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5-01-22 02:49刘建刚张丽娟
关键词:美术馆译者教师

刘建刚, 张丽娟

(浙江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刘建刚, 张丽娟

(浙江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本文以浙江省美术馆网站英语翻译项目和基于翻译实践的任务驱动型汉译英教学改革项目为背景,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视角探索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一体化的翻译教学模式。文章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纳入社会服务的内容和第三方评价的综合激励体系,通过教学案例分析,从语言基本功、择词达意、句式转化、文化差异处理技巧等方面论述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课堂教学;社会服务;一体化人才培养

2013年6月,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同浙江省美术馆签署了为期五年的合作协议,在浙江省美术馆建成学生实践基地,由浙江工业大学英语系和翻译系为浙江省美术馆提供网站资料英译。截至目前,累计130多人次的教师和经过严格遴选的高年级学生完成了2012年至今所发布的大约70万字稿件的翻译,在浙江省美术馆官方网站发布。2014年初,课题组启动了基于翻译实践的任务驱动型汉译英教学改革项目,同步探索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一体化教学模式。本文拟对基于翻译项目的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一些梳理和思考,以求方家指点。

一、传统翻译教学和一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及内容

教学模式和内容体现一门课程的内涵和特点。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教学模式涉及教学的过程、环节、教与学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教学内容关涉到教学的主题、对象、教材等。为了便于讨论,我们简要说明传统翻译教学和一体化翻译教学的模式及内容。

(一)传统翻译教学的模式及内容

传统翻译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教师讲课,学生完成作业(有时互评互改),教师批改、点评作业,学生交流分享翻译方法、提升能力等。这种教学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功不可没。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其局限性也日渐凸显:一是教学内容问题——“翻译教学的范围局限于教材,学生没有接触实际翻译工作内容的机会,不能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1];二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问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翻译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效果不佳;三是教师的指导方法问题——在修改和讲评学生作业时,“教师总是注重批改学生的错误,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丧失学习翻译的热情,在心理上产生对翻译课程的恐惧和厌恶”[2];四是练习材料问题——教师布置给学生的练习材料往往是过时的而非即时的由客户委托翻译的材料,学生仅仅把它当成一种翻译练笔而非翻译应用, 很少用真正服务客户的意识和态度去对待翻译的过程和结果;五是实践机会问题——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翻译实践,无从获得翻译实践经验,翻译的问题意识也比较薄弱。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将改错作为教学手段,以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不符合真实情况下翻译的本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3]。因此,“受传统模式熏陶的学生往往把翻译看成是一件高不可攀的工作,等修完课程后,学习也就终结了”[4]。

(二)一体化翻译教学的模式及内容

在依托于浙江省美术馆翻译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有较大的改变,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际,教学环节更为多元,学生的角色更为主动。“除了要完成传统的课堂教学任务外,还有客户委托,学生翻译客户委托的稿件,两人小组交换修改稿件,统稿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再度修改,客户发布,教师点评,学生交流翻译心得等环节,而且还增加了第三方(客户及网络读者等)评价环节,如客户审核、受众评价、综合激励等”。增加这些内容和环节之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兼顾指向社会服务的翻译实践活动,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单一评价模式随即转变为教师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学生得以将课堂所学的翻译知识和技能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通过真正的翻译实践来提高翻译能力。

基于翻译实践的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并不是对于传统翻译教学的背离或否定,而是对它的补充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同目前西方翻译学界盛行的翻译教学方法不谋而合。西方很重视翻译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角色,他们“将社会需求、翻译规范、学生中心……等诸多理念融入翻译教学研究”,重视采用“模仿真实情境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这一趋势呈现出勃勃生机[5]。

二、基于翻译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实践

一体化教学安排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第二个学期,我们在授课计划的制订、教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练习的布置和指导等方面增加美术馆翻译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在组织经过笔试遴选的高年级学生翻译美术馆稿件的同时,教师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生介绍美术馆翻译的操作流程、翻译标准、规范及注意事项等,指导学生翻译“公告信息”、“馆内新闻”、“视频”、“收藏经典”、“展览作品”等类别的部分文稿。学生完成作业后,两人一组进行互评互改,然后提交给教师。教师从中挑选出好的译稿,指导学生反复修改直至达到美术馆的要求,推荐发布,其余学生的作品则作为课外练习,由教师总结讲评作业中的优劣得失,指导学生讨论、总结和分享。这样就把现实材料用于翻译教学中,提高学生翻译实践情境的真实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翻译能力。从学生的作业情况看,除了极少数学生翻译得比较理想,大多数学生的译文有不少问题。教师把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问题加以归类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从基本功、用词、句法、文化差异处理技巧等方面提高翻译能力。下文分类讨论教师的指导理念和教学案例。

