将肾病出血热病毒(HFRS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2)分别吸附于Vero-6细胞和BGM细胞,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板蓝根针剂进行抗病毒试验,结果表明板蓝根针剂有明显的杀灭病毒作用。方建国等[23]发现板蓝根中分离得到的腺苷对HSV-1病毒有直接杀灭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并可抑制HSV-1病毒的生物合成。孙广莲等[24]以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MTT)法检测50%板蓝根煎剂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抗毒效应,发现板蓝根煎剂在1∶200稀释度时即有显著抗病毒效应,是一种较理想的抗HCMV中药。齐尚斌等[25]研究发现,板蓝根有抑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活性的作用,在体内胆红素单位时间排出量明显增加。

3.2 抗菌作用

黄文玉等[26]的研究表明,板蓝根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3.3 抗内毒素作用

刘云海等[27]对从板蓝根中分离得到的31个化合物的抗内毒素活性进行了筛选,发现 3-(2′-羟基苯基)-4(3H)-喹唑酮)、4(3H)-喹唑酮、丁香酸、邻氨基苯甲酸、水杨酸和苯甲酸有抗内毒素作用。侯琦等[28]研究发现,水杨酸可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HL260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IL)-28。

3.4 抗肿瘤作用

梁永红等[29]研究发现,板蓝根二酮 B可抑制卵巢癌 A2780细胞和肝癌BEL27402细胞的增殖,具有诱导分化、降解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和逆转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的能力。侯华新等[30]的MTT法研究结果显示,板蓝根中的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体外抗人肝癌BEL27402细胞活性,并可抑制S180肉癌的生长,延长H22腹腔积液肝癌小鼠的生命。

3.5 免疫调节作用

许益民等[31]证实,板蓝根多糖对特异性及非特异性、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板蓝根凝集素可与细胞表面糖蛋白结合,促进小鼠胸腺的发育和胸腺细胞增殖,间接维持胸腺微环境,促进T淋巴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分泌胸腺素和细胞因子,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秦箐等[32]研究发现,从板蓝根二氯甲烷-甲醇(1∶1)提取物中分离出的 5个流分对多形核白细胞(PMN)化学发光有双向免疫活性,低浓度激活,高浓度抑制。

4 制剂工艺

以板蓝根为原料的中成药制剂较多,如板蓝根颗粒、板蓝根糖浆、板蓝根注射液、抗病毒口服液、清开灵注射液等,其生产和销售量在中成药位居前列。目前板蓝根制剂多采用水醇法提取其有效成分,也有少量采用渗漉法。

余建清等[33]以抑菌率和含氮量为指标优化板蓝根的提取工艺,最终确定的提取条件为70%乙醇提取2次,醇提后药渣加10倍量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浓缩收醇,制成相对密度为1.30~1.33的清膏供制剂用。戴建芬等[34]采用直接水提,并省去醇沉工艺,改善了板蓝根冲剂制粒过程中不易成形的问题,可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李树民等[35]发现双罐逆流提取工艺较单罐法出液系数小,提取完全,药材处理量大、节能、节水。任祥友等[36]以颗粒的流动性(休止角)及片剂可压性、分散均匀度、溶出度为考察指标,优化了板蓝根分散片的制造工艺。王占一[37]以外观质量、溶散时限和丸重差异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化了板蓝根滴丸的生产工艺。

郭淑丽等[38]提出,目前板蓝根颗粒的生产工艺仅能保留其中的脂溶性成分,而水溶性成分在水提醇过程中损失较多,且因受热时间较长,有效成分破坏也较大;建议采用超滤、高速离心、高分子沉淀剂吸附澄清沉淀除杂等方法,减少生产过程中部分有效成分因沉淀而损失,部分有效成分因醇沉后收醇时受热时间较长而损失,以充分发挥其多种有效成分的综合作用,提高临床疗效。钱金粉等[39]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辅料用量、空气相对湿度、工艺要求温度对板蓝根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影响,最终选用2倍辅料用量、空气相对湿度40%、工艺要求温度20℃为最佳的制粒工艺条件。张传平等[40]研究了用膜分离技术精制及浓缩板蓝根水提液的工艺,结果显示,所优选的G2+GM+RO2膜分离工艺中试运行稳定,流膏内在质量较传统的工艺更优,可对板蓝根水提取液进行有效的精制和浓缩。何雁等[41]研究了水提醇沉法中醇沉浓度对板蓝根泡腾片制备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醇沉浓度对板蓝根浸膏得率、腺苷转移率、浸膏饱和吸湿量、泡腾片崩解时间等无显著性影响,但对喷雾干燥工艺、干法制粒工艺有明显影响,提示选择醇沉浓度时应根据实验目的、整个制剂过程的系统试验结果予以确定。

