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科技期刊的出版校对

2015-01-22 14:49:34李向阳
中国期刊年鉴 2015年0期
关键词:校样原稿差错

李向阳

谈谈科技期刊的出版校对

李向阳

一 出版校对

1.校对广义上包括专业校对和非专业校对 ( 编辑校对、作者校对 ) ,狭义上是指专业校对。校对是编辑工作的继续。专业校对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版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与编辑加工整理书稿不同的是,校对人员不能改动原稿,只能提出疑问,请编辑人员研究处理。如同专业校对不能代替编辑一样,编辑也不能代替专业校对。校对工作有自身的规律,是一门学问。原稿排版出现差错常有某种规律可循,专业校对人员的职业修养,能独具慧眼,发现编辑、作者难以发现的差错。电脑排版和智能校对系统固然能减轻校对劳动,但不能完全取代人脑思维;校对方式将出现变化,但专业校对工作不能取消。著、编、校分工合作是出版事业发展的要求。出版社必须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对人员。轻视、取消专业校对工作,必然导致科技期刊差错率上升,质量下滑。

2.专业校对、编辑校对、作者校对的基本功能一致,即通过“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通过“校是非”以防止原稿差错,但校对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专业校对主要是以校样对照原稿校对,侧重发现排版差错;编辑、作者校对是读校,侧重发现原稿疏漏,三者带有互补性。编辑必须看二校样,特别是字数多和多卷本的著作,原稿积筐盈尺,看校样易于发现审读和加工整理中疏忽的问题。编辑对专业校对人员提出的疑问必须重视,逐一核实改正,没有把握的可向作者提出,不须改正的要说明原因。编辑还要读清样,旨在消除文字差错和防止专业校对的失误。要将副样送交作者校阅,主要是防止专业校对和编辑校对的失误,但要求作者不要做大的改动,以避免增加工作量。编辑不看或不认真看校样,以及不送请作者校阅副样的做法,不利于保证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应加以改变。

3.坚持三校一读责任校对制度。重要读物还须适当增加校次。三校一读必须多人交替进行,不能由一人独立完成。这是因为校对容易使视力疲劳,重复校对同一内容的稿件,难免注意力分散,由不同的人分别校对,易于发现前校的失误。因此,校对一本期刊稿至少要有2~3人。誊样和核红同样十分重要,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失误。为防止出差错,宜由两人进行,一人誊写、初核,另一人复核。在多人分别校对的情况下,宜指定一人担任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包括核对目录和书眉,检查标题、注释、索引等的顺序,改正笔误和非规范字,综合质疑送交编辑等,并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终校要由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校对人员担任。业余校对要由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和校对经验的人担任,并要加强监督、检查和管理。

4.电脑排版的校对。电脑排版具有许多优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于汉字录入时一键多字根、重码现象的存在,以及操作不慎或病毒污染,校样上往往出现字体、字号差错,非文中符号和错别字,推行倒版时的差错,图表与正文匹配不好,图空差错,打印机输出与屏幕显示不一致,改样错位,甚至校样消失,特别是拼造非常用字时容易出现错改。电脑排版即使清样无错,如指令失误,软片也会出现版式变动和文字、行款错乱。电脑排版的校对工作要适应这种变化。一是校对人员要熟悉电脑知识和现有电脑设备的性能,以便掌握电脑排版的出错规律。二是校对方式上要作调整,如清样要做到一处不改才能出片,只凭“改正出片”往往出错;确需软片处理的,要核对软片;要通读软片或软片样;软片重制必须检查。

二 科技期刊校对经验

“校对”听起来是一个很普通而简单的工作,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是这么认为的,不知道大家与我有没有同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才发现与先前的想法截然不同。校对顾名思义就是看看文章中有没有错误,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写的文章,一是别人写的文章。 文章有原创、改编、缩编等不同类型,当我们工作中碰见了校对工作我想这样做可以尽量避免出现遗漏错误,方法如下。

1.当我们拿到一个文本(现在一般都是电子版的)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读全文去感觉是否存在语句不顺、错别字、有歧义等情况。有则指出、标色并改正。

2.第二步看一下字体,字体当然不是全篇一致,而是在应该一致的地方文本是否一致,字号是否一致,颜色以及加粗。一定要做到该一致的地方要做到一致。

3.标点虽小但很重要,在输入文本时我们要尽量做到输入标点时的输入法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势必造成后来的标点不一致,输入法中微软或者智能与英文输入法时输入的标点是不一样的,英文输入法输入的标点显得比较纤细和紧凑。所以我们在校对时一定要保证标点输入法的一致,这样不但是准确而且也很美观。

