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证治规律探讨

2015-01-21 16:04:48娜,2△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证型原发性肝癌

张 喆 李 娜,2△

1武汉市汉口医院肿瘤科,武汉 4300312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5



·学术探讨·

肝癌证治规律探讨

张 喆1李 娜1,2△

1武汉市汉口医院肿瘤科,武汉 4300312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5

原发性肝癌即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它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其起病隐匿、发病迅速、预后差、病死率高,已成为我国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肝癌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0~50岁,男性比女性多见。其发病原因及确切分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多认为是多步骤、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并受环境和饮食的双重影响。针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手术治疗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且中晚期病例偏多,往往已失去手术机会。西医化疗、放疗均不敏感,介入治疗短期疗效尚可,但长远看来容易复发。中医古籍中无“肝癌”这一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类似《内经》记载的“月巴气”、“癥瘕”、“伏梁”以及《难经》所说的“息贲”、《诸病源候论》所说的“肝积”等。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肝癌存在着一定的优势,毒副作用小,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因此中医治疗肝癌的地位近年来逐渐提高。笔者就中医辨证施治原发性肝癌体现的优势行进一步的探讨。

1 病因病机

了解肝癌发展的病因病机在治疗过程中有巨大的作用,华海清[1]认为从祖国医学的观点来剖析肝癌的病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长期过度劳倦,耗伤气血;思虑过度,肝血暗耗;情志失调,肝失调达;感受寒邪,脾阳不运,湿痰内聚,气机受阻,瘀滞成积等,终至日久病势渐深,正气耗伤,机体防御机能减弱,对在外来致癌因子作用下出现渐变的异己细胞无法行使其监视、排斥、歼灭的功能,最后因虚致癓,导致肝癌的发生。正如古籍《灵枢·百病始生》云:“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凝血蕴裹而不散……而积皆成矣。”又如《诸病源候论·积聚候》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之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西医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黄曲霉素、饮水污染、酒精、肝硬化、性激素、亚硝胺类物质、微量元素等都与肝癌发病相关。

2 证治规律

肝癌病理属性为本虚标实。初期邪盛,正虚不显,可有邪毒、气滞、瘀血、痰热、湿毒、虫积等。中晚期癌肿耗伤气血精液,致脾气虚、肝气虚、肝肾亏虚等。正虚不运,邪毒水湿停运,痰热瘀血凝结,可致标实之证。邪恋不去,正气耗伤,阴液亏损,日久导致实虚之变。是故《素问·经脉别论》言:“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传统医学对于癌肿的治疗亦有相关论述,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积聚》曰:“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对癌肿治法作了高度的概括。近代对肝癌证型亦确定了标准,卫生部颁布的“新药(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88年)中的辨证标准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诊断,主要分为4型,即肝气郁结、瘀血阻络、肝郁脾虚和脾气虚证。2005年,侯风刚等[2-5]建立肝癌的中医辨证标准,归纳证型的必备变量,将频数低于50%的变量舍去。2007年,武嫣斐等[6]亦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将相似的变量归为一类,确定各证型的基本必备变量,从而证实了原发性肝癌的中医基本证型为肝郁气滞、肝血瘀阻、脾虚湿困、肝胆湿热、肝肾阴虚5型。

2.1 肝郁气滞型

肝癌的起病比较隐匿,早期一般没有症状,仅有的轻微不适易与“胃炎”、“胆囊炎”等疾病症状相混淆。当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病情往往已属于中晚期,该型主要出现在肝癌早中期,虽有癌瘤但并未完全转移或尚未转移,有自觉症状而痛苦不甚,邪气虽昌,正气尚存。其形成机制和中医古籍《圣济总录·瘿瘤门》记载不谋而合,其曰:“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临床症状主要有脘胁胀满不舒,攻窜胀痛,情志抑郁,时喜叹息,时有急躁易怒,头身困重,食少,嗳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李小波等[7]采用贾堃主任医师的经验方莪楞汤(经验方)[8],药用三棱、莪术、郁金各15 g,白芍、丹参、瓦楞子各30 g,蜂房10 g,生甘草3 g加柴胡、香附、神曲治疗此证型肝癌,效果明显,有效地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2.2 肝血瘀阻型

该证型多见于肝癌中期,癌瘤逐渐增大,邪毒入侵,疼痛加重,虚象已露。正如《医宗必读·积聚篇》谓:“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若低昂然,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肝区肿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刺痛或隐痛拒按,形体消瘦,面色晦暗甚至发黑,肝肿大、肝掌或蜘蛛痣,纳差,舌暗红有瘀斑、舌底静脉曲张,脉细涩。此时治疗应着重祛瘀软坚,并适当佐以健脾扶助正气。可选用大黄蟅虫丸,或人参鳖甲汤,或复元活血汤等合用四君子汤等可益气扶正方剂,攻补兼施,扶正祛邪,驱邪的同时注意缓缓图之,衰其大半而不可过,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痛苦。曹文等[9]应用有活血健脾功效的肝复方(柴胡、桃仁、丹参、生牡蛎、党参、白术、茯苓等)随证加味成功治疗肝癌1例,患者存活6年,更加体现到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优势所在。