5 质量控制

板蓝根在《中国药典》1985年版至2010年版中一直有收载。早期的质量控制多针对靛蓝、靛玉红等成分,但板蓝根制剂多采用水煎煮提取,这些脂溶性成分难以提出,且药理试验尚未证明靛蓝、靛玉红具有抗病毒活性。随着化学和药效学研究的深入及分析手段的进步,板蓝根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研究重点开始向活性或指标性成分、指纹图谱和生物测定方向发展。

何轶等[42]采用异硫氰酸苯酯柱前衍生法测定了板蓝根中5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较高,所建方法不需要专门的氨基酸分析仪,简便、灵敏、准确、可靠。曾令杰等[43]研究了板蓝根颗粒氨基酸部位的指纹图谱,采用2,4-二硝基氟苯(DNFB)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BDSC18色谱柱为分析柱,pH=6.4的醋酸钠缓冲液-乙腈梯度洗脱,于365 nm波长处下建立氨基酸部位的指纹图谱,用于控制板蓝根的质量及其工艺过程的稳定性。金薇[44]、马莉等[45]分别以电位滴定法和酸碱滴定法测定复方板蓝根冲剂和板蓝根提取物中总有机酸含量,作为质量控制的依据。李霞等[46]以肉桂酸为内标,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板蓝根中有机酸含量,将样品水提液浓缩后经石油醚萃取,以含 15 mmol/L的 β-环糊精的硼砂缓冲液(50 mmol/L,pH=10.5)-甲醇(20∶5)分离,运行电压20 kV,柱温25℃,检测波长202 nm,结果邻氨基苯甲酸、苯甲酸、水杨酸与丁香酸在10 min内完全分离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均在95%以上。

王钢力等[47]从糖浆剂、咀嚼片和颗粒剂出发研究板蓝根制剂质量控制方法。以精氨酸、亮氨酸对照品和板蓝根对照药材为对照,建立了薄层色谱(TLC)法鉴别方法。以 DIKMA Diamonsil C18柱为固定相,乙腈-水-三乙胺(10∶90∶0.2,用冰醋酸调pH至5.2)混合溶液-水(85∶15)为流动相,254 nm下检测HPLC法同时测定腺苷和(R,S)-告依春的含量。结果3种制剂均可检出精氨酸、亮氨酸和板蓝根药材色谱中相应位置的斑点,但腺苷和(R,S)-告依春的含量差异较大,说明产品的批次间稳定性有待提高。

聂黎行等[48]采用Chiralpak IC手性柱,正己烷-异丙醇(90∶10)洗脱,建立了板蓝根中 R-告依春和 S-告依春含量的手性测定方法,该方法可将表告依春与其对映体告依春基线分离并测定,专属性强。肖雪等[49]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系统建立了板蓝根药材的指纹图谱,可控制内在质量。刘舒等[50]等利用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对复方板蓝根颗粒经溶剂萃取后的95%醇提和水提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鉴定出多种氨基酸成分、糖及其衍生物、有机酸、氨基酸和单糖的梅拉德反应初级产物以及表告依春。

鄢丹等[51]采用化学荧光测定法考察了板蓝根提取物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体外抑制活性,分析了其药理作用的量效曲线变化趋势和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并根据生物检定的统计学原理,以“质反应平行线”法设计和优化检测条件,建立了板蓝根抗病毒生物效价荧光检测方法。该方法能灵敏、定量地表征样品间的品质差异,可靠性和重复性较好。

6 临床应用

板蓝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性感染的常用药物,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或预防流行性感冒发热、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等。板蓝根也是预防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传统用药,可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甲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等。此外,板蓝根对多种病毒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玫瑰糠疹、扁平疣、尖锐湿疣、单纯疱疹、肋软骨炎等有较好疗效,并可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腮腺炎、痛风、尿路系统结石等疾病[52-54]。

7 不良反应

随着板蓝根的广泛应用,关于板蓝根制剂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55-56],以板蓝根注射液最显著[57-58]。使用板蓝根注射液可导致皮肤过敏等变态反应,及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症状很快消失。此外,板蓝根注射液的不良反应还有肾损害、多发性肉芽肿、溶血反应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在所有不良反应中,过敏性皮疹比例最高。故应加强板蓝根注射液的生产质量控制,严格掌握用药剂量,避免注射剂联合用药。

[1]肖 飞,陈 桦,李其凤,等.抗病毒分散片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药业,2012,21(21):25-27.

