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贵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要实现三个显著增强的总体目标,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二是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同时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现在的1.35%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现在的39%提高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由现在的50%以上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上述目标的实现,将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整体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能否如期实现上述目标,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开发。笔者在此围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进行探讨。
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常是指富有创新精神、勇于追求真理的科技领军人才。主要包括在各自领域中具有精湛学术造诣或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创造重大科技成就的一流科学家、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和骨干成员、利用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的创业者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提高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提升国际竞争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科技制高点的关键因素。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影响力的日益增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作用日益广泛地受到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人力资本理论中提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增加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来代替原有的生产要素。进入21世纪以后,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科技进步的作用更加凸显,科技与研发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决定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高层次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已经成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要素。从我国的发展历程看,高层次创新人才在相关领域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两弹一星”“超级水稻”的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有了钱学森、袁隆平这样世界顶尖科学家及其领导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我国首个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中国芯”的成功开发和产业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有了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邓中翰及其率领的创新团队;奇瑞汽车公司在强者环伺的恶劣环境中能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开拓出一条生机勃勃的发展之路,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集聚了一大批来自国内外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从现在起到2020年,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经济分工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关键时期,我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将逐步丧失,寻找新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党中央提出,适应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必须大幅提升,届时必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到依靠创新驱动的重大转变,把经济发展转向依靠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把我国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知识、技术和品牌优势,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经济发展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依靠创新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国际人才争夺的重要目标。眼下,世界各国的人才资源状况普遍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全球性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赤字”正在成为阻碍发展的制肘。包括日本、英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与出生率下降并行,导致人才短缺;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普遍出现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流失严重。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提升国际竞争能力,都在积极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争夺的焦点就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先后提出“造就21世纪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确保增强21世纪美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能动力”等一系列战略目标,并长期保持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投入和创新投入,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人才。2007年,日本在其长期发展战略指针《创新25》中提出,“人才创新”是“创新立国”战略的重要支柱,启动了“世界顶级国际研究基地”计划,目的就是要吸引与集聚世界各国顶级水平的研究人员,形成世界一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韩国把科技人才看做建设“科学技术强国”最重要的资源。芬兰从2005年起实施“杰出教授计划”,从世界范围内吸引顶级科学家,以提升芬兰在22个领域的研究水平。欧盟委员会于2007年10月提出以“蓝卡”计划对抗美国“绿卡”制度的议案,试图在未来20年中从亚非拉地区吸引 2000万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解决欧盟的人才短缺问题。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已成为人才战略的核心内容。激烈的国际人才争夺战导致新兴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或潜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境外流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海外留学生是发达国家人才争夺的主要对象。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中,中国和印度留学生数量最多。美国科学基金会对2006年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母校(本科学校)进行了调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超过任何一所美国的大学和其他国家的名牌大学,名列前两位。另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公布,在对2002—2005年间在美国获得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进行的调查中,有90%以上的人计划留在美国,其中60%的人已经获得美国公司雇用的职位。2006年,美国移民局发放的H1—B签证中有54%是印度人,9%是中国人,而对获得H1—B签证者中具有博士学位者的出生国家进行统计,32%来自中国大陆,13%来自印度。可以看出,我国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或潜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境外流失十分严重。
二、加紧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21日在湖北调研时指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总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和吸引人才,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要正确认识我国创新型人才队伍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取得了一批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拥有了一批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全社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这些科技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吴文俊、袁隆平等为代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相继产生,一大批优秀拔尖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相继涌现。创新型科技人才数量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2008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94万人年,比1997年增长142.5%。其中,科学家工程师总量达到159万人年,比1997年增长189%。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高等。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轨道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导致这些不相适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世界一流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尤为紧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据科技部统计,2007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4200万人,本科以上已经赶上美国。但是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只有312.9万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只有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学科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学科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我国主要学科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国际排名进入前5名的只有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化学、数学等少数学科。以上情况与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极不匹配。
