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霉素B静脉联合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

2015-01-22 22:07:23王秋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两性霉素鞘内脑膜炎

王秋东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广西艾滋病治疗中心 南宁 530023

两性霉素B静脉联合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

王秋东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广西艾滋病治疗中心 南宁 530023

目的 对比鞘内注射与非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6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观察组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头痛及颈项强直消失时间、脑脊液涂片及进行培养转阴时间皆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单纯的静脉注射,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更好且更安全。

隐球菌性脑膜炎;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

目前,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药物是两性霉素B,但此药物易产生不良反应[1]。据分析,新型隐球菌性患者即使是实施正规治疗,其治愈好转率仅为53.0%~78.3%,病死率高达25.0%~60.0%[2]。据报道[3],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新型稳球菌脑膜炎疗效较满意[3]。本文选择了6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分别实施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及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61例患者均为我院于2011-01—2014-01收治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体检及脑脊液检查确诊患有隐球菌性脑膜炎,经脑脊液(CSF)离心沉渣墨汁染色涂片及培养,所有患者均存在新型隐球菌[4]。男32例,女29例;年龄15~68岁,平均34.04岁;病程1~6个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对照组31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时间、临床特征及脑脊液化验结果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两性霉素B静滴治疗,自小剂量开始,随后依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加大剂量,最终剂量保持在0.5~0.7mg·kg-1·d-1,用药时间持续3~6个月,用药总量2~4g。观察组同时联合鞘内注射,用药时间12周左右,依照患者腰椎穿刺情况确定是否需延长治疗时间;首次鞘内注射的剂量为0.1mg,配制使用注射用水,并添加2mg地塞米松,每周进行2次,依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加大剂量,用药总量≤15mg。鞘内注射前注意释放等量的CSF,注射时要利用CSF进行稀释并保持缓慢速度。每次注射时均需行腰椎穿刺,同时还要注意在鞘内进行置管处理以尽量避免感染。此外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对症处理,定期进行CSF复查直至涂片转阴和其常规及生化均得到改善,稳定时间>4周可终止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变及不良反应,每次进行CSF置换时均实施CSF常规、生化及涂片检查,每周均进行肝、肾功能复查,同时进行1次血清电解质,并记录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在出院后均处同一门诊进行统一随诊,同时定期对患者肝、肾功能及CSF情况进行复查。比较并分析2组患者的CSF转阴情况、临床症状消失所需要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比较2组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体征出现明显好转,3次CSF墨法染色涂片及3次连续培养隐球菌均呈阴性,CSF查基本恢复正常且稳定周期超过4周为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CSF常规及生化指标得到较大改善,CSF墨汁染色涂片及培养隐球菌偶尔出现为好转;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患者病情恶化,CSF墨汁染色涂片及培养隐球菌未转阴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愈好转28例(93.33%),死亡2例(6.67%);对照组治愈好转20例(64.52%),死亡11例(35.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及脑脊液涂片培养转阴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主要症状消失时间(61.45±6.25)d,脑脊液涂片及培养转阴时间(83.86±7.82)d;对照组分别为(79.02±9.87)d、(97.23±10.97)d,观察组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1例出现寒战、高热等,经处理后恢复;1例肝功能受损,给予护肝后恢复正常;1例出现尿潴留,经导尿后恢复。对照组2例出现寒战、高热等,经处理后恢复;2例肝功能受损,给予护肝后恢复正常;1例出现可复性视力下降及静脉炎,经改变静滴处并给予硫酸镁湿敷以缓解炎症后明显好转。

3 讨论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其主要是由于新型隐球菌及其发生变异而引发[5],临床诊治中比较少见。但近些年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具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其发病率更高,且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两性霉素B得到了广泛应用,发展至今,仍是一种重要的抗真菌药物[6]。研究发现,采取静滴方式给予患者1mg·kg-1两性霉素B,其血浆浓度可升至0.3~3.5mg·L-1,经20h,其血浆浓度仍可保持0.5~1.5mg·L-1[7],然而因其易与血浆蛋白相结合而导致很难冲破血-脑脊液的屏障,因此患者CSF的药物浓度仅能保持0.015~0.075mg·L-1[8],但利用两性霉素有效抑制隐球菌其浓度必须达到0.01~1.56mg·L-1[9],因此,采取静滴两性霉素B通常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而据分析,利用鞘内注射0.15mg两性霉素B,患者CSF的药物浓度就可达1 mg·L-1,注射0.3mg两性霉素B,其药物浓度就可达2mg ·L-1,从而有效抑制隐球菌[10]。

本文结果表明,静滴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静滴两性霉素B的临床疗效,相比于单纯的静滴,静滴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的方式不仅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且用药量少,经济实用。有关研究结果表明,静滴两性霉素B会使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肝肾功能受损、静脉炎及可复性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11];而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会使患者出现下肢麻木、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12]。本文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与相关研究相符,但静滴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非常低,若患者经济条件较好,还可选择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相比于单纯的静滴,静滴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更安全,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总之,静滴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可有效提高CSF的药物浓度,从而有效抑制新型隐球菌。此外,静滴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用药量更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加强了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可广泛应用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

[1]蓝海光,王远林,李红兰.伊曲康唑治疗8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药效评估[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6):1008-1009.

[2]RitterM,GoldmanDL.Pharmacotherapyofcryptococcosis[J]. ExpertOpinPharmacother,2009,10(15):2 433-2 443.

[3]Park BJ,Wannemuehler KA,Marston BJ,et al.Estimation of the current global burden of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among persons living with HIV/AIDS[J].AIDS,2009,23(4):525-530.

[4]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委员会.隐球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5(2):65-68.

[5]Fang M,Lv TM,Yan Y,et al.Pharmacokinetics of amphotericin B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during continuous intrathecal administration for treatment of cryptococcal neoformans meningitis[J].Nan Fang Yi Ke Da Xue Xue Bao,2011,31(11):1 929-1 931.

[6]胥维勇,杨红.介绍一种新型隐球菌染色方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0,17(5):393.

[7]Price MS,Betancourt-Quiroz M,Price JL,et al.Cryptococcus neoformans requires a functional glycolytic pathway for disease but not persistence in the host[J].MBio,2011,2(3):e001 03-001 11.

[8]孔迅,高莉,王霄英.HIV阴性肺隐球菌病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3):173-176.

[9]吴玉林,徐忠飞,汪国余,等.肺隐球菌病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2):172-175.

[10]吴伟本,俞同福,徐海,等.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5(4):227-229.

[11]徐礼裕,柳德灵,余英豪,等.病理确诊的肺隐球菌病38例临床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9):653-656.

[12]李闻涛,刘国辉,徐永健.肺隐球菌病14例报道及435例荟萃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2):72-75.

(收稿2014-05-06)

R512.39

B

1673-5110(2015)06-0111-02

猜你喜欢
两性霉素鞘内脑膜炎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传染病信息(2021年6期)2021-02-12 01:52:58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两性霉素B脂质体穿透真菌细胞壁将两性霉素B直接传递至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鞘内连续注射吗啡和地塞米松在癌性骨痛中的疗效及其机制
癌症进展(2016年11期)2016-03-20 13:16:06
两性霉素B膀胱冲洗治疗尿路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2:03
多发性硬化应用β干扰素鞘内注射治疗的效果分析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2:02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
右江医学(2014年1期)2014-03-22 04:18:28
中西医结合治疗马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