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咨询的实质及其在中国发展的障碍

2015-01-21 20:26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

李 林

(中国人民陆军军官学院 思政系,合肥 230031)

哲学咨询的实质及其在中国发展的障碍

李林

(中国人民陆军军官学院 思政系,合肥 230031)

摘要:哲学咨询是咨询师用哲学理论改善来访者心境的活动。哲学咨询的主要局限体现在只用哲学理论改变来访者的认知。哲学咨询实践者声称哲学咨询是对苏格拉底传统的回归,但苏格拉底所行之事是证伪某些片面之见而非证实某种观念,他也没有像哲学咨询师那样利用智慧谋取金钱。哲学咨询只是一条从象牙塔通向菜市场的新建通道,并无丰富的实践历史经验可以借鉴。虽然当前欧美哲学咨询运动声势浩大,然而哲学咨询行业本身受到许多质疑,其在中国的发展还有不少障碍。

关键词:哲学咨询;苏格拉底;改善心境

1981年,德国人Gerd Achenbaeh建立世界上第一家哲学实践诊所,“哲学咨询”作为一种行业首次出现在人类历史上。自2000年至今,欧美大陆纷纷建立各种哲学咨询学会、机构和杂志,进行多元化主题理论研究与实践。世界上第一个以“哲学咨询”为选题而获得博士学位的加拿大人Peter Raabe认为哲学咨询师应该有如苏格拉底那样帮助人们进行理智的判断[1]14-17。安徽大学卫春梅认为:“作为当代哲学的实践,哲学咨询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具有‘回到苏格拉底’的特质。”[2]哲学咨询真的是对苏格拉底传统的回归吗?如果不是,哲学咨询活动的实质又是什么?

一、 “哲学咨询”活动的性质与局限

什么是“哲学咨询”(Philosophical Counseling)?学者们的定义有很多,例如,美国哲学心理咨询协会主席Lou Marinoff认为哲学咨询就是“对心智健全之人的治疗”[3]10。心智健全的人也会有困惑、冲突和痛苦,哲学咨询就是帮人消除那些不好的感受。加拿大学者Peter Raabe突出了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哲学色彩,将哲学咨询定义为“自我的哲学关怀”(the philosophical care of the self),“哲学咨询即训练有素的哲学家帮助个体处理其问题”;哲学咨询不是学院式的哲学,不是哲学教学,不是心理治疗,不是科学尝试,不是随意的交谈,不是宗教活动;哲学咨询是利用哲学帮助人们解决生活问题的哲学实践活动[1]14-17。台湾辅仁大学教授潘小慧将哲学咨询界定为“一个受过训练的哲学人借由哲学的方式,如借助哲学经典/文本、哲学概念、哲学理论、哲学家或哲学方法,帮助个体克服他/她个人所可能面临的成长障碍,以达到个人能力的最适当发展的过程”[4]。南京大学教授潘天群认为哲学咨询是狭义的哲学践行(philosophical practice),后者应包括哲学应用的学理研究和哲学的具体实际应用,“哲学践行者其实就是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治疗或保健的医生,因而可以说是思想医生或哲学医生”[5]。他把哲学咨询称为“用于修复信念的‘思想治疗(分析)技术’”,思想分析的基本原则是“分析即是治疗”[6]。他认为人有三种不同的活动: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心灵活动。心灵活动应当遵循逻辑规律,不遵循逻辑规律就会出现思想病症;心灵之思想病症的认知根源是“惑”,思想分析技术即是旨在通过对话利用逻辑解除“心灵之惑”*潘天群的说法会引起很多问题:“三种活动”的划分是否成问题?有何依据?心理活动与心灵活动的区分及其意义?不遵循逻辑规律的心灵活动就会出问题吗?“惑”是思想病症的认知之源还是思想病症的症状结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欧阳谦将哲学咨询定义为“一种返本开新的实践哲学”,“‘哲学咨询’就是运用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帮助人们解决思想上的种种困惑。”[7]