[2]张 博,王建雷,杜会龙,等.组分板蓝根药材的研究[J].中国药业,2013,22(19):23-24.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 250.

[4]乔传卓,戴富宝,崔 熙,等.两种倍性水平菘蓝的生药学研究[J].中草药,1995,26(8):423.

[5]刘云海,秦国伟,丁水平,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的研究(Ⅲ)[J].中草药,2002,33(2):97-99.

[6]刘云海,秦国伟,丁水平,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Ⅰ)[J].中草药,2001,32(12):1 057-1 060.

[7]Wu XY,Liu YH,Shen WY,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isatis indigotica[J].Plantamedica,1997(63):55-57.

[8]丁水平,刘云海,李 敬,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Ⅱ)[J].医药导报,2001,20(8):475-476.

[9]李 彬,陈万生,郑水庆,等.四倍体板蓝根中的两个新生物碱[J].药学学报,2000,35(7):508-510.

[10]刘云海,吴晓云,方建国,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J].医药导报,2003,22(9):591-592.

[11]Deng KM,Wu XY,Yang GJ,et al.Alkaloids from Isatis indigotica[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1997,8(3):237-238.

[12]李 玲,梁华清,廖时萱,等.马蓝的化学成分研究[J].药学学报,1993,28(3):238-240.

[13]秦 菁,贺海平,陈 鸣,等.中药板蓝根中高级不饱合脂肪酸的分离鉴定及免疫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1):15-16.

[14]徐 晗,方建国,王少兵,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6):419-420.

[15]张时行.板蓝根的学成份研究[J].中草药,1983,14(6):71.

[16]Wu XY,Qin GW.New alkaloids from Isatis indigotica[J].Tetrahedron,1997,53(39):13 323-13 328.

[17]刘海利,吴立军,李 华,等.板蓝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2,19(2):931.

[18]游 松.中药板蓝根中活血有效成分的研究[J].中药通报,1988,13(2):311.

[19]刘云海,吴晓云,方建国.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Ⅴ)[J].中南药学,2003,1(5):302-305.

[20]徐丽华,曹 芳,陈 婷,等.板蓝根中的抗病毒活性成分[J].中国天然药物,2005,3(6):359-360.

[21]黄 芳,熊雅婷,徐丽华,等.板蓝根不同提取物中抗病毒成分表告依春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6,37(6):519-522.

[22]李闻文,施 凯.板蓝根、喜树果抗HFRSV和HSV-2作用的实验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4,19(4):309.

[23]方建国,汤 杰,杨占秋,等.板蓝根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作用[J].中草药,2005,36(2):242-244.

[24]孙广莲,胡志力,孟 红,等.MTT法检测板蓝根抗巨细胞毒效应[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2):137-138.

[25]齐尚斌,杨珍珠,胡志军,等.50种治疗肝炎中草药与制剂体外抑制HBsAg活性的比较[J].现代应用药学,1992,9(5):208.

[26]黄文玉,唐 敏,王书珍,等.27种清热解毒中药对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的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1991,10(3):40.

[27]刘云海,秦国伟,方建国,等.板蓝根抗内毒素活性化学成分的筛选[J].医药导报,2002,21(2):74-75.

[28]侯 琦,程桂芳,张成义,等.4种刺激剂及抗炎药对HL260细胞生成IL28的影响[J].药学学报,2000,35(3):173-176.

[29]梁永红,侯华新,黎丹戎,等.板蓝根二酮体B体外抗癌活性研究[J].中草药,2000,31(17):531-533.

[30]侯华新,黎丹戎,秦 箐,等.板蓝根高级不饱和脂肪组酸体内抗肿瘤实验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3):156-158.

[31]许益民,陆平成,王永珍,等.板蓝根多糖促进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57.

[32]秦 箐,贺海平,陈 鸣.板蓝根低极性流分的分离及其免疫活性[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10(1):29.

