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 江 朱宝林
杂家·编辑学者化·编辑学家
——高校学报编辑的发展路径
湛 江 朱宝林
作为一名编辑,应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钻研和拓宽知识面,不断历练提高自己,通过合适的发展路径最终成为杂家 、编辑学者化或编辑学家。
编辑学界一直在探讨期刊编辑的发展道路,编辑是“杂家”“通才”还是“专家”?是“编辑学者化”还是“学者编辑化”?此类争论发文众多。近年来,有一种认识较为普遍,即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无论商业性杂志还是专业性学术期刊,编辑更应走“专家化”“学者化”道路,有条件的期刊还可以聘请一些学者来做兼职或专职编辑。但是,对于高校学报(特别是综合性高校学报)来说,其学校管理体制、部门要求、学报定位、人员构成和分工等存在特殊性,而且高校学报的存在和发展也不可能只依赖学术质量,还存在大量的“编务”工作和行政事务等。因此,高校学报编辑究竟应该践行哪种发展路径仍有待探讨。
1.高校行政体制会对高校学报的管理和发展产生影响
高校学报编辑部一般隶属于高校,有的编辑部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人员经费、设备场所等样样俱全,编辑能够在较好的环境下探讨学术问题和编校规范等,通过兼职教师或考研深造等谋求自身和高校学报的共同发展。而不少高校学报则不受学校重视,人财物处处受限,发展起来举步维艰,学术氛围淡薄,行政化较为严重,各种行政事项十分繁杂,这无形中牵扯了编辑大量的精力。
2.高校学报具有不同的定位和工作模式
地方高校或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报,一般要充分考虑校内作者,为其提供发表论文的平台,可能按照校内校外稿件对编辑进行分工,稿件审理的工作更多依赖于审稿专家。而高层次或专业类高校学报主要根据内容质量选取稿件,一般根据栏目对编辑进行分工,对于编辑的要求较高,希望编辑具有更为专业的知识,更高的稿件审理能力。
3.高校学报编辑的人员构成多样化
有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老编辑,他们具有多种学科的深厚理论功底,编辑经验丰富;有相关专业学科的研究生或专(兼)职编辑,他们的现代理论知识丰富,相关专业知识扎实,容易了解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有编辑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编辑学理论,结合编辑实践工作,更加容易地探寻编辑活动规律;有其他专业的员工,在高校学报工作中不断积累编辑经验,边锻炼边成长。
4.高校学报编辑具有较为充裕的学习时间和较多的交流机会
相对企业办刊来说,高校学报编辑压力较小,时间充裕,每年有若干次调研、参加会议或考察等学术交流机会,能够获得更宽泛和宽松的环境。编辑通过自身努力,甚至可以超越“专业”“学历”和“资历”等的限制,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高校学报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不同的高校学报、部门及个人之间也会存在差异,从而影响编辑的发展及路径选择。作为一名学报编辑,应充分考虑其中的实际情况及相互关系,不能脱离整体而考虑个人的类型及发展路径。下文以高校学报的整体情况为基础,探讨编辑的不同发展路径。
1.杂家
杂家,可用以指代杂文的作家、多产作家和知识广博者等。不少老一代编辑,如叶圣陶、吕叔湘等,均有编辑做杂家的论述。20世纪80年代,“杂家”几乎成为编辑的一种别称,流传数十年仍被不少编辑口口相传。但是,近年来,由于学科和栏目不断被细分、深化,以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榜”甚至期刊改制等压力,高校学报编辑成为杂家的提法似乎并不多见,甚至不少学者纷纷发文呼吁“编辑学者化”。据此,笔者浅谈几点关于编辑成为“杂家”的思考。
第一,编辑离不开“杂”。一方面,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杂。一本高校学报的出版发行,各种事情纷繁复杂,如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稿件登记、交流沟通、财务等,编辑都要涉及。为了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有时还需要写新闻稿、做网站、举办讲座和会议等。在电子化网络化没有普及的年代,高校学报有专人去做这些事情,我们称之为编务。近年来,由于个人意愿或部门人员名额等的限制,编务几乎很少看到,这就要求编辑去做这些“杂”的工作,否则高校学报就无法出刊。所以,无论我们试图讨论哪种编辑发展道路,都离不开这种“杂”的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学报编辑的知识杂。很多高校学报设立近十个栏目(虽然某些栏目不是每期都有),编辑需要一人负责多个栏目(有的高校学报不按照栏目分工,编辑所涉栏目更广)。正如我国编辑家滕明道先生在《编辑生活絮笔》中说:“杂——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文史哲,天地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高校学报编辑对于所负责的栏目虽不求门门都精,但求面面俱到。短期内,高校学报无法实现每名编辑只负责一个栏目,因此高校学报编辑需要有“杂”的知识。