究其实质,哲学咨询即是咨询师用哲学理论解决来访者思想问题的活动。面对具有某种“心病”的来访者,哲学咨询师的预设是: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了心病。哲学咨询的对象是心智健全者,虽然理性正常但是自我认识与确定感比较虚弱,通常表现为价值观冲突、困惑、道德两难、丧失信念等。在自由对话(Dialogue)过程中,咨询师会将来访者那些笼统的烦恼感受划分明确,界定其主要问题所在,提供看问题的多种视角,提供各种可能性解决方案以供参考等等。哲学咨询师还可以传授给来访者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或推理方法,从而帮助他更乐观地看待现实处境*旧有的观念、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无法解决自己所导致的那些问题,只有靠新的工具来尝试能否解决。好的生活理念或行为方式会令人过上积极而富有意义的生活,糟糕的理念与方式使人的生活处境每况愈下,产生越来越多的烦恼以至于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哲学咨询过程可以公开进行,不涉及个人隐私,来访者会享受谈话过程并且提升认识水平。哲学咨询过程中常常出现欢声笑语。

哲学咨询过程有点类似于哲学教师给来访者上一堂哲学课的过程,只是更有针对性、更少说教、更加巧妙,或者说效果更好。许多人正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困惑而学习哲学,那些掌握了哲学之道的人也可以据之以帮助他人解惑。哲学咨询与哲学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课要宣讲哲学理论而哲学咨询则要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虽然两者都可能更新接受方的观念,但后者常常要涉及对方生活处境的改变甚至生活方式的改变。哲学教学过程中有可能达到哲学咨询师所希望的效果即解决了对方的问题,但那并非教师的目标。哲学教学与哲学咨询都可以被当作哲学的实践应用,但哲学咨询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市场行为,哲学教学则是教育领域中的学科传授。哲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哲学家们的理论及其关联,哲学咨询的主要内容是提供某种哲学理论供来访者选择作为其合理信念。哲学教学可以是一对一与一对多,哲学咨询是一对一或多对一。哲学教学在条件适宜时可以借鉴哲学咨询的对话与提问形式,但后者无法采用前者的教学方式。

哲学咨询的局限性至少有三个方面:

(1)哲学咨询的效果不易判别。哲学咨询的对象是理性正常而陷于痛苦的人,事实上人人在不同阶段和条件下都会产生烦恼或痛苦,而那些烦恼和痛苦会在适当条件下自行消失。哲学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心境有所改善,有可能要归功于咨询师,但也可能是理性正常的来访者自己调解的结果。

(2)只借用哲学理论这一种工具。虽然哲学理论资源很丰富,但是对其他(例如心理学、社会学等)文化资源弃而不用,工具是单一的而视野是狭隘的,于是难以保证咨询效果。

(3)只试图改变来访者的认知。哲学践行强调要从整体上改变人对世界的认知。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认为:“困扰人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人们对事情的判断。”[8]260受此启发,认知行为心理学的创立者阿尔伯特·艾利斯建构了一个“ABC”理论*艾利斯强调评价性思维方式,他的理论要点是:人们不用改变处境,只需借助逻辑推理,以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就可以恢复对生活的信心。[9]——刺激性事件(A)和信念系统(B)联合作用的结果是产生行为和情绪(C)。艾利斯的学生埃利奥特·D·柯亨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三段论与艾利斯的ABC理论结合,建立了“基于逻辑的治疗(LBT)”理论——用合理信念逻辑地反驳不合理信念*柯亨试图在信念、行动和情绪之间确定逻辑关联而非因果关联,认为每个情绪(E)都可以据其意向性客体(O)和它的等级(R)进行认知定义,情绪的意向性是情绪所关乎的事实,等级(R)是对该意向性客体作出相应的规范性判断或评价性判断。LBT理论使用公式“E=(O+R)”构建情绪的前提,情绪推理的形式是:如果O,那么R;O,所以R。柯亨自认为LBT理论与弗洛伊德模型的区别在于:后者试图揭露被压抑(repressed)的思想,前者则试图揭露被压制(suppressed)的不合理规则,正是那些不合理规则导致了具有自我毁灭性的情绪。LBT可以大量引入哲学理论以驱除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前提,从而使那些自我毁灭性的情绪消失。。柯亨指出:“人类的问题通常源自对现实不合理(谬误)的解释,而哲学理论可以为超验美德提供解毒智慧和正能量。”[10]