(一)正视错误,夯实基础

翻译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因为细节影响全局。然而,毫无翻译经验的学生往往会在细节上犯一些低级错误。这些低级错误看似“无伤大雅”,其实是硬伤,影响译文的质量。学生作业中最常见的低级错误主要有单词拼写错误、大小写错误、标点符号错误、名词单复数错误、动词时态使用不当、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代词和名词在数格等方面不匹配、冠词使用不当等。例如,把sculptor拼写成sculpturer;在such activity等词组里不知道使用不定冠词或者名词的复数形式;在It is a honour for me to give a lecture at the ZJAM这样的句子里用错冠词;在poem responsory for 17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day of WU Changshuo这样的短语里忘记使用定冠词;在After the lecture, the audience discussed about their experience in helping their children learn to do water colours中及物动词discuss后面用多余的介词about;在Birds, whose evolution has stridden various geological ages and adapted to ever-changing geography and climate, is far more profound than human beings里面错用is;把on display写成at display等等,不一而足。针对类似“小问题”,教师分门别类地给出修改意见,鼓励学生“退而结网”,让他们明白只有夯实英语基本功,才能提升翻译能力。

(二)吃透原文,准确立词

译者能否吃透原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措词的准确性,进而影响译文的质量。事实上,“成功的翻译很可能更取决于译者对于原作者思想的共鸣而不仅仅是对于语言或文化的融会贯通”[6]。学生往往因为没有吃透原文的意思,没有领会原文的要旨而译错。例如,有学生把“彩色乡村艺术改造方案”翻译成artistic retrofit scheme for colored village.这个错误显然是由于误判定语“彩色”所修饰的中心词所致。实际上,“彩色”修饰的是“改造方案”而不是“乡村”。教师指导学生改为colour paintings of rural art retrofit designs后,意思就比较准确。再比如,有学生把“为进一步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两美’浙江的战略决策部署”翻译成In order to further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beauty”,a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译者只翻译了它的字面意义,没有把“两美”的内涵翻译出来。类似这样的“数字化”表达方式在汉语政治话语中比比皆是,译者需要做相关研究,弄清楚浓缩的数字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才有可能用恰当的方式翻译出来——尽管要做到这一点已非易事。这里所谓“两美”是“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缩略说法。据此,教师指导学生将其改为In order to fulfil the task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Zhejiang and making a beautiful life for the people, the so-called “two-beautiful” effort, which is a strategic initiative launched by the CPC Committee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the Zhejiang Provincial Government…这样就传达得更加准确些。

根据忠实原则,译者不应该随意增减原文的内容,然而在实际翻译时很难做到字词的完全对应。因此译者往往需要对原文作一些增减。汉译英时有很多省略的情况,其中一种情况就是省略空洞的范畴类词语。同样,有时候也需要根据上下文增添一些词语,以明示原文中所指的抽象概念。如果不掌握好这些策略,就很难翻译好,有时候甚至译错。例如,有学生把“作品的材料均来自乡村建设过程中发现的残存实物”翻译成Materials of these works are all the remains from the country construction.其实这里的“过程”是个空洞的范畴词,可以不翻译,不过需要换成其他比较具体的词语,如“项目”或“工程”,以明示句子的意思。在教师给予指导之后,学生将这句话改为Materials for these works are all relics uncovered from rural home construction projects.经过这样省略、添加之后,原文的意思就表达得比较完整,译文也比较通顺。

(三)锤炼句式,传神达意

汉英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颇多,让学生熟悉这些差异,学会运用恰当的目的语句式传达原文的意思,是翻译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就句子结构的特点而言,汉语句子多为前开放式,句子往往是前重后轻,句子末尾难以添加太多的信息,除非另起一句;英语句子则多为后开放式,句子往往是前轻后重,从理论上讲,句子末尾可以添加大量的信息。如果比较这个英语原句和汉语译文,我们就不难看出这一差异:He killed the dog that ate the cat that ate the mouse that ate the milk that was in the plate that was on the table that was in the house that was built last year.译文(1):“他打死了那只狗,狗吃了那只猫,猫吃了那只老鼠,老鼠吃了牛奶,牛奶在碟子里,碟子在桌子上,桌子在房子里,房子是去年修的。”译文(2):“去年修了个房子,房里有张桌子,桌上有个碟子,碟里有牛奶,老鼠吃了牛奶,猫吃了那只老鼠,狗吃了那只猫,他打死了那只狗”[7]。不熟悉汉语和英语句子结构的这些特点及差异,机械地套用汉语句式,往往会翻译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例如,有学生把“……领导、嘉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雕刻艺术家和理论家,包括……出席了开幕式”直译成Leaderships, guests, engraving artists and theorist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including…我们在修改建议中向学生指出,上例这类句子最好用英语的后开放倒装句式来翻译,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句尾添加更多信息,口译时尤其如此。据此,学生将其修改为Attending the opening ceremony were leaders, guests, sculptors and theorist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including…

