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娱
广播记者如何破解采访困境
◎陈 娱
地市级广播电台处于弱势地位,直接影响到记者外出采访的境遇。诸如,采访时,若人多位少,往往是提出广播记者退出,采用其它媒体稿件;联系采访事宜时,当对方得知是广播媒体记者,时常以各种理由婉拒。采访权受阻,后期报道可想而知,长此下去,广播新闻节目收听率必然受损。那么,如何突破采访障碍,化被动为主动?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话术不是冷冰冰的短兵相接,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广播记者在采访时,要学会有效沟通,引入变数,降低被拒绝采访的概率。
比如与采访者约定时间,宜采用封闭式提问“您看是今天下午方便呢,还是明天上午呢?”,一般情况下,对方会二选一,或者给出明确的其它时间。反之,选用开放式提问“请问您什么时候有空?”,对方若兴趣不浓,回复一句 “我最近很忙,有空再联系”。这样,记者会因话术不当而失去最佳采访时机。
采访中,要注意提问的技巧。让采访对象只能回答有或没有,是或不是,不仅会让采访者感到自己是被操控,也不利于记者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宜选择层次式的提问,由浅入深,让回答者在更宽泛的范围中选择信息,答案中引入变数,就不会造成僵局。此外,在聆听他人说话时,不但要听其表达的内容,还要注意他的语调与音量,了解其语言背后的内在情绪,明白他内心所想,以便迅速制定出应对方案,确保采访过程不中断。
真诚是我们都具备的一种品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如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真诚,就具备了非常强大的感染力,达到一语胜千言的效果。
以笔者2007年采写的人物通讯《善良警嫂书写无边大爱》为例,讲述的是一名普通民警成为“植物人”后,妻子五年如一日守护,用柔韧与坚定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这本是一个好的新闻题材,采访过程却颇费周折。原因在于,了解事件来龙去脉时,不可避免地触及对方心底的伤痛,引发强烈情绪波动,因此,警嫂起初婉拒采访。
怎样打破僵局,当初一句简短而温馨的话语“我们这次采访的目的,除了弘扬您的大爱精神外,还可能筹集善款,帮您度过难关”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对她而言,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孩子正上学,年迈的父母要与她轮流照顾植物人丈夫,仅靠她打零工的微薄收入,难以为继。而借助媒体的宣传报道,募集爱心款,可以暂时缓解困难,有利无害。于是她转变了态度,接下来的采访顺利完成。
一个受人尊敬的媒体,需要有一批受人尊敬的从业者,而记者代表着一家媒体的形象,在因公交往中,更要注重礼仪,不忘细节。笔者从事广播记者多年,起初也因媒体自身地位遭到采访者的冷淡、抵触,但接触了解后,许多人放下了偏见,与记者成为了朋友。究其原因,采访中做到有礼有节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具体而言,记者须牢记“时间也是一种成本”,控制话题、不随意发问,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时间的尊重。邀请别人采访前,学会说一句“五分钟,可以吗?”
而一旦抛出话题,最好让双方能享受其乐融融的交谈氛围。在随后的语言碰撞中,我们不能保证总是与他人心平气和地说话,纵然我们能够保证自己,也保证不了对方总是处在一个很好的状态里。值得注意的是,没必要在他人露出锋芒时马上反唇相讥,让关系剑拔弩张,以平静化解为上策。
采访结束后,当采访者提出看稿时,记者不必恼怒。不妨换位思考,对方愿意看稿,一方面说明重视广播的宣传,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播出时出现纰漏,何乐而不为?
稿件播发后,有的采访者因其单位每年分有宣传任务,还希望告知何时寄发稿件采用通知单,记者也不可嫌麻烦,置之不理。要知道,对方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接受采访,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
广播媒体的劣势在所难免,媒体记者因此遭遇采访困境,除了从自身寻找突破口外,还可借助上级媒体、同级媒体之力,形成宣传合力。如2011年,湖北省启动首轮“三万”活动,组织各级干部下基层蹲点,在进村入户中了解“三农”。笔者联系了市文明办驻点村负责人,跟随其一道采访,随后将《畅所欲言抒民意,“以民为本”得民心》一稿上传湖北台,被《湖北新闻》采用。对方收听后,非常满意,一再道谢,从此主动邀请记者参与宣传。再则,2012年联系荆门市委组织部做“百名能人回乡任支书”的专题报道,记者先拟出宣传方案,与宣传干事一同选定采访对象,再约上电视记者一起深入各县市区采访,最后完稿《“回归村官”领跑新农村建设》,被 《全省联播》采用,得到了对方的认可。之后常与记者联络,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工作关系。事实说明,地方广播记者通过借助外力,不仅能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还能拓宽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
(荆门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