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昌 项微微 张胜兰 项光涨 曹晓青 殷焱
溃疡性结肠炎的MSCT诊断
刘克昌 项微微 张胜兰 项光涨 曹晓青 殷焱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以侵犯直肠和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常采用结肠镜及钡剂灌肠检查[1]。近年来随着CT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图像后处理功能的不断完善,多层螺旋CT(MSCT)可以获得结肠壁与肠腔内外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可多方位观察,并达到各向同性[2-4]。本文总结UC的MS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UC诊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温州市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且有完整MSCT资料的UC患者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5~60(37.5± 18.22)岁。其中活动期8例。诊断标准参照我国对炎症性肠病诊断的共识意见[5],即综合临床表现、化验检查、肠道内镜、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及病理组织学结果判断分析。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阵发性黏液血便、黏液稀便等,病程20d~2年。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不同程度升高4例,合并泌尿系统及胆系结石2例、肝脾肿大2例、右股骨近段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10例UC患者均未见肠梗阻、炎性肿块、脓肿、瘘管和窦道等肠外病变及并发症。
1.2 方法
1.2.1 检查前准备 CT检查前1d清洁肠道,检查当日空腹,检查前60min开始间断口服2.5%等渗甘露醇溶液约1 500~2 000ml,之后患者侧卧于检查床上,利用自制灌肠设备经患者肛门缓慢注入温开水1 000~1 500ml(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情况而定)。采用 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及ADW4.4图像工作站,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平扫及增强均选用智能毫安,范围50~440mA,准直器宽度16×0.625mm,螺距1.375∶1,进床速度27.5mm/s,重组层厚1.25mm,重组间隔1.25mm,扫描范围从膈顶至盆底。扫描方法:平扫一次屏气完成全腹扫描,然后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350mg I/ ml)或碘帕醇注射液(370mg I/ml),用量为1.5ml/kg体重,注射流速3.5ml/s,动脉期采用Smart Prep监测,监测点取肠系膜上动脉水平腹主动脉,门静脉期与动脉期间隔25s。采用MPR技术获得冠状位、矢状位及斜位重组图像,部分患者采用VR及MIP技术。
1.2.2 图像分析 强化增加以肠壁强化程度大于邻近肠壁强化为判断依据,在肠管扩张良好的前提下,肠壁厚度≥3mm作为增厚判断标准[6]。UC的MSCT表现按肠管病变(病灶累及部位、肠管外形、肠壁厚度、肠壁增厚模式及强化特点、黏膜面异常、肠壁分层)、肠管外表现及并发症(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血管增粗、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肠梗阻、腹腔脓肿或炎性肿块、瘘管或窦道、穿孔、肛周病变等)、肠外器官表现(如浆膜腔、骨关节、肝、胆、脾及泌尿系统病变等)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
10例UC患者中,仅累及结肠9例,其中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3例,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6例,1例累及全结肠、回盲瓣及末端回肠。MSCT表现为肠壁轻度增厚及异常强化,肠壁平均厚度(5.8±1.2)mm,肠壁分层伴黏膜面强化8例,肠壁均匀强化2例,黏膜面不光整3例,结肠袋变浅或消失6例,肠管狭窄变细1例;肠管外病变及并发症如肠系膜血管增多8例,表现“蜈蚣足”样改变、肠系膜下动/静脉增粗2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6例,合并直肠及乙状结肠多发息肉1例;肠外器官病变如浆膜腔积液3例、骶髂关节炎3例(图1-6,见插页)。
UC是常见的结肠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其典型双对比造影和内镜表现已为放射科或消化科医生所熟知,但有关本病的CT表现及其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价值却未引起足够重视,有学者对UC做过相应研究,但多由于检查方法局限性,大小肠扩张不佳,对UC病变的显示价值有限[4-7]。因此本文采用大小肠双充盈法MSCT肠道成像技术对UC进行研究。