哲学践行只试图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首先,不恰当的认知固然给人们带来许多烦恼,但并非所有烦恼都来自于不恰当的认知。其次,虽然说哲学能指引人从整体的角度看世界,但事实是,没有“上帝之眼”的人类无力总览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次,即使改变了来访者的认知,并不必然能够令其烦恼消失。在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七章中,苏格拉底的朋友阿里斯托哈斯家庭贫穷,苏格拉底通过对话使他认识到:穷困的原因在于其家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当家里每人都各尽其能就可以改善家庭经济状态。来访者的目的是改善自己的心境或者处境,但苏格拉底式的方法只是解答认知性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57改变认知并不意味着改变心境,改善心境常常需要先改善处境。

二、 哲学咨询是对苏格拉底传统的复兴吗?

哲学咨询实践者自认为秉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精神,关注并解决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问题(这恰恰是许多哲学学者所忽视的)。来访者的混乱观念有待于理清,导致问题产生的错误观念有待于纠正——正确观念从哪里来?要么将来访者自身的某种潜在观念显性化,要么咨询师为之提供。如果是前者,可以使用哲学理论加以辅助证明以强化;如果是后者,可以直接提供某种哲学理论;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借用苏格拉底方法——先清除心灵花园中的杂草才有可能种上鲜花。苏格拉底设法让谈话者自动放弃曾经自以为是的观念,从而让人们活得更明白一些。苏格拉底哲学实践成为古希腊哲学繁荣的重要推动力,哲学史上丰富的哲学理论被哲学咨询师用来给来访者以灵魂慰藉。哲学咨询师意识到哲理有可能帮助痛苦的人们,也证明了哲理具有现实的功用。所以有些人认为“哲学咨询”就是在复兴古老的哲学实践传统。

实质上,哲学咨询与苏格拉底哲学活动大不相同,依据如下:

第一,现在的哲学咨询并非是对苏格拉底传统的复兴。如果说哲学咨询是对某种传统的复兴,在某种意义上只能是古希腊的智者派而非苏格拉底——智者派恰恰是苏格拉底所反对的。智者派教授青年辩论与逻辑技巧并收取费用,苏格拉底利用提问与逻辑逐一推倒对话者的信念而不收费用,当今的哲学咨询是来访者付费从咨询师那里获得可选择的信念。苏格拉底的哲学对话精神是自由的,而付费意味着交换与契约,这就限制了思考的自由——试想,苏格拉底可以用一天或几天时间兴致勃勃地同人辩论同一个问题,当今的咨询师可以这样吗?如果来访者是苏格拉底式的哲学爱好者恐怕会被咨询师扫地出门,如果咨询师不幸也是个真正的哲学爱好者,他将像苏格拉底一样贫穷。如果禁止收费,那些所谓的哲学咨询师必将销声匿迹。苏格拉底对话过程本身即哲学探索活动,咨询师的对话则是一场交易过程。潘天群指出:“哲学家可以走向广场成为践行者,为大众排忧解难,但不能走向市场。苏格拉底是广场哲学家,而非市场哲学家。”[5]哲学家的事业是进行智慧的追问,而非利用智慧谋取金钱。真正复兴苏格拉底哲学精神,是不会收费的。

第二,哲学咨询证实某种观念而苏格拉底要证伪某种观念。哲学咨询要为来访者量身定做某种特定哲学理论,取代原先那导致思想问题的信念;苏格拉底则是对具体观念进行剖析与举出反例,从而证明该观念的不成立。当苏格拉底在街市上提出“灵魂是什么”、“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好的”这一类抽象的认知性问题,普通人只能借助经验与感觉来回答,但个人的经验总是有限而感觉往往不可靠,而且人们容易倾向于“以偏概全”,将具体的“一”想当然成普遍的“多”甚至“全”,将偶然的现象当作必然的规律,于是任何一个尝试性解答都存在着反例。罗素认为苏格拉底方法适用的对象“乃是那些我们对之已有足够的知识而可以达到正确结论的事物,但由于我们思想混乱或者缺乏分析的缘故而未能对于我们所知的东西加以最好的逻辑的使用。”[12]130苏格拉底使用大量经验性反例反驳对话者的定义,都在指向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无法使用有限的经验界定普遍必然性的概念。质言之,苏格拉底通过“如果A,那么B”的方式揭示断言中隐含的逻辑不一致,使用具体的反例轻而易举地将那些所谓的“普遍原则”解构掉,去除人们自以为是的习惯和想当然的理念,让人们认识、反省自己,从而过值得过的生活。

