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行++侯建军++王琼
导读:扶桑绵粉蚧是我国近年发现的检疫性病虫害,其寄主植物很多,繁殖能力强,年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为害日趋严重。安吉县自2011年发现扶桑绵粉蚧,由于群众对其认知不足,加上生产上花卉苗木调运频繁,其传播速度加快,已对我县农业生产和城镇乡村绿化构成潜在威胁。生产中应加强虫情监测,加大防治宣传力度,结合农业防治,选择对路药剂科学施用,以有效控制虫情蔓延。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原产北美,1991年在美国发现其为害棉花,随后在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巴西相继有报道发现。200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现,扶桑绵粉蚧对当地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为害。我国2008年在广州首次发现,2009年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江西、湖南和浙江等8省(自治区)棉花上发现。扶桑绵粉蚧的寄主植物很多,已知的有57科149属207种,其中以锦葵科、茄科、菊科、豆科为主。为保护我国农业生产安全,2009 年2 月3 日该虫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2010年5月5日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公告(第1 380号)将该虫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1]。2011年安吉县自发现扶桑绵粉蚧以来,在花卉(太阳花、菊花)、蔬菜(番茄、茄子、辣椒、丝瓜、南瓜)、杂草(马齿苋、野苋菜、叶下珠)等多种植物上发现扶桑绵粉蚧踪影,其扩散较快,尤其是阳台、庭院的花卉、蔬菜及周边杂草上较多,现县城街道、河滨绿化道等处花草上已有扶桑绵粉蚧为害。由于扶桑绵粉蚧寄主植物种类繁多,繁殖能力强,年发代数多、世代重叠,且是一种新的入侵生物,群众对其认知不足,加之花卉苗木、蔬菜调运频繁,扶桑绵粉蚧传播速度加快,已对安吉县农业生产和城镇乡村绿化构成潜在威胁。经过2年多对扶桑绵粉蚧在番茄植株上的为害与生长发育的逐日观察和对我县扶桑绵粉蚧为害状况调查,初步了解了扶桑绵粉蚧在本地的生长规律,并提出了相关防治措施。
1 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
1.1 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特征
扶桑绵粉蚧属半翅目、粉蚧科、绵粉蚧属,完成1个世代,雌虫需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虫态。雌成虫、若虫活体通常淡黄色至橘黄色,虫体椭圆形,2龄后体表逐渐被白色蜡质分泌物覆盖,体背面有系列黑斑,其中腹部背面明显可见3对黑色斑点,体缘有白色蜡突,均短粗,腹部末端2对较长。若虫分3个龄期:1龄若虫长约0.07 mm,宽0.037 mm左右;2龄若虫长0.75~1.1 mm,宽0.36~0.65 mm;3龄若虫长1.02~1.73 mm,宽0.82~1.00 mm;雌成虫长3.0~4.2 mm,宽2.0~3.0 mm,腹部下有白色棉絮状的卵囊,并向后膨伸出体外,产卵或若虫于卵囊中,刚产下的卵橘色,孵化前变粉红色。据报道,雄虫需经过卵、若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雄虫一般在2龄末期停止取食,分泌蜡丝,进入蛹期,蛹期虫体被蜡丝包裹,剥去丝茧可见虫体呈浅棕褐色,体长(1.41±0.02)mm,宽(0.58±0.06)mm,雄成虫羽化后可见虫体黑褐色,体长(1.24±0.09)mm,宽(0.30±0.03)mm[1]。
1.2 扶桑绵粉蚧的生活习性
据观察,当地扶桑绵粉蚧种群在番茄寄主为害期间,仅在10月1日前后见到雄虫形态,其他时期均于雌若虫和成虫形态为害植物,以营孤雌生殖为主。雌成虫产卵、小若虫于白色棉絮状的卵囊内,卵期很短,孵化大多在母体内进行,行卵胎生,5月后观察卵囊内大多为若虫。产下的1龄若虫活跃,爬行迅速,从卵囊中爬出后短时间内即可取食。1~2龄若虫喜欢取食植物幼嫩部位,包括嫩枝、叶腋、叶片(叶片正反两面均有分布)、花芽。2龄后逐步向叶脉、叶柄、花果柄、嫩枝转移为害。3龄若虫及雌成虫喜在较粗壮的叶柄、花果柄、嫩枝及主秆、主枝上群集为害。
