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但是从1930年4月以后,这里成了白区。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从未放弃过这块土地,一直在寻找机会夺回井冈山或打进井冈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第一次努力:“搜索”袁、王旧部
1930年2月24日,井冈山农民武装首领袁文才、王佐被中共“左”倾领导者错杀。4月上旬,袁文才旧部谢角铭联络王佐部下王云隆,成立宁(冈)遂(川)边防保卫团,有700多人。保卫团分别盘踞茅坪、茨坪、大小五井等山区,控制群众通风报信,与红军为敌。由于对袁、王在井冈山上的余部不放心,红六军第三纵队派出部队上山“搜索”。4月初,红六军第四大队大队长李聚奎带领第四大队上了井冈山,到处寻找袁、王余部的行踪,结果一无所获。
第二次努力:击毙谢角铭
1931年11月6日,红八营一连连长刘自成带领部队活动在茶源一带获得消息:保卫团团总谢角铭在阴阳山的一个小村庄姘上了一名女子,时常带一个排在那儿护卫歇夜。刘自成带上部队于清晨赶到阴阳山,果然守到了谢角铭,并一举击毙。不过,这次战斗未能伤及敌人的元气。保卫团配合国民党驻军继续顽固地据守井冈山军事区域,与红军形成对峙局面。
第三次努力:攻到黄洋界
1933年农历八月中旬,红六军团萧克第十七师猛扑大陇,歼灭王东原部一个营。驻于龙市的敌十五师出动四个营救援,双方在葛田展开激战。是月下旬,红十七师从新城再度向茅坪进击,事先获悉情报的敌第十五师在赤坑的山冲设伏,使红十七师遭受较大的损失,只得回兵新城退到永新。事实上,这次萧克带兵甚至攻到了黄洋界的脚下,但最终只能望“洋”兴叹了。
第四次努力:西征前转道井冈山
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给湘赣苏区红六军团下达训令,命令其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进行游击战争。红六军团准备长征时,有人建议:部队从永新县的牛田出发,夜行军进入井冈山。红六军团独立四团从山上往山下看,敌人部队移动的情况一目了然。敌人显然已经得到情报,正在有部署地向我运动。经过独立四团的这次试探,红六军团只好放弃了通过井冈山转入湖南的行动计划。
第五次努力:陈毅计划打游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陈毅和项英等留下来在赣南坚持斗争。至11月份,陈毅最后一次突围的时候,曾想上井冈山打游击。但部队过赣江很困难,陈毅派了两个同志前往井冈山察看情况,一番了解,知道井冈山已为反叛后的袁、王旧部牢牢控制,只得返回。陈毅听了报告后,连连叹息,惋惜不已。
第六次努力:南下支队抵达井冈山旁
1944年,中共组建南下支队,准备广泛建立南方革命根据地。支队司令员是王震,全支队共约5000人。南下途中,支队冲破了国民党顽军的封锁,到达七岭,旁边就是指战员们日夜思念的井冈山了。但由于敌我兵力悬殊太大,而且这次的主要任务也不是收复井冈山,因此队伍只能遗憾地离开了。
直到1949年8月,解放军第四十八军才收复井冈山,革命的红旗重新插在山上。
(摘自《党史文苑》 孙伟文/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