第三,对话,是哲学咨询得以进行的基本途径,也是苏格拉底哲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两者形式一致但是旨向不同。哲学咨询对话类型主要有三种:(1)咨询师同来访者的对话;(2)“自我对话”即具有哲学素养的人深刻反省并改变自我;(3)文本对话即来访者在咨询师的指引下阅读相关哲学著作。但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是一种“破而不立”*“精神助产术”即帮助人摒弃虚假观念并产生真实观念。既然是破而不立,怎么能称得上“助产”或“接生”?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总是需要思想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被解构之后,人会再寻求新的思想,于是新思想得以产生。当然,柏拉图认为真理已在人心中,苏格拉底方法可以帮助人认识到那自在于人心的真理。可是,对于那些不相信真理或不相信真理在心中的人而言,苏格拉底的方法就只有“破而不立”的直接效果了。苏格拉底与维特根斯坦都是破而不立——破除成见。苏格拉底的对象可以是所有人,维特根斯坦则是“哲学家的哲学家”。如果说苏格拉底要治疗众人的思想病,维特根斯坦则要治疗哲学家的思想病:哲学活动就是努力去除“哲学病”的过程。哲学病的产生源于某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犯了逻辑或语言错误,掉进了语言陷阱而偏离常识性观念。去除这种病并不需要“对症下药”,只要新的思想方式就可以。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哲学不是一门学说,而是一项活动。……没有哲学,思想就会模糊不清;哲学应该使思想清晰,并且为思想划定明确的范围。”([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123,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是澄清思想的活动”说法可适用于普通大众——解除那些由于想不通或想不到所导致的心结与痛苦。的思考技术。苏格拉底通常先提出开放型问题以引出对话者的可能性答案,然后提出封闭型问题以诱使对话者否定自己先前的回答。例如,“你认为这些缺陷在什么地方?”[13]91“你认为一名哲学家关心与饮食相关的所谓快乐是否正确?”[13]61苏格拉底式方法使对话者从“自以为知”到“知不知”的同时,指出其前后矛盾的做法直接伤害了对话者的自尊心:自知你无知,还使其产生困惑:到底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可是苏格拉底只止步于提问而不提供答案。哲学咨询师扬言在传承苏格拉底对话方法,但真要从哲学咨询的标准看,苏格拉底是典型的失败者而非成功者。因为,成功的哲学咨询应以解决来访者的思想困惑为结果,苏格拉底却总是让对话者陷于自相矛盾的痛苦,失去其原有信念却又无法获得新信念从而陷于疑惑状态——本来没有思想困惑的人经过苏格拉底对话就开始有了困惑。苏格拉底是思想问题的制造者而哲学咨询师要做思想问题的解决者,苏格拉底对话所希望创造的正是哲学咨询师所希望消灭的。

综上所述可知,哲学咨询并非对苏格拉底传统的复兴,只是一条从象牙塔通向菜市场的新建通道。哲学咨询实践者为了增加职业自信心而宣称哲学践行的历史悠久,事实上,初期哲学家们思考“人的问题”,后来的学者则思考哲学家的那些问题——表面上一脉相承,实际上已偷梁换柱,因为哲学家的答案有可能缓解生活中人的痛苦并增进其幸福,学者们的思辨角度常常是解读哲学家的思想、理清其逻辑思路、比较不同哲学家理论的异同与相承等。哲学家与学者的区别体现于“人的问题”与“哲学问题”的区别。于是可以说苏格拉底这样的哲学家是纯粹的哲学家,著书立说的柏拉图和康德则兼具哲学家与学者的身份,研究柏拉图、康德的人则更多地具有学者色彩。所以说,即使哲学践行在苏格拉底之前已经开始,但由于西方思想史以哲学问题研究为主流传统,苏格拉底的哲学实践精神或态度一直未曾被发扬光大,因而当今的哲学咨询活动并无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