据实际观察,参照安吉县历年气象资料和王莹莹等[2]提出的扶桑绵粉蚧发育起点温度(7.39℃)、雌虫世代发育有效积温(889.89℃)指标分析,安吉县扶桑绵粉蚧年发生代数为5~6代。3月随气温回升,越冬代低龄若虫开始活动,至4月中下旬完成越冬世代,出现少量雌成虫,开始产卵,完成1个世代达170天左右。第2~6代雌成虫分别出现在5月下旬6月初、6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上旬、9月上中旬和10月上中旬,完成一个世代20~35天,其中3~4两代发育较快。因扶桑绵粉蚧单头雌虫产卵量大,每囊有卵(或若虫)150~600粒(头),且产卵历期平均达10天,一般5~15天,所以世代重叠严重,各虫态并存。扶桑绵粉蚧在本地5~6月虫情显现,为害初显。7~9月高温季节是繁殖盛期,虫口数量迅速增长且世代重叠严重,为害加重。10月1日前后见到雄虫形态,部分个体行有性生殖,虫量显著减少,11月露地很少见到该虫。扶桑绵粉蚧以卵或其他虫态在植物上或土壤中越冬。其在温室环境中可终年繁殖,代数增加。在22~27℃范围内,扶桑绵粉蚧的存活率最高,繁殖力最强,是该虫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而高温和低温对扶桑绵粉蚧的生存均是不利的[3]。2013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温期间,若虫死亡率增加,发育历期延长,雌成虫产卵量减少,空囊率增多,且下代1龄若虫有发育不整齐、部分个体滞育现象明显。扶桑绵粉蚧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生长发育存在很大差别,喜欢取食番茄、茄子、辣椒、丝瓜、南瓜、太阳花等植物疏松、嫩而粗壮组织,且发育快、成活率高;而在马唐、叶下珠、决明子等植物上生长、发育缓慢、滞育、存活率低,完成世代发育个体较少。
扶桑绵粉蚧体表被白色蜡质覆盖,落水后可短时漂浮水面或攀爬于漂浮残株残叶上生存转移为害,长时浸水则蜡层破坏,虫体下沉死亡。
2 扶桑绵粉蚧的为害症状和传播途径
2.1 扶桑绵粉蚧的为害症状
扶桑绵粉蚧主要为害寄主植物幼嫩部位,包括嫩枝、腋芽、叶片、花芽和叶柄,也可在老枝和主茎上为害。雌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受害植物长势衰弱,生长缓慢或停止,结实少、果实变小、畸形;虫量大时,大小白色虫体聚集于枝秆、果柄和粗大的叶脉,并伴有白色蜡粉和黄色珠状蜜露,嫩黄色低龄若虫遍布叶片、花蕾、嫩枝,出现卷叶、龙头现象,亦可造成花蕾、花、幼果失水干瘪或脱落;分泌的蜜露影响果实商品性并诱发煤污病可导致叶片脱落,严重时可造成整株作物失水干枯死亡。
2.2 扶桑绵粉蚧的传播途径
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和若虫无翅,自身传播扩散能力较弱,主要通过株叶接触染有扶桑绵粉蚧虫源的土壤、残株、植株转移为害,或通过风、水、动物和人在田间活动完成近距离传播。染有扶桑绵粉蚧虫源的土壤、植物和被侵染材料的调运、随意倾倒处理等人类活动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如从疫区调运带虫花卉苗木、蔬菜,可使扶桑绵粉蚧迅速扩散到新地区,短期内在适生地繁殖并迅速扩散蔓延。
3 扶桑绵粉蚧的天敌
在本地阳台、庭院、绿化带、露地花草和蔬菜上观察扶桑绵粉蚧发生为害情况,阳台、庭院栽植的虫情显现时间明显早于绿化带、菜地。绿化带、菜地自然环境生态较好,周边植被相对丰富,存在着扶桑绵粉蚧虫害的制约因素。陈华燕等[4]对扶桑绵粉蚧的天敌进行调查,共发现8种天敌,其中,捕食性天敌有4种,分别是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双带盘瓢虫[Lemnia biplagiata(Swartz)]、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us(Fabricius)]和圆斑弯叶毛瓢虫[Nephus quadrimaculatus (Kamiya)];寄生性天敌有4种,分别是松粉蚧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 coccois Smith)、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长崎原长缘跳小蜂[Prochiloneurus nagasakiensis (Ishii)]和粉蚧广腹细蜂(Allotropa sp)。8月上旬在番茄植株上发现有寄生蜂寄生扶桑绵粉蚧现象,本地的天敌情况有待进一步调查。