第二,在不断地积累中成为杂家。高校学报编辑怎样才能成为“杂家”呢?某些编辑涉于浅近,事事略知一二,以至荒废专业,成为什么都懂而其实什么都不懂的“半瓶子醋”。就此,胡双宝先生认为,当编辑要不耻于当杂家,力求拓宽知识面,随时随地注意积累吸取知识。同时,高校学报编辑要成为真正的杂家,要对编辑行业及所涉文章感兴趣、负责任,在处理每篇文章时要与作者和审稿专家充分地沟通,多向专家前辈请教,平时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积累相关知识。以笔者所在的高校学报而言,编辑们除了平日自学,还会经常参加集体“充电”活动,如参观书展画展、参加读书会、观看纪录片、举办作者专家交流会等,在活动中静下心来学习、体会,认真领悟各行各业的知识。
第三,杂家要且杂且专。杂和专,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很多时候,知识杂就意味着知之不深,如此一来,模糊了编辑(特别是青年编辑)的成长方向。就此,邹韬奋先生可谓楷模。邹先生当年经历丰富、知识广博,同时在此基础上坚持自己最擅长的政论,从而成为编辑界的一代大家。事实上,编辑知识结构的建立,都要由杂到专、由博返约,否则对任何事物特别是学术问题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无法上升到理性认识。作为高校学报编辑,有的由编务干起,有的所学专业和负责栏目专业不对口,有的一人负责多个栏目,想走“编辑学者化”的道路,似乎不大现实。但编辑仍可以通过每一篇文章的积累,通过具体栏目甚至是打造特色栏目,或是根据自身兴趣,一步步由杂变专,在杂的基础上做专做精。
2.编辑学者化
于友先先生曾说过:“学报是学术理论刊物,学报编辑是学术编辑。他们一边从事编辑工作,一边还要从事学术研究,既是编辑又是学者。”如今,期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原本的“杂家”型编辑似乎已经满足不了期刊发展的要求。从1984年开始,出现了“编辑学者化”的表述,至今论述颇多,有人支持,有人质疑,讨论热烈。“编辑学者化”主要是指编辑结合自身负责的文章或栏目,根据自己的专业等,成为该领域的学者。这种情况,在专业期刊和高层次的高校学报比较普遍,部分普通高校的学报也有存在。笔者认为,编辑更好地“学者化”,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学者化”应更好地服务于编辑工作。“编辑学者化”提出的初衷是希望编辑要以学者的思维和水平来从事编辑工作。但有的编辑出于自身兴趣,或因为考博、职称等因素,将学习专业知识作为日常工作的最重要部分,忽略了编辑的行为规范和工作职责。笔者认为,高校学报编辑无论如何“学者化”,都应当以期刊编辑工作为主体,熟悉期刊的编排规范、办刊理念等,不能主次颠倒,不能使刊物发表的文章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或是和自己专业对口的文章,更不能使期刊变得只重内容而不重规范。
其次,编辑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瞬息万变,更替时间大为缩短,科技知识不到3年即增加1倍。年轻编辑大多是硕士、博士,起点相对较高,再加上平时工作和学习的积累和老编辑的指导,很容易“学者化”。然而,“学者化”并不只是一时的美称,它是对编辑一种严格的要求,一种不断的鞭策和更高的期盼。这要求编辑始终保持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始终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能不断学习和强化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并能够充分运用到平时的工作中。
最后,编辑学者化离不开广闻博览。一方面,编辑需要广泛涉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学科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细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各学科相互渗透,不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随之出现了大量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这对编辑工作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编辑工作必须打破知识领域的封锁,在横向上打开自己,广泛涉猎相关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形成相对广博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高校学报的环境也需要编辑一专多能。现今一本高校学报近十个栏目,很难找到这么多编辑来一一对应,即使有的高校学报编辑一人只负责一个大栏目,面对如今的学科细分,也无法做到只专不杂。如负责文学类栏目的高校学报编辑,要涉及中国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等,恐怕编辑也无法仅凭对某一学科的精通,就带上“学者”的头衔。