有学生把“1955年3月在杭州逝世后,其家属将黄宾虹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翻译成After his death on March, 1955, in Hangzhou, his family members donated his private collec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ultural relics around two thousand pieces and all his works created when he was alive around five thousand pieces to the country.译者几乎完全照搬汉语的句子结构,不仅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数词定语的位置摆错了,而且句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其实,汉语数词定语的位置比较灵活,既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取决于行文的需要。譬如,我们既可以说“召开10次会议”,也可以说“召开会议10次”(后者在完成时和过去时句子里似乎更为常见些)。但是翻译成英语后一般是数词定语前置,如果后置则需要使用介词短语。据此,教师指导学生将其修改为After his death in Hangzhou in March, 1955, his family donated to the country around two thousand pieces of his private collections of epigraphy, paintings, calligraphy and cultural relics, and about five thousand pieces of all his works created in his lifetime.

(四)增删得当,关照文化差异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语义、句法、文本、文体、文化等层面上的差异,译者往往很难准确对等地传达原文的意思,有时候不得不采用解释性翻译。按照纽马克的观点,“解释(interpretation)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为重要”[6]。赫维和黑金斯也提出过解释性翻译(exegetic translation),即“在目的语文本里添加或解释源语文本中没有的、额外的细节”[8]。从实质上讲,解释性翻译的主要手段是信息添加(addition),它是语篇补偿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克服语篇的文化差异,帮助产生译文读者容易接受的译文语篇”[9]。例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翻译成Three cobblers may outwit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其中the mastermind就是增加的内容,用来解释人名ZHUGE Liang,否则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很难明白ZHUGE Liang代表什么。实际上,译者的“常规动作”之一就是“添加一些信息,帮助目的语读者以较小的阅读努力获取尽可能大的语境效果,即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10]。

美术馆发布的不少文稿是关于艺术史或艺术演变过程的论文,其中含有中国朝代的信息。学生起初仅仅用拼音来表示这些朝代,很少增加文本外信息。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读者而言,这样的翻译仅仅是一些字符而已,即使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也未必能从中获取他们所要了解的信息。基于此,我们要求学生在翻译中国朝代名称时在其后面用括号提供年代信息,方便外国读者了解某个朝代是什么年代。经过训练,学生在翻译类似句子时就有一种文化自觉。例如,有学生把“自元明以降,书画艺术领域内力图总结前代经验、阐述时代新意的技法理论所占据的份额在不断上升”翻译成Since the Yuan Dynasty (1206-1368) and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theories about skills in the field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which try to summarize early experiences and expound novel idea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译文中增加的语篇外信息“1206-1368”和“1368-1644”就如两个时间坐标,让不熟悉中国历史的英语读者明白句中所说的理论、经验、技法大约是在什么年代,轻松获得语境效果,从而对文中所说的中国书画艺术的大致脉络有所了解。

反过来说,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则可以采取删节翻译。用赫维和黑金斯的话来说,删节翻译(gist translation)就是“经过浓缩的源语文本”,亦即传达源语文本的“要义”[8]。有不少文稿其实可以用删节或改写的办法来翻译,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他们的专业知识并不十分依赖于原作,那么经过改写翻译的作品,其作用跟原作的没有什么两样”[11]。例如,有学生将“为了迎接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确保美术馆各项消防工作安全,2012年11月12日,美术馆全体员工及物业安保人员共计70余人参加了消防演习。”翻译为More than 70 staffs in ZAM including property and security personnel participated in the fire drill on November 12 to meet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an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museum.这句翻译中除了有一些语言问题以外,学生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也值得分析。这样翻译看似忠实,但未必可取,因为它给外国读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举行这次消防演习仅仅是为了迎接党的十八大。那么不迎接十八大召开就不举行消防演习?在西方人看来,完善消防措施或举行消防演习是图书馆这类机构必须做的事情,属于“常规动作”。再者,声明演习是“为了确保美术馆各项消防工作安全”,这是再也明白不过的道理,不必明言。正如国内很多宾馆房间里的提示牌Please don’t smoke in bed或者No smoking in bed一样,在国内可能需要提醒客人“床上请勿吸烟”,但是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这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用不着直白相告。因此,经统稿教师建议,学生和指导教师将其删译为On November 12, 2012, the ZJAM conducted a fire drill, in which more than 70 staffs, including property and security personnel, participated.

