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河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中医院内二科,黑龙江 鸡西 158200)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临床内科治疗效果观察
林春河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中医院内二科,黑龙江 鸡西 158200)
目的 观察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内科治疗效果。方法 对来我院就诊的12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深入研究,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主要使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主要进行中西医联合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显效45例,好转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显效25例,好转2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54%,通过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内科;效果
心力衰竭在临床中主要是常见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肌病以及心肌梗死或者炎症等因素而引起的,同时,该疾病还会导致患者的心肌功能以及结构等发生异常[1]。由于老年人人群是该病发病的主要群体,所以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心脏泵血能力的高低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2]。因此,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并对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深入研究,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62~91岁,平均年龄(75.52±4.02)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7.65±3.76)年;观察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3.63±3.02)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25±2.52)年;比较2组患者数据比较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治疗,即给予患者利尿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强心剂等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中药参附强心汤治疗,中药参附强心汤配方:31 g毛冬青、30 g黄蔑,袂菩和大腹皮各16 g,葶苈子和附子、白术等各11 g,防己、桂枝、人参、泽兰、桑白皮、滑石等各10 g,6 g甘草,6 g冬葵子,生大黄与牵牛子各5 g,4g水蜓粉,依据2:1的比例进行煎服。1 d/剂,一个疗程为2周,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治疗。随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3]。
1.3 诊断标准
在完成三个月治疗之后,对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分析,总有效率分为以下几个指标: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指标: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完全消失,心功能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指标: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心功能分级可以实现一级或者是明显改善2个级别;无效: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心功能分级情况无变化[4]。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相关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计量资料对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用x2检验。P>0.05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效果
观察组显效4 5例(7 0.6 5%),好转1 4例(28.7%),无效1例(2.76%),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显效25例(37.65%),好转29例(50.26%),无效6例(13.56%),总有效率为89.54%,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患者在完成相应的治疗之后,得到以下结果: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由于心力衰竭的患者临床表现较为明显,最早的症状为呼吸困难,还会出现强烈的窒息感、咳嗽以及咳痰等情况,时常发生在睡觉期间,有时候痰中还伴有血丝、体力下降以及乏力等,这是心力衰竭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同时,该疾病也会因肺淤血,而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另外,患者还会出现泌尿系统症状,例如:尿频等,严重时患者的心排血量会明显下降[5]。近年来,临床中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多采用西医治疗,但是由于老年患者的机制能力等方面有所降低,西医治疗取得的疗效并不是很显著,且复发率高。而在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临床效果,促进患者快速恢复。目前,中医辨证治疗中,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学的水肿、怔松、心悸、痰饮以及咳喘等范围,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存在阳气虚衰症状。因此,对患者采用温阳和益气的方法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并对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了显著的效果。研究表明,观察组显效45例,好转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显效25例,好转2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54%,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1] 闫卫军.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07:138-140.
[2] 张永平.急诊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30:30-32.
[3] 吕超强,钱国枚,谢玉芳,李静如.急诊内科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5,12:50-52.
[4] 李茂辉,乔锐.探讨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20:16-17.
[5] 梁兵.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在急诊内科对症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1:2803-2804+2807.
R541.6
B
ISSN.2095-6681.2015.03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