4.符号及编号要一致,不能出现先小后大的情况。

5.是图表,现在的不论是科技论文还是要做讲义的PPT等,这些常用到的格式基本上都要用到图表,而且有一个潜规则性的东西就是能用图表表示的就用图表表示。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快捷、更清楚地明白作者的意思,因此图表的校对是不可避免的,校对时要注意:标度、纵坐标、横坐标、图表类型。文本中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图表要保持图表的宽度和高度一致,颜色搭配要尽量做到一致,字体及字的位置要一致。同时也要注意文先图后的原则,这样让读者看起来更加舒服,更容易接受。

6.最重要的一条——数据。我们化学类的文章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就应该是数据了,如果我们其他方面做得非常好,而里面的数据是错的,那我们的整个文本是失败的。

7.作为科技期刊,一般都是有参考文献的,而参考文献的要求更加严格,因为这关系到读者查阅文献速度,提高准确度的问题。正确引用参考文献也是作者对别人劳动的尊重和对知识产权的维护。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反映了论文的科学依据,并显示了作者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以及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参考文献已经成为是学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注明了被引理论、观点、方法、数据的来源是学术论文参考的范文和深度的体现,是对期刊论文进行引文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来源。参考文献的内容和数量也不能代表作者是否掌握了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科技论文中,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论文水平、知识背景和科技合作程度的体现, 因为国际检索系统是着眼于全球范围的科技活动水平来选择论文。因此参考文献必须严格要求,对提高科技期刊质量至关重要。

8.还有就是科技期刊一般都有中、英文的摘要和关键词,尤其是英文的校对工作,首先要保证使用的准确性,这关系到一本科技期刊质量的优劣,在其他国家人员来看,首先看你的英文摘要,如果写的乱七八糟,那么肯定对这篇文章就失去吸引力了,进而影响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校对要作为一件编辑的一个重要事情来对待。一篇稿件当你看第一遍时你可能是兴致勃勃,第二遍时就会感觉没有那样的,而第三遍就很难想象了,我个人认为自己写的稿件,至少要校对3遍,当我们自己看不到错误时基本上可以证明文本中的错误已经在我们的校对死角了,这时我们要让同事或你认为合适的人校对,以达到完美。

三 校对职业素质

校对,在出版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校对人员的职业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份出版物品质的高下优劣。就科技期刊校对而言,随着出版技术和期刊本身的快速发展,“无原稿校对”时代早已开始,“对着原稿校正核对”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文字差错、语句差错、逻辑差错、人名地名差错、知识性差错、表述性差错,甚至政治性差错,在实际工作中,都已成为使校对人员神经高度绷紧的一个个地堡暗礁。要完成这一高质量的工作任务,没有高素质的校对职业修养是不可想象的。实际工作对校对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应该把校对当作一种事业,有人认为校对职业卑微,或以为做校对工作不需要多少学问和知识储备,其实不然。唐代韩愈说:“才子富文华,校雠天禄阁。”可见校对绝不是不学无术者所能担任的。鲁迅说:“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这也充分说明,真正对校对职业有认识的人,是从来不鄙薄校对工作的。是为一份事业努力,还是为打工糊口,工作状态是截然不同的。把工作变成一种享受生活、享受成就的过程,我们就会从内心焕发出一种美丽的工作热情,把我们的工作做到最好。把校对当作一份事业去做,从心里去热爱这份事业,工作着并快乐着,因为热爱和激情是最强的工作动力。

其次,要有良好的技术准备。 一是文字要过关,语文知识要过关。对于校对人员来说,学好语法、修辞、逻辑,过好文字关,才能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沉稳细致,对文字敏感,是校对人员应具备或者说应修炼的首要基本功。由于汉字的特点,形近字、同音字特别多,特别是出版技术计算机化以后,形近字、同音字造成的错误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要练就对文字的高度敏感性,必须有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养成沉稳细致的“校对性格”,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心浮气躁者是做不好校对的。二是要有尽量完备的知识修养。要具备社会百科的基本知识,才能胜任纠错之责。校对碰到疑问,应积极向采编人员请教,向工作伙伴请教,翻查工具书,才能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再次,要对工作对象十分熟悉。 要熟悉版面的基本范式。对版面的基本范式,包括刊眉的样式、文头的样式、基本的字体字号要求等,我们校对人员都要十分熟悉,了如指掌。

最后就是要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国家规范。期刊是国家严格管理的公开出版物,国家对其有一系列的严格管理规范。如汉字的规范用法、标点符号的用法和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等系列国家标准和规范。这些规范,校对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准确掌握,严格执行。在坚持规范方面,校对环节必须充分发扬对期刊负责、对总编辑负责的精神,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坚持原则,才维护期刊的基本品质,才能称为合格的校对人员。

(作者系《日用化学品科学》编辑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校样原稿差错
最是“小事”暖人心
故事会(2022年16期)2022-08-22 05:58:48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订 正
电光与控制(2017年3期)2017-04-16 19:06:37
错误更正说明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新闻传播(2016年17期)2016-07-19 10:12:05
敬告作者
敬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