三、 哲学咨询行业所受质疑及其在中国发展障碍

长期以来,脱离现实生活的哲学不仅抽象深奥、枯燥乏味,更为人们所诟病的是:哲学无用。作为应用哲学理论的新兴职业,哲学咨询或“哲学践行”揭示了哲学领域内一些人对长期从书本到书本的哲学研究方式的不满,也提醒人们哲学具有某种实际功能,从而减少“哲学不实用”的那些指责。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哲学咨询行业本身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第一,哲学咨询活动有“哲学味”吗?哲学咨询强调哲学应该介入生活、服务于人。深奥而脱离现实的哲学问题本来源于对生活具体问题的放大、抽象、普遍化。伟大哲学家以其特有的方式反思时代生活,那些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理论其实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是,作为普通人的思想和生活顾问,咨询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没有哲学素养的来访者阐释哲学理论,能否保证咨询过程的“哲学性”或“哲学味?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该过程其实属于一次应用了哲学理论的其它领域的咨询技术?经过哲学(心理学)训练的咨询师难道就算哲学(心理学)咨询师吗?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咨询师何以能够熟练运用众多哲学理论解决来访者的具体问题?事实上,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者或哲学家们多数缺乏一个成功的咨询师所必需的移情习惯、倾听技能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在哲学专业领域内的人士看来,“哲学咨询”所谓的哲理应用实践活动表面上让哲学贴近大众,名义上发展了哲学,实际上是远离了哲学,使哲学的价值变得狭隘,也使哲学庸俗化了,让大众更加误解哲学。即使抽象而普遍的哲学原理可以批量地解决具体而个别的问题,但是,有许多学者终其一生研究某一个哲学家的理论,都不敢说完全掌握了它,更勿提及熟练运用它解决生活问题,一个“哲学咨询师”何以能运用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哲学智慧解决诸多来访者的不同问题?

第二,哲学咨询行业如何定位?法国人M.苏特开办“哲学咖啡馆”(philosophical caff),其宗旨是针对来访者的问题提供相关哲学理论供其选择,即试图替换其理念。问题在于:“哲学咖啡馆”的重心是“哲学”还是“咖啡馆”?欧阳谦指出了一些学者从事哲学咨询活动的原因:“心理咨询既然可以凭借一些哲学理论而通行无阻,那么哲学家为何不直接出手来应对愈加严峻的精神健康问题呢?”[7]可是,哲学咨询行业与牧师、教士、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等行业的区别何在?在心理咨询行业人员看来,只有经过心理学专业训练才能有效辨别各种心理疾病,外行贸然介入会误导或贻误病情;每个称职的心理咨询师都具备相当的哲学素养,有些咨询过程会特别需要使用某些哲学理论,以哲学的方式帮来访者解决问题并不能算作“哲学咨询”,所谓“哲学咨询”无非是一些不甘于清贫的哲学学者寻求一定的名义到心理咨询市场上分一杯羹而已;具有哲学素养的人看问题常常与众不同,可以作为“顾问”为个人或团体提供建议和决策,以解决婚姻危机、职业选择、单位发展等问题,咨询师的目的是帮来访者解决问题,又何必非要强调“以哲学的方式”?打着“哲学咨询”的招牌很是有些“扯虎皮做大旗”或“狐假虎威”的嫌疑。

第三,哲学咨询的效果能令来访者满意吗?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哲学系的一位哲学咨询实践者Peter Atterton记录了一次失败的咨询过程。客户Tim在两个月内进行5次对话(每次1小时),结果Tim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还表示怀疑哲学的实用价值。咨询师则责怪Tim过于性急半途而废,并如此总结经验:咨询师相当于facilitator,可以对缺乏生活意义感的来访者讲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对自觉受歧视的人讲康德,而对Tim这样的人还应讲Kierkegaard的“生存是个基本任务”[14]。