三、结论与展望

在翻译项目和教改项目中,学生不再被定义为传统翻译教学中的作业完成者或翻译练笔者,而是真正的作品生产者和责任承担者,所以要有较强的文化自觉和文责意识。为了得体地传达文化信息,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学生需要对原稿进行甄别或适当增减,关照文化差异,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教师指导他们必要时做相关研究,以便能够做出最恰当的翻译选择。经过锻炼,学生的文化自觉、文责意识、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有明显的增强。有学生在总结分享时指出,美术馆网站发布的原文中有不少不符合语境和逻辑的套话,有的作者甚至在无意识中透露出一种“城里人”的优越感。他认为像这些不符合语境和逻辑的套话以及隐含着等级差别的“集体无意识”内容就不宜译成英语,以减少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以翻译为主要内容和形式之一的语言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仅2008-2012年的增长率超过15%,我国翻译人才需求与日俱增”①方梦之在2013年浙江省翻译教学研讨会的发言。。在各类翻译人才中,汉译英人才的需求比例最大。因此,培养汉译英人才的任务尤为紧迫。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汉译英的难度无疑更大些,因为朝着非母语的翻译不是翻译界所公认的翻译方向。197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内罗毕宣言》中曾提到,“译者应该尽可能朝着其母语或者掌握得跟母语一样好的语言翻译”[8]。而且“笔译者、口译者、翻译公司、语言学家以及翻译研究者都知道,一个人朝着母语和目的语两个方向的翻译能力很少是对称的,大多数人一提到翻译质量就会想到朝着母语的翻译”[12]。尽管理论上来说是这样,但现实情况是必须有人从事朝着非母语方向的翻译,因为“能否找到合适的译者,即是否能找到现成的译者将文本翻译成自己的第一语言……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对于翻译方向的选择”[8]。培养学生从事汉译英,尽管是朝着译界公认的更加困难的方向前行,其挑战可想而知,但是我们必须迎难而上。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翻译人才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国不可能完全依靠他国译者来完成浩如烟海的对外翻译任务,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汉译外人才,建设自己的对外翻译队伍。基于这样的背景,目前正在实施的翻译项目和教改项目可谓对于社会需求的一种因应,值得探索、尝试和总结。

[1] 李晓静.基于市场需求的翻译教学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10):40-42.

[2] 肖红.“翻译工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139-142.

[3] 林克难.翻译教学在国外[J].中国翻译,2000,(2):56-59.

[4] 王宇.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再思考——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J].外语界,2003,(1):17-25.

[5] 薄振杰,李和庆.关于当前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2011,(5):76-83.

[6] Newmark,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54, 108.

[7] 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176.

[8] Shuttleworth,Mark and Moira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53, 67, 42, 42.

[9] 平洪.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语篇补偿[J].中国翻译,2012,(6):85-89.

[10] 刘建刚,闫建华.论告示的语用等效翻译[J].上海翻译,2005,(4):32-35.

[11] Bassnett, Susan & André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9.

[12] Lonsdale,Allison Beeby.“Directionality”[A].Mona Baker & Gabriela Saldanh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 84.

(责任编辑:徐吉洪)

A Study of the Integrated Translator Training Approach Incorporat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Social Service

LIU Jiangang,ZHANG Lij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With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project of the Zhejiang Art Museum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of practice-based and task-drive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s the backdrop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grated translation teaching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concepts and practices, discussing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service into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third-party appraisal into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student performance. Based on case studies,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how to enhance students’ translation abilities from such aspects as basic language skills, comprehension and diction, syntactic alteration and rendering of ST meaning, and strategies like exegetic translation and gist translation to address cultural differences.

classroom instruction; social service; integrated student training

2015-01-07

浙江省2015年教育规划(高校规划)课题(2015SCG256)

刘建刚(1963-),男,甘肃静宁人,教授,博士,从事文学翻译、翻译学等研究;张丽娟(1976-),女,湖北黄石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H03

A

1006-4303(2015)01-0039-06

猜你喜欢
美术馆译者教师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