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夷平
摘 要:本文基于熵权指数法对吉林省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城乡一体化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是在全国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从城镇偏向的城乡收入分配体制和固定资产偏向城市的投资体制对吉林省城乡一体化有负向影响,不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熵权指数法;城镇化;农村发展
当前,吉林省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时期。因此,正确判断和理解吉林省城镇化、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现代农业村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契合关系,对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及现代农业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和谐城乡关系,是吉林省特色城镇化、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要战略目标。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公益性特征比较明显,但是对于城乡一体化作用如何需要对吉林省城乡发展动态评价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一、熵权指数法
本研究采用熵权值指数法测算。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基于归一化后的原始矩阵中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分别用最优向量和最劣向量表示),然后分别计算出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间的距离,获得该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以此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李艳春等,2008)。基于熵权的TOPSIS法比原来的TOPSIS法的改进在于:其一,采用比例归一化替代向量归一化;其二,采用熵权的权重模型(吴智诚等,2007)。设有n个待评价对象,每个评价对象有m个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数据矩阵为:
由于各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在进行加权求和时,数值大的指标会对最终的评价指标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消除指标数据量纲的不同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需要将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在利用样本数据计算信息熵时要对数据取对数。其中,对于正项指标越大越好,采取如下公式:
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和吉林省政府不断加大惠农强农力度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背景下,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快的增长,见表1。但是,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看,城乡收入差距也有一定的扩大的趋势,农业占总产业产值比重大幅度下降,农业从业或者乡村劳动者所占比重仍较高。对于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过度依赖,决定了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城镇化建设受阻,农民增收途径单一,幅度不大,背离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虽然,在国家不断加大惠农强农力度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仍很大,加之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起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面临很大困难。
采用熵值指数法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见图1所示,近年来吉林省城乡一体化水平一直维持在05左右,说明吉林省城乡一体化程度比较低。而且城乡劳动力产出效率比值持续下降,城乡可支配收入比也在20世纪90年代显著拉大以后,近年来虽然有所降低,单是幅度非常小,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与城市比较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仅为城市的1/8左右。城镇偏向的城乡分配体制和投资体制将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基于熵权指数的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关系分析
采用熵权指数法分析吉林省农村经济和城镇化在全国中的情况。本部分中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版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在研究中采用了31个省(市)的数据。评价不同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情况,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考虑到指标的覆盖面,重点按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层次筛选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为城乡和谐综合评价指数,参考刘红梅等(2012)、李志杰(2009)、朱金鹤等(2012)研究,设计第一层次指标包括城镇化发展情况、农村发展情况和农业发展条件情况指标。第二层次是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城镇化发展指标包括城镇化率、城镇经济规模等七项指标,农村人口数量比重,农村经济发展规模等七项指标,和谐发展指标包括城乡经济规模差距、城乡消费差距、每百人城乡电话比,城乡千人床位数比等指标,共21项指标。第三层次是辅助指标,是测评二级指标的基础,是最低级的评价指标,这些辅助指标用以测算二级指标。在评价中主要采用数据是二级指标,而二级指标是通过辅助指标计算得来,采用数据来源于官方的统计年鉴资料数据。
再根据标准化公式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正项指标越大越好,对于逆向指标越小越好。根据熵权指数法测算的权重指数给予不同的指标以不同的权重,从而更有效的甄别各指标在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位置。首先,根据权重和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并根据权重指数确定最优方案(最优向量)和最劣方案(最劣向量)。再将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值带入到距离公式,计算每个评价对象到最优方案的距离S+i和到最劣方案的距离S-i。最后计算每个评价对象接近于最优方案的相对贴近度Ci*。根据第一层次评价指标层计算每一指标贴近度值,以判别吉林省城乡和谐发展关系和农业发展情况在全国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根据测算结果,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吉林省按照人均水平的衡量的人均肉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耕地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衡量的农业发展条件均处于全国前列,但是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吉林省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在全国中的位置远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在全国中的位置,说明城镇经济对于吉林省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起不到有效的带动作用,也表明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吉林省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瓶颈。
再借鉴刘红梅等(2012)的研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引力因素和阻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引力因素包括城乡经济规模、农业发展情况等;而影响城乡发展的阻力因素主要是城市偏向的固定资产投资体制和收入分配体制等。首先,从影响吉林省城乡一体化的引力因素看,城镇经济规模和农村经济规模与城乡一体化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而且农村经济规模与城乡一体化正相关关系比较显著,但是相关系数较小,不足05。吉林省正处于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尽管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都曾较高的速度同向发展,但是处于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及就地建设新农村建设模式下,吸纳安排农业农村劳动力、促进人口城镇化转移能力还比较薄弱。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关系不协调,吉林省城乡一体化决定因素仍然是内在的就业和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因素。其次,农业发展情况与城乡一体化之间存在才相关关系,但是也不显著,而且系数较小。这表明,吉林省农业生产发展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一定的正向作用。特别是规模经营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现代生产方式采用,可以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但是相关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农业发展情况并不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因素。第三,从城镇偏向的城乡收入分配体制和固定资产投资体制看,这两个指标对于城乡一体化有负向影响。一直以来,吉林省实行的是城镇偏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和城镇倾斜的投资政策,没有将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的格局已然没有较大改观;固定资产于农村规模较小,与农村人口和广阔的农村区域不相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上存在差异,这些均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为了有效均衡城乡发展的引力因子、阻力因子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契合关系,并剔除任一子系统偏颇对城乡整体和农业发展契合度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测算城乡与农业发展契合度指数CI来说明农村建设、城镇化与农业发展进程契合水平,即:
其中,CI表明吉林省城乡契合度指数,FI表示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引力因子、阻碍因子和影响农业发展的因子,结果见图2所示。根据测算结果,在1990-2012年期间吉林省农业发展对于提升城乡契合度有正向影响,而城乡经济规模和城乡一体化反映的城乡发展引力因素的契合程度呈下降的趋势,阻力因素在此期间有所改善,对近年来实现城乡契合发展有促进作用。综合来看,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业发展契合度总体变动趋势看,三者之间并不协调。这主要原因在于城乡经济发展引力因素下降导致的,并吞噬掉了农业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该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缓慢是制约这一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研究结论
吉林省城乡一体化决定因素仍然是内在的就业和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因素。农业发展条件与城乡一体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也不显著,而且系数较小。表明吉林省农业生产发展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不是决定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条件。从城镇偏向的城乡收入分配体制和固定资产偏向城市的投资体制对吉林省城乡一体化有负向影响,不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特色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就是在考察吉林省省情的基础上追求城市文明、乡村文明与现代农业文明的有机融合。追求其城乡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所承载的文明形态上的统一,但是并不追求其完全一致。吉林省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城镇化建设为主导,并通过城镇化发展带动农业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资助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特色城镇化进程中吉林省系农村建设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0418006FG)。
参考文献:
[1] 李艳春,黄毅斌,王义祥,翁伯琦.基于熵权的TOPSIS法对福建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中国农学通报[J].2008(9):387-390
[2] 吴智诚,张江山,陈盛.基于熵权法赋权的TOPSIS法评价水体营养类型.水利科技.2007(1):22-24
[3] 刘红梅,张忠杰,王克强.中国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中国农村经济.2012(8):4-15
[4] 李志杰.我国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设计及实证分析——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的综合考察.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2):95-101
[5] 朱金鹤,崔登峰.新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因素与评价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