4 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措施
4.1 加强虫情监测
加强对绿化带、房前屋后、农产品交易市场及其周围的农作物及杂草的普查,调查时,要仔细检查重要寄主植物番茄、茄子、辣椒、丝瓜、南瓜、太阳花等地上部分,看有无白色蜡粉、白色虫体,对照扶桑绵粉蚧形态特征(如虫体背部有一系列的黑色斑)加以确认。及时做好虫情预测预报,及时发现,及早防治。
4.2 加大扶桑绵粉蚧防治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众对扶桑绵粉蚧的认知度,力争实现群防群控;利于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及时做好疫点药剂处理,被害作物残体要统一进行药剂处理后并焚烧或深埋。杜绝并减少乱弃感染植株和盆土的现象,以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4.3 农业防治
实施水旱轮作,铲除农田杂草,冬耕深翻、土壤消毒灭虫,在无疫地培育无虫壮苗。
4.4 化学防治
①选择对路药剂品种 根据现有文献报道,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吡虫啉乳油、啶虫脒乳油、毒死蜱乳油是防治扶桑绵粉蚧的有效药剂,48 h后的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在田间施药后第5天的防治效果可达到91%以上,其中啶虫脒和毒死蜱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5.16%和98.12%[5]。用4.5%氯氰菊酯1 500 倍液、2. 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扶桑绵粉蚧若虫和成虫效果较好[6]。本地试用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和10%吡虫啉乳油1 000倍药液均匀喷雾效果理想。
②科学施药 压前控后,扶桑绵粉蚧1~2代1龄历期长,白色蜡状分泌物少,且虫态相对整齐,尚未形成世代重叠,是防治的最佳时期,早期防治有利降低虫口基数,可争取主动,着重做好苗期喷药、带药移栽和早期防治。适时喷药,扶桑绵粉蚧2龄后表面开始覆盖白色蜡状分泌物,随虫龄延长和蜡状分泌物增厚,影响药剂防效,应掌握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在对作物进行喷药时做到均匀喷药,整株喷药,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药液,同时因扶桑绵粉蚧寄主多,对田间、沟边、路边的其他植被也要同时喷药防治。发生严重的地方要向土壤施药,使药剂能够渗入到根部,以消灭地下种群。在用药上,应选用对天敌杀伤力低的高效低毒农药,并交换用药,尽可能减少用药次数,保护生态,有利于天敌繁育。
参考文献
[1] 周湾,林云彪,许凤仙,等.浙江省扶桑绵粉蚧分布危害调查[J].昆虫知识 2010,47(6):1 231-1 235.
[2] 王莹莹,徐志宏,张莉丽,等.南瓜寄主上扶桑绵粉蚧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和实验种群生命表[J].昆虫学报,2012,55(1):77-83.
[3] 朱艺勇,黄芳,吕要斌.温度对扶桑绵粉蚜生长发育的影响//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58-659.
[4] 陈华燕,何嫏芬,郑春红,等.广东和海南扶桑绵粉蚧的天敌调查[J].环境昆虫学报,2011,33(2):269-272.
[5] 杨爱娟,马骏,高军,等.防治扶桑绵粉蚧化学农药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4):552-555.
[6] 唐小燕,肖铁光,黄玲,等.不同药剂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试验[J].作物研究,2010,24(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