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郎景和
卷首语
医 道
文/郎景和
那时候,学习“老三篇”中的《纪念白求恩》,领袖说: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这两个“极端”境界是很高的,似乎可望而不可及,成为了我们做医生的目标和追求。
后来不背了,也不说了,仔细品评几十年的从医生涯,又似乎觉得做到对病人极端负责,并不高攀,甚至可以说,一个合格、成熟的医生就应该是这样的。
医生的负责精神是必然的、普遍的,是职业精神、是职业习惯。今天你做了一台大手术,下班以前一定要去看看——生命体征、病人诉说、尿量、引流……一切正常,方可放心回家。晚八九点钟一定会电询情况,做出叮嘱。如若有问题,会随时转返医院。翌日,无论周末假日,一定会去病房检视病人……即使不是什么特殊关照的病人,也根本没有“加班费”。因为,他是你的病人,你是他手术的大夫。
出去会诊、手术也一样,无论到得有多晚,或者有领导接见,或者招待饭已备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去看病人、检查病人,准备是否完备、周全,甚至每一个器械是否合适……想起白求恩大夫到了战地医院,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去看伤员,个人休息等均抛在脑后。
极端热忱源于对病人的关爱,源于对生命的尊崇。热忱当然是医生职业的仁爱、善良和怜悯。因此,这种热忱是一视同仁的、是普世的,也是自然的。有时,年轻医生会关照老医生,想尽量减轻他们的操劳,但在“病人第一”面前,却会遭到老师的批评,甚至是严厉的教训。请看下面两组对话:
其一
老师:这个手术,为什么没叫我?
学生:我想手术不太复杂,可以自己完成。所以……
老师:要知道,这是他第三次开刀了,不能再失败了。手术虽小,关系甚大!
学生:是的,知道了。
其二
老师:夜里引流管脱落,为什么不及时插上?
学生:病人不愿意,又觉得太晚了,没敢打扰请示您。
老师:不可以。你是主管医生,病人是可以解释说服的呀。什么时候都可以问我。几个小时没引流,我们的修补手术可能前功尽弃!
学生:……
这似乎是生活中的枝末细节,工作中的司空见惯,但一个医生的关爱之心都是在这细微中体现的。没有什么比病人、病情更紧急、更重要,一切考虑,都应以此为基准。
我们还可以说,绝大多数医生都可以,也都应该做得到,或者已经做到了。
医生很辛苦,学习白求恩大夫更辛苦。我的一双儿女都不学医,他们的口头禅是“从小到大,看你们两位医生,就已经很累了……”也许他们并非完全害怕辛苦,而是我们引教得不够。不过,我们还是认为学医最好,当一个白求恩式的医生最好。
(本文摘自《一个医生的故事》,郎景和著,原标题《做个白求恩式的大夫并不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