3.编辑学家
编辑学家指的是专门研究编辑学,在编辑工作中努力探寻编辑活动规律的学者或专家,一般担任学报的专职副主编,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或是整个高校学报编辑部或某一本高校学报的管理者,对部门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决策权。无论如何,他们都会对高校学报和编辑的发展起到关键性影响,当然也肩负着推动高校学报发展的重任。
第一,需要了解和改善高校学报的发展环境。一般来说,高校学报隶属于高校,其发展环境与所在高校的环境密切相关,但同时也会受到编辑界甚至出版界的影响。作为对高校学报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编辑学家,应当密切关注高校学报所处的环境,消除其中负面影响,积极争取对高校学报有利的发展条件。例如,主编在高校学报面临改制等问题时,能够及时地向上级要政策,稳定人心,保证高校学报平稳发展;在高校学报得到发展之时,主编能及时地向校领导争取更多的资金、人才甚至设备,充分保障高校学报的优势发展。再如,2012年7月底原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不少编辑界的知名学者专家,纷纷发文从多个角度论述高校学报存在的必要性或改制的欠妥性等,如朱剑、叶娟丽等,试想若没有这些学者的呐喊,今天高校学报又将面临怎样的境地。
第二,为高校学报的发展明确方向。高校学报的定位、发展方向等,在其创刊之初,可能就由学校领导和高校学报领导决定了。但是,面对日益多变的高校学报发展环境,一个编辑学家需要思考很多问题。如如何理解编委会的职责以及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好组稿约稿工作,如何在奖项繁多和评价标准多元化的今天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高校学报是以特色为主还是办成综合性期刊,地方普通高校高校学报如何在原有的期刊评价体系下寻求自身的评价标准,如何面对开放存取、优先出版、网刊以及音像等电子期刊……凡此种种,都需要编辑学家进行长远而持久的思考和决定。
第三,推进期刊的规范化标准化。著名编辑出版前辈刘杲关于规范化标准化发表过如下精辟论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是出版物合格的要求,也是起码的要求……坚决执行国家标准,不仅对科技书刊十分必要,对其他出版物也十分必要。这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规范,也是保证科学文化得以广泛交流的重要规范。”作为编辑学家,无论高校学报的影响力有多小,或是有多“牛”,都不应该对期刊的规范化标准化置之不理。相反,编辑学家应当利用自身和高校学报的影响力,积极推进期刊的规范化标准化,为编辑界出版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高校学报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其编辑根据这些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我们不应去明确地界定某个编辑终究属于哪种类型,也不能为了讨论编辑的发展而去刻意制订几种路径作为依据,而应运用辨证的眼光,将编辑自身的特点与高校学报的体制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最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我们必须明白,无论哪种发展路径,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它们都有共同的方面需要注意,如思想素质、敬业精神、沟通能力等。作为一名编辑,应当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钻研和拓宽知识面,不断历练提高自己,通过合适的发展路径最终成为杂家、编辑学者化或编辑学家。
[1]胡光清. 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J].编辑之友,1984(2):76-82.
[2]朱宝林,马金玉.新建本科院校科技期刊稿源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7-80.
[3]刘杲.刘杲顾问谈出版物标准化[J].编辑学报,2001(1):12.
(作者单位系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本文摘自《出版广角》2014年3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