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涛 梁森苗
(1.浙江省乐清市农业局特产站32560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乐清市杨梅凋萎病调查及其防控对策
方海涛1梁森苗2
(1.浙江省乐清市农业局特产站32560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杨梅为我国南方特色水果,浙江最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适宜山地栽培,是集食用、观赏、药用于一身的生态经济型树种,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喜爱。但2004年以来,在浙江省瑞安、黄岩、仙居、乐清等杨梅产区首先发现一种突发性枝叶凋萎的新型病害,并有逐年加重之势,发病树体可在 2~ 3年内枯死。2012-2014年组织人员先后对乐清市淡溪、芙蓉岭底、清江、大荆湖雾、雁荡、白石、乐成等镇街道10余个村进行跟踪调查户数30户,株数6785株,其中死或半死的树东魁600株,本地梅177株,荸荠种976株。全市杨梅面积3867 h㎡,发病面积近67 h㎡,占总面积1.72%,该病害对乐清市杨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该病于 9月至翌年 3~ 4月集中暴发,具有广泛性、暴发性与毁灭性。主要在夏末秋初开始出现,首先树冠上部枝梢出现零星叶片急性青枯,之后顶部、外围枝条及内膛枝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始现病症多数在幼嫩枝梢中上部位,症状初现时叶片先正常变小,色泽变黄,有的直接小叶,失绿,接着黄叶—枯叶—落叶。青枯叶片凋而不落,随后渐渐枯死直至 1~ 2个月后落叶。枝条先由小枝枯死—大枝枯死—主干枯死,从而影响杨梅树势,树干以及根的木质部变褐色。翌年春季发病症状有所减轻,甚至可正常抽梢生长与结果,与正常枝梢无异,但到秋季又出现更为严重的发病症状,发病枝梢增加,树势进一步变弱,病情逐年加重,如此反复 2~ 4年后整树枯死。先半树死亡,再全树死亡并伴随枝干韧皮部开裂;先须根再主根死亡,有的先腐烂,再死亡。主要在地下部30cm根系枯死。品种间感病性有明显差异,各地发病品种以东魁居多,其他品种发病较轻。
2.1 病原
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原分离及鉴定,该病系拟盘多毛孢异色拟盘多毛孢和小孢拟盘多毛孢引起的真菌病害。
2.2 异色拟盘多毛孢的分生孢子为异色的,纺锤形或者梭形,直或者略弯曲,有 2~ 4根顶端附属丝和1根尾端附属丝,中间3个细胞为异色,中间的细胞颜色最深为深褐色,两侧的略浅,尾胞无色或者浅色,长21.77~29.1 μ m,宽5.29~ 9.08 μ m。长宽比例3.4~ 3.8。中间3个色胞的长度为14.2~19.34 μ m。顶端附属丝长度为12.9~28.2 μ m,尾胞长度为3.0~7.5 μ m。小孢拟盘多毛孢分生孢子细胞为同色,为纺锤形或者梭形,直或者略弯曲,有 2~ 3根顶端附属丝,多数为1根, 1根尾端附属丝,中间3个细胞几乎为同色,浅褐色,中间的细胞颜色最深,长19.32~29.98 μ m,宽4.93~ 7.35 μ m。长宽比例3.2~ 4.4。中间3个色胞的长度为12.76~18.76 μ m。顶端附属丝长度为9.7~28.6 μ m,尾胞长度为2.8~ 9.0 μ m。ITS和βtubulin聚类分析显示:病菌分别聚合在异色拟盘多毛孢和小孢拟盘多毛孢菌株群内。
3.1 品种
乐清地区东魁杨梅发病较重,荸荠种次之,水梅、刺梅等本地梅植株得病较少或基本不得病。当然一个地方、一户种植品种不同、栽培技术差异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偏差。可能是栽培导致得病还是种性抗病害能力弱,或两者兼而有之。
3.2 树势
树势弱,则易发病。营养生长不良,迟修剪抗冻害能力弱,挂果量过多导致树体衰弱都易引起杨梅凋萎病发生。调查过程中发现,在海拔400 m芙蓉岭底南充村,小树由于氮肥用量多,磷钾肥少,树体营养过剩,生长过旺,造成大面积受冻,从而引起杨梅凋萎病发生。管理措施对杨梅发病有影响,肥料施用过多、修剪严重的树更容易发病。
3.3 海拔
低海拨地区比高海拔地区发病多,海拔在100~200 m的淡溪、清江、雁荡、白石、乐成比海拔在300~400 m的芙蓉岭底、大荆湖雾发病重。地势相对较低,四面环山山脚发病尤为严重。淡溪杨村、黄塘村 2年内6.7 h㎡13年生杨梅树几乎全部发病,且蔓延速度极快。
3.4 多效唑
东魁杨梅过多使用多唑效会使叶片变小、变厚、色泽变浓、反卷,枝脆弱易折断。虽然在近几年内的短期可提高着果率和产量,但此类方法如月积年累,终将导致树体衰弱。在雁荡黄岙村调查发现,使用多唑效次数多的果园,发病较重。
3.5 种植模式
杨梅树之间套种桃、李及与杨梅有相似性同属浆果类易引起杨梅凋萎病发生。据报导,其依据是桃树和李树发病后流胶易产生真菌传播,传播途径有分生孢子和汁液,雨水冲刷等。此结论在芙蓉岭底、雁荡环山海拔400 m杨梅套种油桃果园里得到印证。
4.1 严把杨梅苗木质量关
