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河南上蔡协和医院 上蔡 463800
利伐沙班预防高龄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
张 伟
河南上蔡协和医院 上蔡 463800
利伐沙班;高龄骨折;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10—2012-10收治的100例高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10—2012-10收治的100例老年骨折患者,年龄≥65岁,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术中观察均确诊为骨折。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65~86岁,平均(70.4±6.2)岁;肱骨骨折7例,尺桡骨骨折11例,股骨骨折16例,髋骨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5例,锁骨骨折2例;治疗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5~87岁,平均(71.0±6.4)岁;肱骨骨折6例,尺桡骨骨折12例,股骨骨折15例,髋骨骨折10例,胫腓骨骨折4例,锁骨骨折3例。2组患者性别比例、平均年龄、骨折位置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1)有明确缺血性卒中史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无症状脑梗死者;(2)近期有活动性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者;(3)严重的脊髓损伤或头颅外伤者;(4)相关药物过敏、高血压、糖尿病者[1]。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入院后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2 500IU/d,术前12h停药,术后12h恢复用药,剂量与术前相同;治疗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患者入院当日口服利伐沙班10mg/d,术前12h停药,术后6 ~10h恢复用药,剂量与术前一致;2组均治疗2周,服药期间严格控制卒中危险因素。
1.4 观察指标 终点事件包括脑卒中(缺血性或出血性)、血栓形成以及出血。脑卒中患者的缺血性或出血性应用脑成像进行区分鉴别。另外,将抗凝常见的致血红蛋白降低的不良反应纳入观察指标,将血红蛋白下降幅度≥20g/L作为本次研究的阳性标准[2]。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除脑卒中外,治疗组在机体其他部分导致出血、血栓形成以及对血红蛋白影响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深入,老年人反应速度降低、骨质疏松、肌肉力量不足等因素导致老年人骨折的发病率持续处于高水平[2-3],且近年来有逐年升高趋势。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在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等群体中强调明显,除上述高危因素外,创伤也是导致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因素之一[4-5]。创伤、手术、疼痛使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易导致血栓或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另外,部分抗凝血药物在骨折创伤发生时不能使用,增加了老龄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6]。
如何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之外找到一种骨折围手术期缺血卒中的药物预防方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利伐沙班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药物,进入机体后能选择性抑制Ⅹa因子而发挥抗凝作用[6]。Ⅹa因子是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的共同通路,利伐沙班抑制此因子能高效阻断凝血酶生成的爆炸样放大效应,且选择性高[7-8],不良反应少,安全、高效抑制血栓的形成。总之,利伐沙班作为高龄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疗效确切[8],不良反应小,用药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陈夏欢.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的治疗新进展[J].吉林医学,2012,33(21):4 646-4 647.
[2]贡郡利.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32-34.
[3]靖光武,叶树楠,杨述华,等.髋关节置换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2):4 028-4 031.
[4]权冬,朱锦宇,王华溢,等.利伐沙班与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12):1 130-1 134.
[5]董方,张兰,解耀锃,等.利伐沙班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4,54(36):47-48.
[6]邹玥,田少奇,王远贺,等.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 (13):2 012-2 017.
[7]王倩,王臻,郭征,等 .切/刮除膝关节周围原发骨肿瘤置入假体或钢板后抗凝:利伐沙班的效果[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22):3 456-3 462.
[8]高乐才,吴文元,魏金栋,等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影响的对比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7):721-722.
(收稿2014-11-26)
R683
B
1673-5110(2015)19-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