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国 王雯 杨国华
杨国华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知名专家 ,从 医30 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 临床 经 验,在 治 疗 难 治 性反流性食管炎病例中 ,灵活运用中医气机升降理论进行 辨证论治,疗效突出。笔者有幸跟随杨教授学习,受益良多,感 受颇深,兹整理如下,以享同道。
气机升降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往往通过自然界的现象来参悟人体。《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地气上为 云,天 气 下为 雨,升已 而 降,降 者为 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 流于地;地 气 上升,气 腾 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天气的升降,孕育了万物,万物在 天 气 升 降的 变 化 中 生生 不 息。“积 阳 为 天,积阴为地”,万物在天地之 间,也 具 备 了升 降 的 特 性,所 谓“升降出入,无 器 不 有 ”。 古 人 常 常 采 用 取 类 比 象 的 思 维 方 式 ,升 降 是 天地 变 化 的 规 律 ,同 样 也 是 人 体 生 命 赖 以 存 在 的 条件,推而广之,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同样也在气机升降的变化中发挥着各自正常的功能,此是气机升降理论形成的雏形,后历经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张景岳、李时 珍、叶 天士等诸多医家的补充和发挥,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学说,并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各类疾病中,常常可以看到升降理论的应用,深入研究 气机升降理论,不但有理论价值,更有助于临床。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古文献称之为“吞酸”、“吐酸”等,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或以上部位,进入口腔(包括喉部)或肺引起 的 症状或并发 症,是 多 种 因素 造 成的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1]。我国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约为 4%[2],主要的临床 症 状有烧 心、反 酸、胸 痛,并常 常 伴有吞咽困难、消化道出血、口咽部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等一系列并发症[3]。刘华一 教 授[4]认 为 引起 该 病 的 诱因 为:外 感六淫、忧思抑郁、饥饱失宜、劳逸过度等诸多因素。在诸多致病邪气中,杨国华教授以寒热、情志、饮食劳 倦 最为多见,食得寒而凝,得热而壅,升降因之而气滞;情志失畅,肝木犯胃,胃气随肝气而上逆;饮食自倍,脾胃乃 伤,脾 失 健运,胃失蠕动,气机因之而滞塞。如此水聚为湿,食停成积,从而形成气滞、食积、湿阻、痰凝、血瘀、火郁等病症。现代医学运用消化内镜,结合 临 床 症 状、病 理 活 检 及 动 力 学 检 查[5]并 不 难 诊断。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杨国华教授特别注重胃动力障碍对本病的直接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胃动力障碍与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有 关[6],杨 国 华 教 授 通 过 对 胃 排 空 时 间 相 关 文 献的研究,发现诸多消化系统疾病与胃排空时间虽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7],但 维 持 正 常 的 胃 排 空 可 缩 短 胃 液 与 食 管 接触的时间,从而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概率。而胃排空时间的长短由胃动力的正常与否来决定,胃动力减弱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胃动力异常的因素,现代医学仍未能给予明确的答案。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脾胃同居中焦,脾的运化功能,通过升清来完成,即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通过脾 上 注于肺、心、脑并灌溉四 旁,故 曰“脾以升 为 健”;胃为“水 谷 之海”,主受纳,饮食入胃,经受胃的腐熟,下降于小肠,再通过小肠的汲清别浊,清者升,浊者即糟粕,再下 降 至大肠,由魄门排出,故曰“胃以降为和”。由此可见,脾升胃降是胃动力的源泉,也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升降有序使脾胃功能 得 以正常运转,消化通道方能畅通无阻。若升降无 序 或 升降无力,则出现胃动力无以维系,气机逆乱或壅塞,进而胃液反流,形成本病。