Lou Marinof的(PEACE)方法目标是使痛苦的来访者归为宁静:加拿大Peter B.Raabe的(FITT)咨询方法不仅要化解来访者的痛苦,还要更新来访者的思维方式:Lahav要在短期内重构来访者的世界观……Lou Marinoff等人竭力为“哲学咨询行业”的合理性与正当性进行辩护:“哲学和哲学实践可以使我们过上理智的、高尚的、正直的、快乐的和美好的生活。”[15]260问题是,哲学咨询真有如此美好的作用吗?Lou Marinoff本人曾经由于各种原因遭到许多批评。他的作品贬损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破坏行业竞争规则,因而被美国精神健康界所排斥;他强调哲学咨询的特色,但自己并没有开出真正的哲学处方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他为没有受过临床训练的人做“三日班”资历认证,被批为“对精神健康问题一窍不通,而且会害了顾客”。

除了哲学咨询行业本身受到质疑,其在中国有无市场尚存疑问。哲学咨询行业在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有:

第一,这个行业的收入会好吗?不可避免地,一些希望从事哲学咨询行业的人具有功利或经济动机,但是我国社会服务业尤其咨询业不发达,人们普遍缺乏付费于精神消费的意识。在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尚处于初阶的当今中国社会,暴发户与“土豪”的挥金如土仍停留在换取物质服务的层次,人们普遍还没有“精神消费”的习惯。虽然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和提高(心理问题也随着增多),但正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反复强调的: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们最重视的还是物质生活如房子车子等,精神疾病只是在受到极端刺激、长期受压抑、生活意义虚无等人身上体现,尚未普遍降临到普通大众身上。那些一度热情高涨而最终看不到哲学咨询行业前景与“钱景”的年轻学者,将逐渐泯灭希望之火而转投另外的行业。

第二,国人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思想问题可能出现在所有人身上,但哲学咨询的对象最好是人文素养较高者,因为哲学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文化层次越接近其沟通效果就越好。虽然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已经较多,可是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学校文化氛围、家庭文化生活和个人兴趣努力等因素,即使获得高等教育文凭的人其文化素养也不见得很高,人们对“哲学”的认识多数局限于“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层次。至于其他受学校教育较少者,更是普遍缺乏综合性的文化素养。下里巴人与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相距过远将成为哲学咨询的无形障碍。

第三,缺乏有资质的哲学咨询师。有些人认为哲学咨询师并不必需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只要具有相应程度的哲学素养就可以“开诊所”;哲学教师从此可以脱贫致富,职业“钱景”也让哲学系的学生具有美好的就业前途。事实上,哲学咨询师要想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需要具有哲学家的洞见与悲天悯人的情怀:首先要受到哲学专业思辨训练,研究方向是应用哲学,熟知各种哲学理论并能准确应用;其次要能洞察人心,还需熟知各种心智疾病,另外,大爱之心与沟通技巧也是必要条件。然而,在当前的中国,已经具备这些的学者,完全可以在学术界与大学内取得相当高的声望、地位与收入,著书立说,申请课题与基金,并不需要面对一个个情绪低落或歇斯底里的来访者,不稳定地获得并不算高的收入。

第四,“哲学咨询”实践者必须是个机构。由于个人的理论偏好,咨询师会比较熟悉某些哲学理论而对另外一些理论不甚了解,但形形色色的来访者各有所需,于是咨询师也不得不求助于熟悉某些哲学理论的专家。所以,单个咨询师无法长期维持,需要许多哲学教师作为其坚实后盾。可是在当前的中国,尚未具备产生“哲学咨询机构”的社会条件。虽然哲学咨询活动已经在欧美各国蓬勃开展,亚洲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有推广,但国内对哲学咨询处于初期理论探索阶段,哲学咨询行业还在孕育之中,距离市场性的实践还比较遥远。需要说明的是,哲学图书的出版、哲学教授的讲座和一些大学的哲学系为企业高管所开设的哲学班等等形式,属于哲学理论或知识的普及性活动,不属于哲学咨询服务范围。

其实,哲学咨询行业能否在中国发展,并不取决于是否被其它行业许可,也不在于攻击其它行业的不足。桃李不言自芬芳,行业能否存在与发展,要看能否满足市场需要,能否解决顾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PETER B RAABE. Issues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M]. Westport: Praeger,2002.

