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栩,樊茂蓉,张燕萍,柯志成,杨聪宾
(1.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北京 100091)
张燕萍教授运用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经验分享
张笑栩1,樊茂蓉2,张燕萍2,柯志成2,杨聪宾2
(1.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北京100091)
张燕萍教授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经验丰富,认为“痰”、“瘀”乃本病宿根,治疗之重在于清除宿根。同时,张教授临证时注重补肾阳、益卫固表,祛邪与扶正两法结合,共凑止咳平喘之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张燕萍教授;治疗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与气道和肺脏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1]的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受到国内外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减少COPD急性发作,延长缓解时间,是临床工作者期望达到的目标。因此,对COPD稳定期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燕萍教授在三十余年的临证中,对该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张教授学习,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在中医的文献资料中,COPD的临床表现与“喘证”、“咳嗽”、“肺胀”类似[2-3]。本病早期的病因主要有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内伤、劳倦失常等,上述病因导致肺气不和,失于宣降,从而出现咳嗽、咯痰[4]、气喘等症状。张师认为,对于久病的COPD患者来讲,“痰”、“瘀”为宿根。患者一般有长久的吸烟史,烟草辛燥,易灼伤娇脏,伤肺阴,虚火内生,煎熬阴液成痰。此外,张师认为肺、脾、肾三脏输布失常也是生痰的重要原因。陈修园于《医学从众录》中指出:“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行,气也,贮于肺。”肺为水之上源,感受外邪或久病肺虚,使肺失宣降,津液输布失常,停聚为痰。脾主运化,乃生痰之源,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化为痰浊,痰浊可上干蕴于肺中。肾为水脏,肺脾久病及肾,或加劳欲,肾阳虚弱,蒸化水液失职,聚而成痰。痰流乎经络,阻滞脉道,血行淤滞,痰瘀互结。此二者亦相互影响,瘀血内停,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影响津液之输布,痰浊内生。正如唐荣川《血证论》言:“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气壅则水壅,水壅即为痰饮”。又如罗赤诚《医学粹言》曰:“如先因伤血,血逆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挟痰。”
张师在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时重视清除宿根,然而痰瘀为病者,病势多缠绵难愈,常为顽症痼疾。朱丹溪云:“痰夹瘀血,遂成窠囊”,“病似邪鬼,导去滞痰,病乃可安”;如《灵枢·百病始生》曰:“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均揭示了痰瘀为患、缠身难愈的特点。因此,张师在临床治疗时注重清肺祛痰、活血化瘀,以清除宿根。咯稀痰者,则用小青龙汤,方中麻黄宣肺平喘,行水利尿;桂枝也可化气行水,麻、桂相伍,其利尿行水之功又可顾及宿根“痰”,宣肺之效又能治喘咳之症;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燥湿祛痰。半夏又能消痞降逆,可除胸闷。佐用五味子以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此二药与辛散之品配伍,既能平喘又可制约诸药辛散太过,以防服药后更虚。现代药理研究表明[5],小青龙汤可以消除COPD患者的气道炎症,缓解咳嗽、喘息、咯痰等症状。若遇痰粘稠难咯出者,则以三子养亲汤为主方,白芥子长于行气畅膈,搜痰之伏逆。正如《本草纲目·菜部》卷26所云:“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之功。”苏子长于降气行痰,止咳平喘,优点之处在于不耗气伤气。莱菔子擅长消食导滞,行气祛痰。《本草纲目·菜部》卷26云:“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孰能降,降则定痰喘咳嗽。”另外,张师临证时,重视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达活血祛瘀之效。有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核转录因子(NF-kβ)作为主要的炎症递质,参与了COPD气道炎症的全过程,促使炎症的发生、发展,最终导致气道结构的重塑和气流受限的进行性加重。血府逐瘀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患者血清中IL-8、TNF-α及NF-k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的程度,减轻对肺组织的损伤,保护肺血管内皮细胞,达到缓解病情的疗效[6]。