按照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大的以及能随种子、苗木人为传播等三个确定植物检疫对象必须具备的条件,建议将“杨梅凋萎病”列入检疫对象。严格控制无病区引进种植外来检疫对象的苗木,须持苗木检疫合格证方可准入。
4.2 挖除病死株
对因该病引起,有可能造成枯枝死树严重的植株,要立即挖除,就地烧毁处理,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4.3 平衡配方施肥
杨梅植株感染凋萎病后严重影响总氮、钙在植物体内的分配和土壤吸收总量。因此,要严格控制“等量氮磷钾复合肥”使用,适当进行“氮钾配方”施肥,注重“硼锌钙钼等中微量元素”施肥,培养中庸健壮树势。增施黄腐酸钾型有机肥料或专用缓释肥料,
4.3.1 农家肥。施如草木灰、菜籽饼、猪牛羊栏肥、家禽肥等调整土壤pH值,初果树株施栏肥15~20kg加焦泥灰10kg;结果树株施栏肥30kg,或堆肥45kg,或饼肥 4~ 5kg。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平衡关系。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掺沙改粘,挖沟排水种绿肥。
4.3.2 化肥。用硫酸钾、进口复合肥(即含硫酸钾复合肥)、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尿素、碳铵等作为壮果促梢肥,株产50kg的大树,每株施硫酸钾 1.0kg,尿素 0.3~ 0.5kg或焦泥灰15~20kg。采后肥,每株施尿素 0.5kg,硫酸钾 0.5~ 1.0kg。磷肥,隔 1~ 2年施一次,用量 1~ 1.5kg。注意不能单施用氮肥、磷肥及过量施磷肥.
4.3.3 微量肥。硼砂、硫酸锌、钼酸铵(农用)、KH2PO4等。每年11月份,每株施硼砂50~100 g;叶面喷洒 0.2%硼砂溶液;花芽萌动至开花期,须连续土(喷)施 2~ 3年。其他微肥因缺补缺。
4.4 控制修剪量
由于该病属系统性病害,具有近距离传播特性,植株感病后的病部周围木质部变褐色,病株在任何时候修剪均需专用剪、专用锯,且要及时涂抹伤口保护膜,及时清理(烧毁)剪除或锯去的枝叶与落叶。对轻度或中度感病后的枝叶,建议暂时不要剪除或锯去,待该病治疗康复后方可。对健壮成年树,如需大枝修剪时其量不宜过大。剪口平整、内倾,伤口、工具要消毒杀菌。
4.5 以果压梢
东魁杨梅因生长过于旺盛而不易结果,特别是秋梢过多、长势过旺的树,翌年即使秋梢开花也难以产出优质果实,而且导致去年春梢、夏梢上的不结果现象。因此,生产者常采用15%的多效唑喷施,或采用多次人为剪除、摘除方法对秋梢专门进行压梢、控梢等措施促使杨梅结果,但这些方法会使树势衰弱,不宜使用。建议采用拉枝、撑枝、弯曲等方法,让树冠通风透光,让易着果的内膛枝、下垂枝、平生枝先结果,以“果”压“梢”,保持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平衡关系。
4.6 冬季及时清园
从果园洁化、无害化着手,培育生态果园,采用果园生草保根系。果园杂草过多而茂盛,及整枝太轻,枝条过多通风透光差的发病重。雨水多,光照少,高温高湿时发病重。每年11月至翌年 2月,先用专用剪刀或锯子将病枝、枯枝等采用疏删方法进行冬季修剪,再清理(深埋或烧毁)地上落叶、落枝,最后进行全树冠、全树盘喷洒石硫合剂。根据为害程度每年喷1~ 3次,每次间隔一个月。
4.7 病害防治措施
对中度以上已感病的杨梅植株,可采用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方法,包括全树喷雾、树干注药、吊瓶注射、主干涂药、树盘浇药等方法,但在治疗或康复期间不能让其结果。
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试验,25%咪鲜胺乳油、25%丙环唑乳油、50%凯润(吡唑嘧菌酯)水分散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悬浮剂 5种农药对该病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选择树体开始萌动前期喷药 1~ 2次,春梢生长期喷药 2次,夏梢、秋梢生长期喷药 3次,间隔期15 d或将异菌脲、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原药,分别配制成 5%异菌脲、 2%丙环唑、 5%苯醚甲环唑和 5%咪鲜胺,再用50ml自流式注药器包装备用。用直径 5mm电钻在主干离地 5~10cm处钻一小孔,用刀片将注药管削出一斜面,插入所钻出的小孔,注药过程避免药液外渗。注干施药处理在每年 2~ 3月进行,每树注药剂量为200ml。此外, 5月初、 8月初分别用0.1%~ 0.4%硫酸亚铁溶液于树冠喷雾1~ 2次,效果较好。
乐清市杨梅凋萎病发生面广,病害轻重不一。对于始发病或发病较轻树体防治效果较好,而对于发病较重树体防治效果较差或很难有效果。从调查情况来看,杨梅凋萎病为系统性发生病害,应采取系统性防治措施,其有效防治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摸索。
10.13906/j.cnki.zjjgjj.1009-0584.2015.03.195
2015-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