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利(棘洪滩街道卫生院,山东 青岛 266000)
高血压患者管理中慢病管理模式的作用与价值
李媛利
(棘洪滩街道卫生院,山东 青岛 266000)
目的 探讨慢病管理模式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9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慢病管理,观察随访其高血压认知情况、生活方式改善情况、高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慢病管理,可以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知水平、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助于提升高血压控制的比率。结论 慢病管理模式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作用价值
高血压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不断增强,其发病率在近几年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并且发病人群的年龄也趋向年轻化。本文结合笔者所在的社区对高血压患者的慢病管理工作实践,探讨慢病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管理的作用和价值[1]。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慢病管理,其中男118例,女72例,年龄41~81岁,平均年龄61岁。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高血压诊断,在未服用降血压药物的情况下,分3次测定患者的血压,将收缩血压≥140 mmHg或舒张血压>90 mmHg的患者诊断为高血压,如果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且目前还在服用降血压药物的,如果其血压低于140/90 mmHg,这样的情况也诊断为高血压。
1.3 方法
1.3.1 为高血压患者建立档案
由责任医生负责为高血压患者建立管理随访卡,入户上门为患者建立家庭档案,根据公共卫生各项指标,随访时将患者的各项指标记录在随访卡中,以此种方式对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管理;在门诊环节中对35岁以上的患者首次诊断时测定血压,以此发现和检测新的潜在的高血压患者,确诊后接诊医生为其建立档案卡;通过各种健康体检环节发现高血压患者病例,在每年的例行身体健康体检中,对于发现的高血压患者为其建档。
1.3.2 高血压患者管理
对于已经建档的高血压患者,定期定点进行随访,检测其血压变化情况,指导督促其服药;定期组织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讲座以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讲座开始前一周张贴通知,讲座时发放一些小礼品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参与积极性,并从中学习一些关于高血压的基本常识和注意事项;为高血压患者进行身体锻炼和相互交流降压经验等创造条件,按照三级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做好随访工作;定期举办社区责任医生座谈会,分析讨论高血压患者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改正;积极组织高血压患者参加社区组织的慢病管理培训提高患者自身的慢病管理能力。
2.1 高血压认知情况明显改善
经过慢病管理,所有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情况明显改善,由原来的44.24%的认知率上升到7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慢病管理模式有助于显著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知。
2.2 生活方式明显改善
经过慢病管理,所有患者对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了明显的认识,并自我有意识的进行了改善,高脂高盐等不良饮食习惯得到明显改善;另外,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药物依从度和高血压定期监测等比率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高血压控制率明显提升
经过对高血压患者的慢病管理,血压控制合格率从原来的47.23%提高到了74.65%,血压控制稳定者的心脑血管发病率也相对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为常见的慢病之一,高血压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如何有效的控制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血压这种慢病的管理除了临床治疗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患者进行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慢病管理模式,对于患者来说一旦确诊高血压,以后的康复过程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随着老龄化社会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高血压病的发病比率将会逐年提高,这些都是摆在社区卫生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要在日常工作中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3],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高血压的发生与患者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过量吸烟、饮酒、高脂高盐性饮食、肥胖症等都容易诱发高血压病的发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要有效的控制血压就必须适量运动,控制钠盐的摄取量,戒烟戒酒。笔者注意到本地区人们的生活饮食比较偏咸,食物中含有较高的盐分,因此应该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有效的控盐方法,形成低盐性饮食习惯,在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加日常运动和锻炼,从而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患者只有对高血压的发生和治疗有充分的理解和认知,才会努力地去控制和降低血压,这样才能减少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高血压病发生率[4]。
其次,增强患者对高血压病治疗的依从性,根据患者的经济条件、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水平、居住环境等进行个性化、人性化的管理,根据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在能实现控制血压目的的条件下,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尽量选取一些价格较低的药品,降低其日常医药费开支,提高其服药的依从性[5]。由于患者文化水平之间的差异,使得他们对于高血压病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会影响到患者接受治疗的比率,一般城镇社区的文化水平相对农村偏远山区的文化水平来说相对较高,因此这类患者对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也较高。
对于因为身体原因、居住在山区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应该提供上门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增强患者在治疗上的依从性。最后,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建立档案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导治疗,为维持血压稳定,降低心血管病发生率。
[1] 王海英.生活方式改善对高血压病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3,(04).
[2] 陈雪莲,孙国萍,韩 杰,闫海明.156例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02).
[3] 胡春容,邹 华,黄李春,蒋雪凤.江干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3,(04).
[4] 杨 丽,俞 蔚,徐小玲,章一丰,方顺源,罗建勇.高血压患病及相关因素的现况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3,(04).
[5] 樊立坤,谭 丽,景玉芝.四平市社区防治高血压病的新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2,(33).
本文编辑:孙春宇
R473.5
B
ISSN.2095-6681.2015.032.097.02
李媛利(1983-),女,青岛城阳人,本科,中级(全科医学),研究方向:社区常见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