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安武汪永干陈惟虎
嗅裂区囊肿并发脑脊液鼻漏1例
郝安武1、2汪永干2陈惟虎2
患者,女,51岁。因左侧鼻根部肿痛伴嗅觉减退5月于2013年12月17日入院。患者于5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鼻根部肿痛,无鼻出血,伴轻微鼻塞、嗅觉减退,左侧前额部疼痛伴局部麻木感,低头时感觉明显,无流涕、呕吐,无视力改变及眼球运动障碍,既往无明确头部外伤史。症状逐渐缓慢加重。于2013年11月18日在当地某县人民医院行头颅MRI鼻窦CT(冠状位)均提示无明显异常,给予抗炎、激素等对症处理,效果欠佳。故来我院就诊。鼻内镜下见:双侧鼻腔未见异常分泌物,鼻中隔基本居中,左侧嗅裂区可见一淡白色新生物大小约1.5cm×1.0cm,表面光滑,可见血管纹。见图1。双侧中鼻道未见脓性分泌物。重新阅当地鼻窦CT见:前颅底可见明显骨质缺损及左侧嗅裂区一囊性肿物。见图2。我院前颅底MRI示:左侧嗅裂区囊性占位,考虑黏液性囊肿。入院后在鼻内镜下以5ml齿科注射器行局部穿刺抽出约0.3ml黏液脓性分泌物。遂拟左侧嗅裂囊肿行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内镜下见鼻顶部一囊性肿物,内侧压迫鼻中隔,外侧紧贴鼻腔外侧壁,上端平前颅底,下端游离,沿肿物内外侧电凝局部黏膜后,用鼻中隔剥离子沿肿物内侧即鼻中隔左侧顶端切开黏膜,沿骨壁剥离新生物,剥离过程中肿物破溃见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伴结晶样物溢出,用注射器抽取0.7ml送检葡萄糖定量。剥离囊壁后见鼻顶部局部骨质缺失,呈一楔形约0.8cm× 0.3cm大小,有清澈样液体规律性搏出。取左钩突黏膜贴敷鼻顶部骨质缺失处,局部用可吸收止血纱布、胶原海绵填塞,中鼻道填塞半块膨胀海绵。术后病理示左嗅裂慢性炎伴囊肿形成,抽取液体葡萄糖定量分析为2.0mmol/L。术后给予抗炎、降颅压、头抬高30度卧位等对症处理。术后第7天患者要求出院。术后15天复诊,患者诉左鼻塞,无明显鼻涕增多,无头痛及鼻部疼痛感。鼻内镜下见左嗅裂区黏膜肿胀,填塞物部分可见。术后6个月复诊,患者症状消失,鼻内镜下左嗅裂区黏膜生长良好,未见液体流出。复查鼻窦CT未见左嗅裂区明显占位。
鼻腔及鼻窦的囊肿种类甚多,常见的主要类型主要有鼻窦黏液囊肿和鼻窦黏膜囊肿。黏液囊肿主要发生部位依次为筛窦、额窦,上颌窦较少,原发于蝶窦者极少,主要病因为鼻窦自然开口完全堵塞,窦内分泌物潴留,逐渐形成黏液囊肿。黏膜囊肿可发生于任何鼻窦,但多发生于上颌窦内,主要病因为黏液腺阻塞,腺体内分泌物潴留所引起。不论哪种类型,其临床表现早期一般均无任何症状,如发展较大时可出现邻近器官压迫症状[1]。原发于嗅裂区囊肿尚未见相关报道。
脑脊液鼻漏为脑脊液经颅前窝底、颅中窝底或其他部位的先天性或外伤性骨折缺损、破裂处或变薄处,流入鼻腔。病史中外伤多见,确诊主要依靠脑脊液葡萄糖定量分析,其含量需在1.7mmol/L以上。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外伤性脑脊液鼻漏通过保守治疗(降低颅内压和预防感染)可自愈。脑脊液鼻漏修复手术的进路包括颅外和颅内两种,后者主要以鼻内镜经鼻腔修复[2]。本例患者本院前颅底MRI及术前穿刺抽液均提示黏液囊肿且无明确外伤史因此当时忽视脑脊液鼻漏可能。根据术中所见,术后分析本例嗅裂囊肿发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前颅底骨质缺损后脑脊液外漏,但嗅裂区黏膜正常,在颅内压的作用下,局部逐渐形成嗅裂区囊肿(囊壁为嗅裂区黏膜,囊肿内容为脑脊液)。嗅裂区肿物术前应充分准备,切除时应首先使用电凝阻断肿物四周血管,术中出血少,术野清楚,便于手术操作及意外情况的及时发现并果断予以处理。嗅裂区囊性肿物特别是伴有前颅底骨质缺损时应常规性穿刺行葡萄糖定量分析。
10.16542/j.cnki.issn.1007-4856.2015.06.024
1 安徽省含山县中医院耳鼻咽喉科(238100)
2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陈惟虎,副主任医师.Email:chenweihuchen@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