肠管自身病变为UC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包括病变累及部位、肠管外形、肠壁厚度、肠壁增厚模式及强化特点、黏膜面异常等。本组患者肠壁增厚程度较轻,最厚为8mm,平均厚度为(5.8±1.2)mm,MSCT示肠壁连续、对称、均匀和浆膜面光滑的特点,注射对比剂后呈现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强化,国内学者孙应实等[8]认为是区别于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或其他结肠病的重要特征。肠壁分层且伴黏膜面明显强化8例,均为活动期患者。Mang等[9]认为炎性肠壁的异常强化可反映病变肠管范围,是病变活动性的特异性表现。黏膜面异常改变主要包括黏膜面的多发小溃疡和炎性息肉,作为UC最重要的双对比造影表现已为人们所熟悉,但本组患者此征象MSCT显示欠满意,仅有3例显示黏膜面不光整,间接提示存在黏膜面溃疡,笔者认为可能与结肠内充盈大量水剂及溃疡过小有关,此为MSCT检查的不足之处。刘丹等[10]认为黏膜下气泡影能间接提示黏膜面溃疡存在,认为此征象是UC最具特异性征象之一。肠管形态异常如结肠袋不规则、变浅或消失、肠管狭窄变细为肠壁纤维化或肠管挛缩所致,其表现与病程期别和病变程度有关。
本组患者肠系膜血管不同程度增生2例和淋巴结肿大6例。当血管增生对称分布于变形肠管两侧,肠管浆膜层相对光滑规则,典型者则形如“蜈蚣足”样改变,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明显,笔者查阅国内相关文献未见类似报道,而累及结肠的CD未见该征象,因为该征像形成是基于肠管变形基础上,浆膜面规则,病变具连续性,而CD为透壁性炎症,浆膜层常不规则,病变常呈节段性或跳跃式,故笔者认为该征像对UC与CD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另外,本组有2例不但显示肠系膜下动脉增粗,而且还显示肠系膜下静脉扩张早显,可能与肠壁炎症发生过程中的病理性血管生成有关;宋海洋等[11]行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发现绝大多数UC患者肠系膜动脉增粗,肠壁毛细血管像浓染,静脉回流浓集以及直肠动脉迂曲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意义,与本组MSCT系膜血管异常改变相符。由于UC为黏膜和黏膜下层的非透壁性炎症,所以本组未见炎性肿块、脓肿、瘘管和窦道等肠外病变及并发症。
MSCT在显示UC肠壁及肠外病变的同时,肠外器官的异常改变如浆膜腔渗出、骶髂关节炎、泌尿及胆道系统结石、肝脾肿大等均能良好显示,这有助于客观、准确的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和治疗方案的制定[12]。总之,MSCT能同时较好地显示UC自身肠壁和肠外病变,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上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在全面评价UC范围、并发症及指导临床综合治疗、复查随访中具有一定作用。
[1]陈岳亮,季峰,孙燕,等.溃疡性结肠炎25年肠镜检查的回顾性分析[J].浙江医学,2004,26(12):913-914.
[2]Zheng J J.Clinical aspects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mainland China [J].Chin J Dig Dis,2006,7(2):71-75.
[3]Towbin AJ,Sullivan J,Denson LA,et al.CTand MR enterography in e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Radiographics,2013,33(7):1843-1860.
[4]俞咏梅,张锡龙,韩真,等.CT结肠成像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3):242-245.
[5]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7,12(8):488-495.
[6]Thoeni R F,John P.CT imaging of colitis[J].Radiology,2006,240 (3):623-638.
[7]岳文杰,董乐,刘懿,等.多层螺旋CT小肠增强造影在诊断炎症性肠病中的价值研究[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23(5):263-266.
[8]孙应实,崔平,李雪丹,等.螺旋CT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2):108-110.
[9]Mang T,Graser A,Schima W,et al.CTcolonography techniques, indications,findings[J].Eur J Radiol,2007,61:388-399.
[10]刘丹,吕发金,张翱,等.多层螺旋CT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2,41(21):2202-2203.
[11]宋海洋,于淼,房星宇,等.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肠系膜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12):983-985.
[12]赵亚娥,汪登斌,韩本谊,等.克罗恩病合并泌尿系结石的多层螺旋CT检查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1,26(6):631-633.
2015-02-02)
(本文编辑:田云鹏)
325024 温州市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刘克昌、项光涨、曹晓青),重症医学科(项微微),检验科(张胜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殷焱)
刘克昌,E-mail:lkc896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