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红,高 琛,李 娜
浦家祚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经验
李春红,高 琛,李 娜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名老中医浦家祚教授善用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本文试从气机升降运动的意义、气机升降的枢纽、升降失调致眩晕的病机和浦家祚老师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经验等方面加以阐述。
眩晕;浦家祚;升清降浊法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患者常表现为头昏眼花、视物发黑甚则有外物及自身旋转感,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中老年眩晕患者常为中风的先兆症状,若不及时纠正常会引发中风病等严重疾病,危害人类健康。浦家祚教授从医近五十年,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其临床经验丰富,善用升清降浊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浦家祚教授十分重视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气机升降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内经》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中医学把脏腑的功能称之为脏腑之气,其运动形式概括为升降出入。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有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本作用。脏腑通过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表达着各自的功能,通过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过程,完成精、血、气、津液等的化生和输布,同时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还体现在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密切配合方面,是维持人体各脏腑之间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其相生相克的关系无不体现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因此,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生命活动的根本,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无不赖其联系。正如《读医随笔》所云:“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病理上,脏腑气机的紊乱是脏腑功能失调,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输布障碍及病理产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故浦家祚教授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产物的生成皆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调的反映。
浦家祚教授认为人体为一个小宇宙,五脏皆以各自不同的运动形式参与人体气机运动,各脏器互相依赖、互相制约。肝木自左升发,肺金从右肃降,心火下潜以温肾水,肾水上滋以济心火,而脾胃位居中州,脾升清、胃降浊对各脏之间气机的运转和协调,起着重要的中轴转枢作用,正如吴达《医学求是·血证求源论》所云:“土位于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中气在脾之上、胃之下,左木、右金之际。水火之上下交济者,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旋”。
脾为脏,属阴,喜燥恶湿,得阳始运;胃为腑,属阳,喜润恶燥,得阴始安。脾与胃,一脏一腑,一运一纳,一润一燥,一升一降,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脾升清,胃降浊,对气机升降起重要作用。脾胃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可以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各种正常生理功能,维持气血津液正常的化生和输布,保持人体动态平衡,故曰:“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
浦家祚教授认为气机升降失常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升降不及、升降太过与升降反作,而其所致眩晕病机主要是气机升降不及,即《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说“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义也。升降不及主要表现为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脑居上,位巅顶,手足阳经及督脉均上会于头,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升注于脑。若脾胃健运,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清阳之气得以上升,浊阴之气得以下降,从而使脑聪目明,筋骨坚强;若脾胃损伤,则升降失常,清阳不升,精微物质不能上充于脑,浊阴不降,浊气上蒙清窍,元神之府失养,出现头晕头昏、恶心、耳鸣等症。
浦家祚教授认为眩晕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以虚证居多。《灵枢·口问》篇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眩晕常因脾胃之气损伤,中气不足,清阳升发之气渐少,气血不能上养头目,加之脾运失司,痰湿内生,浊阴不降,浊气上蒙清空所致。故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之说。在治疗上应注重调节气机升降,而气机升降的协调不仅在于升降有序,“升已而降,降已而升”,而且应升降有度,使气机在动态之中保持者平衡协调关系。李杲云:“若不达升降沉浮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故曰“升降乃治法之大机”。而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眩晕病的基本病机为气机升降不及,故浦家祚教授认为升清降浊、恢复气机升降及脾胃正常生理功能是眩晕的基本治法。
浦家祚教授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常用药物有:生黄芪、柴胡、升麻、荷叶、陈皮、半夏、白术、茯苓、炒枳实、代赭石等。生黄芪、柴胡、升麻、荷叶益气升阳,炒枳实、代赭石助胃降逆,陈皮、半夏、白术、茯苓健脾化痰除湿。诸药相配,升降并举,升中有降,升而不过,降中有升,降而不陷,如此使气机升降出入复归有序,脾胃功能渐趋正常,疾病渐愈。
患者,女,76岁,因“头晕1个月”于2013年1月14日就诊。患者近1个月来无明显原因常感头晕、头昏沉,不伴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感全身乏力,易疲劳,胃脘部胀满感,饭后明显,纳差,不思饮食,大便略干,小便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浦家祚教授认为患者眩晕为脾胃功能失调致气机升降不利所致,予升清降浊法治之。方药:生黄芪30 g,党参20 g,苏子、苏梗各10 g,柴胡10 g,荷叶10 g,陈皮10 g,半夏10 g,白术15 g,茯苓20 g,代赭石30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3年1月18日二诊:患者头晕、头昏症状较前明显减轻,胃部胀满好转,纳食仍少,大便干,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浦家祚教授按上方去代赭石,加炒枳实10 g、砂仁6 g以行气醒脾,继服6付,水煎服。30 d后随访患者眩晕症状消失,饮食、二便正常。
(本文编辑 郭怀印)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济南 250012),E-mail:lch661226@163.com
R255.3
C
10.3969/j.issn.1672-1349.2015.16.037
1672-1349(2015)16-1913-02
201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