[33]余建清,雷嘉川,何光明,等.板蓝根冲剂制备工艺的改进[J].广东药学院学报,1999,15(1):23.

[34]戴建芬,张渭宣.无糖型板蓝根冲剂的制备工艺[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33.

[35]李树民,段江英,毕友林.板蓝根的双罐逆流提取工艺[J].中成药,1998,20(6):49.

[36]任祥友,蒋瑞芹,崔玉芹.板蓝根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116-117.

[37]王占一.板蓝根滴丸制备工艺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 773-11 774.

[38]郭淑丽,卢鹏伟,牛乙茗.对板蓝根颗粒制备工艺的改进[J].中国药业,2008,17(4):16.

[39]钱金粉,张 云,胡容峰,等.板蓝根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初探[J].安徽医药,2007,11(3):209-210.

[40]张传平,黄 琳,吴 乔,等.膜分离技术在板蓝根颗粒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8):56-58.

[41]何 雁,辛洪亮,黄 恺,等.水提醇沉法中醇沉浓度对板蓝根泡腾片制备过程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3):288-292.

[42]何 轶,陈亚飞,朱延萍,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板蓝根中主要游离氨基酸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3):274.

[43]曾令杰,杨东升,陈松光,等.板蓝根颗粒的指纹图谱质量控制研究[J].中成药,2004,26(2):87.

[44]金 薇,尤献民,张曦弘.电位滴定法测定复方板蓝根冲剂中总有机酸的含量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3):574.

[45]马 莉,唐健元,李祖伦,等.板蓝根提取物中总有机酸和水杨酸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804.

[46]李 霞,卢宏波,刘爱芳,等.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测定板蓝根中的活性有机酸[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2):114.

[47]王钢力,张 铮,聂黎行.三种板蓝根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J].中成药,2009,31(10):1 531-1 535.

[48]聂黎行,王钢力,戴 忠,等.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板蓝根中表告依春和告依春含量[J].色谱,2010,28(10):1 001-1 004.

[49]肖 雪,罗国安,王义明,等.中药板蓝根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3):67-69.

[50]刘 舒,闫 峻,李惠琳,等.复方板蓝根颗粒化学成分的质谱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31(6):1 137-1 142.

[51]鄢 丹,金 城,王伽伯,等.基于化学荧光测定的板蓝根抗病毒效价检测方法的建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29(4):908-912.

[52]杨亚勤.板蓝根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252.

[53]周玉洁.清热散结片联合板蓝根口服液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12):754-755.

[54]许卫华.复方板蓝根冲剂与治疣胶囊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12):1 642-1 644.

[55]李玉芳,张林红,赵金荣,等.板蓝根的不良反应[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1A):92.

[56]萧毅鹏,李镇华,李泳娜,等.板监根制剂所致29例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4):22-25.

[57]胡明灿,贾遇春.板蓝根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探讨[J].光明中医,1998,13(78):36-38.

[58]李小琴,郭东亮,郭东方,等.介绍中成药板蓝根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与治疗[J].包头医学,2001,25(2):79.

Research Review on Radix Isatidis

Lin Lijun1,Nie Lixing2,Dai Zhong2,Ma Shuangcheng2
(1.Shenzhen Luohu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zhen,Guangdong,China 518001; 2.National Institutes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Beijing,China 100050)

Objective Research status of Radix Isatidis was reviewed to offer reference for development of this Chinese material medica.M ethods Literatures on chemical components,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preparation technologies,quality control,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reverse actions were searched and organized.And the current achievements were summarized.Results and conclusion Radix Isatidis has plenty of constituents including organic acids and alkaloids and anti-virus,antibacterial and other effects.It is mainly used for viral infection.

Radix Isatidis;chemical component;pharmacological activity;review

R282.71

A

1006-4931(2015)21-0001-04

林丽君(1981-),女,大学本科,主管中药师,主要从事医院药剂方面的工作,(电子信箱)11512900@qq.com;聂黎行,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标准物质研制、光谱技术评价药品质量,本文通讯作者,(电话)010-67095282(电子信箱)nielixing@163.com。

2015-06-17)

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编号:2014ZX09304307-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81303194,81173506。

猜你喜欢
板蓝根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南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中兽医中药材板蓝根的临症应用与栽植技术
复方板蓝根颗粒及板蓝根的质量研究概况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板蓝根不是“万能神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