2.3 脾虚湿困型

该型见于肝癌中后期,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水湿痰浊内停,以上腹结块,按之疼痛,腹大胀满,如囊裹水,身重纳呆,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肢酸足肿,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或濡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益气健脾化湿为主,佐以疏肝活血、软坚化痰。可用四君子汤或十全大补汤等益气健脾方剂合五皮饮,或利水渗湿退黄中药,如茵陈、金钱草等治疗。亦有医者李惠义[10]以健脾利湿,疏肝养血为法,方用逍遥散加减,患者服药后,提高了生活质量,带瘤生存,存活三年余。《景岳全书·论治》云:“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总之脾虚痰湿为病,其病机变化多端,可外至经络筋骨,内达五脏六腑,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是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在治疗过程中亦可适当配合放化疗,提高治疗效果。

2.4 肝胆湿热型

该型见于肝癌中晚期,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久则气滞血瘀,癌毒结聚,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热互结,焦灼而成结块。遂胁下可见结块,推之不移,疼痛难忍,发热黄疸,面色晦暗,黧黑,烦躁难眠,口苦、口干,恶心作呕,纳食减少,大便干燥,小便短赤不利,肝大不平,质硬伴腹腔积液,舌红或绛,苔黄糙或焦黄,脉弦或弦滑数。治以清利肝胆湿热佐以健脾退黄。可用龙胆泻肝汤(《和剂局方》)或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彭胜权教授[11]以清热解毒祛湿为原则,集中药力以清解毒热,祛除湿浊之邪。在温胆汤以祛湿化痰清热基础上,加猫爪草、山慈菇以软坚散结,缩小癌肿,又加白花蛇舌草、石上柏、八月札,以加强清热解毒抗癌之功,控制病情发展。

2.5 肝肾阴虚型

中医认为乙癸同源,精血互生,肝肾同治。肝癌晚期患者常出现肝肾阴虚之证候,其或由癌毒已成,攻伐机体,伤阴耗气,累及至肾所致;或手术,放化疗,使其元气大伤,气血大亏,终见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之证候。故处于此期患者常表现为胁肋隐痛,绵绵不休,腹满胀大,可见青筋暴露,时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精神萎靡、不欲饮食、形体消瘦如柴、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面色黧黑、舌红少津、花剥苔有裂纹、脉弦细等。治以滋阴柔肝养血,佐以软坚。滋水清肝饮合兰豆枫楮汤加减或一贯煎配六味地黄丸加减。晚期肝癌患者,肝肾俱虚,病情复杂,预后多不佳,此时应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祛除不良情绪,适当延长患者生命。

3 问题与展望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确定,西医根据肝癌的不同阶段适当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虽可立刻取得良好的疗效,比如根治性肝切除、姑息性肝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冷冻、激光、微波、放化疗和生物治疗等,但从长远看,多数患者在一定年限内出现转移复发,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属在经济上带来损失,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创伤。中医药近年来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上,采取辨证施治、攻补兼施的方法,常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相比单纯西医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优势,效果也比较明显,且无毒副作用,提高了机体抗病力,改善了患者全身状况和症状,树立了患者的信心,提高了生活质量。

但是,在应用中医药研究和治疗本病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①中医证型因为证候及症状的描述与现代医学有一定差异而较为混乱,缺乏统一标准,证型的最终确定仅凭一位或数位医师的诊断,不够严谨。因此,选择正确的证型模式,规范肝癌中医证型和证型中症状的描述,运用临床流行病学及统计学方法对证候标准合理地赋予分值,建立初步量化的诊断标准及程度分级标准十分必要;②有关肝癌治疗方剂繁多,不少方剂在临床观察研究中没有设立对照组,从而影响了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规范化应用现代研究方法进行统计设计,使中医药的研究更具说服力,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③目前对中医证型的研究较为局限,应更多结合西医实验室指标(AFP、转氨酶等),找到中西医诊断治疗的切入点;④关于中药组方的药理研究较少,对中药毒副作用的研究不够深入,应加强这部分研究记录与分析;⑤现有临床研究以回顾性研究多见,而前瞻性研究偏少,研究设计应更具多样性;⑥中医药对肝癌转移和复发方面的机制和预防领域亟待搜集与整理。

总之,中医对于肝癌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仍有很多方面有待于深入研究和临床验证。

[1] 华海清.原发性肝癌病机特点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2):38-39.

[2] 侯风刚,刘庆,贺守民.原发性肝癌血瘀证量化标准的方法学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3):478-480.

[3] 侯风刚,凌昌全,李柏.建立原发性肝癌肾阴虚量化标准的方法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7):391-394.

[4] 侯风刚,赵刚,刘庆.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量化标准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1):31-34.

[5] 侯风刚,凌昌全,赵刚.原发性肝癌肝气郁结量化标准的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7(4):14-16.

[6] 武嫣斐,王素萍.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临床分布及证型标准[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2):21-23.

[7] 李小波,白丽萍.辨证治疗原发性肝癌86例[J].山西中医杂志,2006,22(2):18-19.

[8] 贾堃.中医癌瘤证治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98.

[9] 曹文,潘博,潘敏求.肝复方治疗肝癌存活6年1例报告[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3):86-87.

[10]李惠义.晚期肝癌案一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报,2014,36(4):377-381.

[11]丁辉,张琰.彭胜权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经验[J].陕西中医杂志,2005,26(9):943-944.

10.3969/j.issn.1674-4616.2015.04.020

2015-05-17)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470031085@qq.com

猜你喜欢
证型原发性肝癌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4:56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4:54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