气机升降有序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使人体各脏器发挥着正常 的 生 理功能。《医学 求 是》云:“上位 于 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而升降之极,又在中气,中气在 脾 之上,胃 之下,左 木 右 金 之 际。”文 中 明 确指出脾主升,胃主降,肝左升,肺右降,脾 胃是气机 升 降 的枢纽,肝肾之气随脾气而升,升则上输心肺;心肺之气随胃气下降,降则下归肝肾。故脾胃气机升降的正常,有利 于 肝气升发,肺气肃降,水火既济。而肝肺功能正常与否,又进一步影响脾胃正常的升降。升和降,即矛盾统一,又相辅相成,无升则无以降,无降则无 以升,升 己 则降,降己 则 升。唐?王冰:“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不能降也。”通过这一常见的物理现象,更能说明升和降之间的互根互用。杨国华教授从中深受启发,胃为水谷之海,属六腑之一,传化物而不藏,胃是空腔脏器,如同虚管,只有 维 持胃正常的 升 降,方能以通为用,以降为和,降则顺,不降 则 逆,进 而保持胃 正常的动力,使食物完成正常的排空。考虑药物自身也有升降沉浮,《本草 纲 目》曰:“酸 咸 无 升,甘 辛 无 降,寒 无 浮,热 无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 而 上 至 巅 顶 …… 是 以 升 降 在 物 亦 在 人 也。”故杨教授临床上常将升降作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搭配,使药剂升中有降,降中 有 升,升 降 相 因,达 到 拨 乱 反 正 的 效 果。 正 如《医学真传·用药大 略》中所说:“以药 性 之运气,合人身 之运气而用之,斯 为 有 本。”根 据《素 问 · 五 常 政 大 论》“气 反者,病在上,取之下”,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疏 气 令调”的 治 疗 原则,针对反 流 性食管炎的治疗,杨国华教授运用气机升降理论,尤重通降,并结合药物的升降特性,自 创 健 脾 升 降 汤:党 参 10 g,沙 参 15 g,白 术15 g,茯苓 15 g,黄芪 15 g,旋复花 15 g,陈皮 10 g,枳壳 10 g,厚朴 10 g,木香 6 g,香橼 10 g,白芨 10 g,海螵蛸 10 g,甘 草6 g。方中以四君子汤合黄芪健脾益胃,补中益气,呵护脾胃之本,维持脾胃正常之功能;旋复花、陈皮、枳壳、厚朴降逆理气,行气宽中;木香、香橼疏肝 之 郁,白芨、海螵蛸消 肿 生肌,收敛止酸;诸药配伍,有脾健胃和,气顺酸消之效。
蒋某某,女,47 岁,2015 年 6 月 11 日初诊。主诉:反酸烧心四年余。伴胸骨后烧灼样感,咽部如有异物,无吞咽困难,进食时症状加剧,久治不愈而情绪烦躁,纳差,大便不爽利,舌质黯红,苔白微腻,脉弦滑微数。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中医:反酸。中医辨治当属邪气犯胃,胃失和降,久病必虚,治当健脾和胃,行 气 降 逆。方选健脾升降汤加减:党参10 g,沙参 15 g,白术 15 g,茯苓 15 g,黄芪 15 g,旋复花 15 g,陈皮 10 g,枳壳 10 g,厚朴 10 g,木 香 6 g,香 橼 10 g,白芨10 g,海螵蛸 10 g,甘草 6 g。7 付,水煎服,日一剂。2015 年6 月 18 日二诊:异物感消失,反酸、烧心减轻,胸骨后烧灼感减轻,饮食较前改善,大便正常,舌质黯红,苔薄,脉弦滑微数。患者症状渐好,舌脉变化不大,舌脉辨证当有热有瘀,上方去厚朴、木香,加黄连 6 g,鸡血藤 15 g。14 付,水煎服,日一剂。2015 年 7 月 2 日三诊:反酸烧心缓解,胸骨后未再有烧灼感,纳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患者临床症状消 失,属 临 床 痊 愈。 停 药 嘱 节 饮 食,畅 情 志,至 今 未复发。
1 李建生.2013 美国 GERD 诊治指南介绍[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5):471.
2 侯鹏,吴志强.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感染、炎症、修复,2007,8(1):33-35.
3 刘铁夫.反流性食道炎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10):1131-1132.
4 赵昂,刘华一.刘华一教 授从气机 升 降治疗 脾 胃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5):222-224.
5 中华医学 会 消 化 内 镜 学 分 会.反 流 性 食 管 炎 诊 断 及 治 疗 指 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6 赵章勇,沙洪.生物电阻 抗方法测 量 液体胃 排 空的研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3):2477-2480.
7 王承党,萧树东.胃排空障碍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性的 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6))3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