肺主气,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于上焦,肾藏精,为水脏,居于下焦。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互有影响。在痰、瘀这两种病理因素的影响下,肺失宣肃,日久肺脏本身必会受损,母病及子,进而影响到肾脏。张师认为COPD稳定期多有肾阳虚损。临床中患者多为老年人,久病耗损阳气,而肾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故肾阳虚是最终结果。临证亦可常见到患者有腰酸腿软,下肢冷感肿胀,小便清长,舌淡等肾阳虚之证。清代王旭高指出:“汗多气升,肺伤及肾,肾气虚而不纳矣,法当补肾纳气”。临床中张师多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该方补阳之品药少量轻,滋阴之品药多量重,微微生火,鼓舞肾气;茯苓、泽泻利水渗湿,配桂枝温化痰饮,在补肾基础上化痰,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除此之外,二仙汤(去黄柏、知母)也是张师治疗肾阳虚证时常用之方。现代药理研究证明[7],肾阳虚主要原因在于垂体、肾上腺、性腺的功能低下,而仙灵脾可以促进精液分泌及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仙茅的主要成分仙茅甙和仙茅素具有雄性激素样作用,巴戟天的主要成分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
卫气是机体防御功能的前提与基础,有“温分肉,肥腠理,充皮肤,司开阖”之用,而卫气能否发挥作用则依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肺气宣发功能正常,则卫气敷布体表肌腠,外邪不侵。《内经》云:“肺主身之皮毛”。又云:“皮毛者,肺之合也”,强调皮毛辅助肺的功能,表现为:皮毛与肺共呼吸,皮毛助肺调节津液代谢和皮毛御邪护卫机体三方面。若肺气虚弱,则宣发无力,卫气不得敷布体表,卫外功能减退,肌表不固,此时机体易受外邪侵袭加之宿根伏肺,遇六淫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不畅,肺气上逆,而致气喘、咳嗽。因此,张师认为肺气虚是COPD稳定期主要的内在因素,在临证治疗时十分注意补肺气益卫气,常用玉屏风散。方中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白术益气健脾,助黄芪培土生金,二者合用,可补肺气而实肌表,邪不易内侵;佐以少量防风甘温不燥,走表而祛风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屏风散对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有明显的提高作用。黄芪及其有效提纯物的具有免疫增强作用[8],白术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9],防风可以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10]。
患者张某,男,55岁,2014年9月就诊。主诉:咳喘反复发作10余年。现病史:患者自诉每逢受凉易发作,静点解痉平喘及抗生素后症状可有缓解,近5年发作次数减少,每次咳嗽、喘憋症状与前相比较轻。目前症状:咳嗽,咳白粘痰,量少难出,平诉自觉有轻微喘憋感,活动后气短,夜间可平卧,腰酸腿软,小便清长,大便溏。舌暗有瘀点,苔白,脉弦涩。肺功能示:用力肺活量(FVC):89.2%,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52.7%,FEV1/FVC:45.89%。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个人史:吸烟40余年,戒烟5个月。西医诊断:COPD稳定期。中医诊断:喘证(实喘)。辩证:痰瘀阻肺,肾阳不足。治法:祛湿化痰,补气活血。中药予三子养亲汤加减,方药为:苏子10 g、莱菔子15 g、白芥子10 g、仙茅15 g、仙灵脾15 g、巴戟天10 g、紫苑15 g、前胡15 g、远志10 g、丹参15 g、白术15 g、红花15 g、桃仁10 g。14剂后,患者咳喘、气短症状明显减轻,予以半夏10 g、陈皮30 g、茯苓30 g、甘草10 g、百部12 g、紫苑15 g、苏子10 g、浙贝15 g、前胡15 g、红景天30 g、红曲6 g、鱼腥草30 g。14剂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不咳嗽,基本无痰,易汗,自觉身热,纳可,眠可,二便调。上方去百部,加黄芪30 g、防风15 g、白术15 g。
患者咳嗽喘息反复发作多年,肺病日久迁延及肾,终致肾阳虚损,因此患者症见腰酸腿软,小便清长等肾阳不足之证;既往有40余年吸烟史,烟草干燥,煎熬阴液成痰,痰阻脉道,阻碍血行成瘀。结合本患者症状、舌脉,辨证为:痰瘀阻肺、肾阳不足,故治疗予以三子养亲汤合二仙汤加减。方中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祛痰平喘、止咳;仙灵脾、仙茅温补肾阳;患者舌暗有瘀点,脉弦涩,以丹参、红花、桃仁活血祛瘀。后患者出现易出汗症状,予以玉屏风散补益肺气固表,祛邪同时不忘扶正,而致宿根去而肺肾固,邪不可犯。
[1] 金 哲,王广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解读[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4,6(2):94-97.
[2] 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 崔红生,范红玲,武维屏.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疗效机理及临床运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5).
[4] 张文江,张燕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4(5).
[5] 曹登瑞.小青龙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2,(04).
[6] 钱 钧,李树雯,等.血府逐瘀汤对AECOP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5).
[7] 李荣群,郑小伟,等.浅析二仙汤与肾阳虚证[J].浙江中医院报,2011,(04).
[8] 张 磊,吴 瑕,等.玉屏风散多糖类成分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2(1):2.
[9] 伍雪芳,梁春敏.玉屏风散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化作用的血清药理学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11,15(6):11.
[10] 毕玉霞,刘诗柱.玉屏风散对小白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2,(1):31.
本文编辑:张 钰
R259
B
ISSN.2095-6681.2015.16.0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