[2]卫春梅.柏拉图《斐多篇》中的哲学咨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2-38.

[3]马里诺夫.哲学是一剂良剂[M].黄亮,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潘小慧.哲学咨询的意义与价值:以“对话”为核心的探讨[J].哲学与文化,2004(1):24-32.

[5]潘天群.哲学践行的现实关怀笔谈——哲学践行的分析哲学路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3):13-17.

[6]潘天群.逻辑学视域中的思想分析技术[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1):41-48.

[7]欧阳谦.哲学咨询:一种返本开新的实践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0-26.

[8]FORREST E BAIRD, WALTER KAUFMANN. Philosophic Classics: From Plato to Derrida[M]. N.J.: Prentice Hall,2003.

[9]ALBERT ELLIS. Overcoming Destructive Beliefs, Feelings, and Behaviors[M].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2001.

[10]埃利奥特·D·柯亨.21世纪的新型理性疗法:将哲学应用于心理学[J].丁晓军,译.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4):53-61.

[1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3]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M]// 柏拉图.斐多篇.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4]PETER ATTERTON. Philosophy as a Practice for Life[J]. Philosophical Practice,2005,1(2):89-93.

[15]LOU MARINOF. Plato, Not Prozac!—Applying Philosophy to Everyday Problem[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9.

(责任编辑陶舒亚)

“夫妻财产制度”专题研究

主持人:夏吟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会长)

夫妻财产制度是婚姻家庭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中的显学,作为身份财产法,不仅要考虑身份关系的伦理属性,夫妻关系的平等自由,也要考虑交易安全、第三人利益。因夫妻财产制度在法学理论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对其进行专门性研究的专著、论文颇多,且日渐精进,但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仍须进行深度探讨。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编纂民法典的大背景下,本栏目邀请三位青年学者,对婚后父母出资为子女购房的产权归属及离婚纠纷、夫妻房产约定的法律适用、我国非常夫妻财产制的建构这三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以年轻人的锐气、学者的探究精神,从多重视角、采取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度探讨,期望引起学界及实务界的关注,推动对现行婚姻法及夫妻财产制度的修订。

《论婚后父母出资为子女购房的产权归属及离婚分割》是一篇以小见大的论文。作者在考察分析现行立法缺陷的基础上,将现有的相关理论观点综述为个人财产说,按份共有说,共同共有说,最后提出婚后父母赠与子女的财产应归个人所有,在离婚时依据结婚时间长短按照累进制比例分与对方的立法建议。论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夫妻房产约定的法律适用》有很好的问题意识,针对司法实务中对夫妻房产赠与与房产约定的模糊认识,以对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考察为线索,从法理探究到条文辨析,层层推理,厘清了夫妻房产赠与与房产约定的区别,提出夫妻房产约定具备夫妻财产约定法律特征的结论。此文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证严谨,结论具有创新性,值得推荐。

《我国非常夫妻财产制之建构》立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4条之规定,针对我国现行婚姻法夫妻财产制中的缺失部分探讨了在中国设立非常法定夫妻财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定位准确。论文对夫妻非常财产制之价值取向及国外相关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视野开阔。对建构我国夫妻非常法定财产制提出的立法建议,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On the Nature of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and the Barriers to Development in China

LI Lin

(PhilosophyDepartment,TheAcademyofArmyofficerforLandForcesofPLA,Hefei230031,China)

Abstract: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is an activity of consultant to boost the mood of visitors with philosophical theories. The key limitation of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is about changing visitors in their cognition with philosophical theories. Practitioners claimed that it is a regression to Socrates tradition, while what Socrates would like to do is to refute certain ideas rather than prove them, and also that he didn’t make money by using his wisdom.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is just one new channel leading from the ivory tower to the markets; there is not abundant wealth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Philosophy consulting has been one massive movement in Europe and America; however, the profession itself is questioned and there are many obstacles in China.

Key words: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Philosophy of Socrates; boost mood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505(2015)01-0041-07

作者简介:李林,男,中国人民陆军军官学院思政系哲学教研室讲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外国哲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27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信仰
自信对人生的影响
苏格拉底
雷声过后是大雨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遗憾
苏格拉底的回答
苏格拉底的“收获”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经典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