中美两国科学技术落差至少30年。有关数据显示,2002—2006年,我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112人,是美国的1/10;我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200多个,是美国的1/7。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本总量约193万亿人民币,美国的人力资本总量约200万亿美元,相差7倍。
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至今与本土的中国人无缘。几年前,联合国曾经公布过一组数字,1901—2001年的100年间,全世界先后产生了476个诺贝尔奖项,其中360个被5个国家垄断了。其中,美国195个,英国68个,德国61个,法国26个,俄罗斯10个。中国人已经有一批在国外得到了这个奖项,但本土的中国人至今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我国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目前据科技部披露,截至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50%,创新型国家高达70%以上。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美国和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交易率也只有5%。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大多还是引进型、跟踪式的路子,原创性成果太少。反观国际知名大企业,他们大多都十分重视原创。西门子、爱立信、贝尔等国际知名大公司,在研究开发和过程设计上投入很多,并有自己的技术中心,技术人员数量多质量高。贝尔实验室有2万多员工,先后产生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较弱,影响了我国的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需要着力破解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必须深刻理解创新的确切内涵
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从分析创新特征起步,国内外关于创新特征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成果。党的十六大报告曾明确提出创新的三种主要形式,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引进吸收消化后再创新。何为原始创新呢?国外有研究认为原始创新应具有12个特征,具体是:(1)提出原创性理念和方法;(2)从事一项以前无人做过的经验性研究工作;(3)做出别人从未做过的综合;(4)使用已知材料,但对其作出新的解释;(5)从事一项国外有人做过,但本国前无古人的工作;(6)采用某种特定的技术并将之运用于新领域;(7)对某个老问题提出新证据;(8)从事跨学科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9)考察学科内从前无人观察过的领域;(10)用一种从未有人采用过的方式拓展知识;(11)首次把一条重大信息整理呈现出来;(12)在检验别人观念时表现出一定的原创性。
(二)必须准确把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
通过对创新一般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人格特征归纳为8个方面:一是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二是有旺盛的求知欲; 三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四是知识面广,善于观察;五是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六是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七是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八是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石油大学郑其绪教授,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六个特征,即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实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应该包括四个: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的品质。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具备了这样一种品质,才能够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才能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其次,必须具有创新的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开拓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第三,必须具有创新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鉴别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尺度。任何创新活动都不能停留在理念上,必须付诸实践、见之行动,要在前人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的知识、技术和产品又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第四,必须具有创新的成果。创新成果是检验创新型人才的唯一标准,创新型人才需要在创新实践中培养,需要通过创新成果来检验。以上四个方面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完整的创新型人才。
(三)必须重点加强创新型人才开发的几个关键环节
世界管理学泰斗彼得·德鲁克先生曾经提出创新有七大源泉:一是意外之事发生。比如非典带来了危机应急系统。二是不协调。比如争执带来的思想碰撞。三是程序需要。四是产业变化。五是人口变化。比如老龄化,老年人口增多,促进保健业兴起。六是认识变化。七是新知识。比如纳米、计算机、网络等。大师的观点为我们思考创新型人才培养开阔了思路。结合我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建议重点要在五个环节上把培养工作抓实。
第一个环节——抓好品德培养。品德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灵魂。创新型人才承载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首要的是必须具备优秀的创新品德。这种品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创新型人才要有非凡的胆识和坚强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锲而不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执著奋进。第二,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困,任劳任怨,淡泊名利。第三,心胸豁达,为人诚恳,有容人、容言、容事的气度,心底无私天地宽。第四,自律性强,自律自知,自知之明。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创新品德,才能坚定不移地把创新活动进行到底。
第二个环节——抓好知识武装。知识武装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要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无知识的创新活动。知识为创新提供原料,创新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创新依赖于原有知识。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原有知识都有利于创新。质量高的知识能够成为创新的养料与土壤,质量低的知识则可能成为创新的羁绊。创新型人才至少需要储备五个方面的知识:一是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三是高度精确、亲和力强的知识;四是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五是多方面综合型的知识。
第三个环节——抓好思维训练。思维训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思为行之先。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新型人才要努力做到,在思维方法上求异,在思维状态上主动,在思维结构上灵活,在思维运行中综合,在思维表达上新颖。因此,要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训练,帮助他们自觉做到思想上接受新、认识上感知新、思维上思考新,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突破从众思维、权威思维、经验思维、书本思维等常规思维瓶颈,掌握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法,培养他们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敢于质疑、善于联想,提高观察力,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第四个环节——抓好能力提升。能力提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在现代社会里,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难以与时俱进,无法成就大业。培根先生“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正在受到时代的质疑。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创新型人才要努力提升四种能力:一是存疑能力。就是对已有的“科学成果”要敢于质疑。存疑态度和求真精神是科学创新的重要基础。二是分辨能力。就是在求知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辨和评价。三是假设能力。就是在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产生之前首先对它进行假设。假设的结果越多、覆盖面越广,就越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假设能力,是人们思考与创新、提高思辨水平最具活力的能力,也是所有发明创造者和科学家共同具备的能力。四是论证能力。就是运用多种方法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说,使之得到认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在众多质疑者的深入研究中逐步得到认可的。
第五个环节——抓好机制完善。机制完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障。重点是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要贯彻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要把创新能力强、创新业绩突出作为衡量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准,以激发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创造热情。要研制一套以德才素质、创新实绩和群众公论为基本内容的创新型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创新型人才的选拔任用提供科学依据。完善激励机制的重点是研究建立长效机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激励体系,实行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活动得到尊重,创新进取得到鼓励,创新成果得到转化,创新价值得到回报。建立充分体现创新型人才和知识价值的分配制度,建立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创新型人才奖励体系。鼓励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加大对优秀创新型人才的评选表彰力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实行重奖。鼓励用人单位设立创新型人才开发基金,落实人才津贴奖励。总之,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与制度环境。
(作者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人才战略专业委员会会长、研究员,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