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婷,张继河
摘 要:教研室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基层组织,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对人才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某本科高校教研室为研究对象,探讨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82-03
教研室作为高校教学和研究的基层组织对高等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地方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激增,即便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的科研成绩突出,但人才培养质量却不断下降[1]。归根结底,这是教研室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结果。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校开始设立相对独立的研究机构,这时计划经济下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教研室便处在了极其尴尬的境地。教研室建设开始被不同程度地忽视,教研室功能日显没落,甚至已经形同虚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教研室建设现状与问题
高校教研室的建立是我国模仿苏联模式进行高校院系调整的重要成果,它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受前苏联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研究室。由于当时刚刚建国,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此时教研室的首要任务就是组织教学。二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调整了教育科技方针,确立了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地位,而此时的教研室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组织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这对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2]。三是80年代后期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研室逐渐成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基层管理组织,在高等院校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现今我国地方院校仍是沿用上世纪50年代的校——二级学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要依靠教研室去落实。然而,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的发展受学科、专业限制较大,重点建设学科的教研室发展较为完善的同时,非重点学科的教研室建设却相对薄弱,甚至严重滞后,教研室之间发展极为不平衡,人员构成梯度不合理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发展的主要问题。
以某本科高校为例,共有104个教研室,总体来看,整体设置较为合理,但各个学院之间规模差异显著,教研室发展不协调明显。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见表1),教研室设立数量最多的是园林院,设有12个教研室,占学校教研室总数11.5%;其次是经管院设有11个教研室,占10.6%;传统特色的动科院设有10个,分别占10.4%;历史最悠久的农学院设有9个教研室,占总数量的8.6%;人文院设有7个,占6.7%;国土院和生工院、外语院分别设有5个,占4.8%;职师院和食品院分别设有4个,占3.8%。
从人员配备上来看,较为合理的如农学院,共有82名在职教师,包括7名双肩挑人员和52名专职教师,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31人,占37.8%,硕士学位的19人,占23.2%,学历结构较为合理。而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的如园林院,共有教研人员92人,其中正高12人,占12.0%,副高23人,占25%,中级42人,占45.7%,其中博士16人,占17.3%,硕士13人,占14.1%,本科及以下学历人员比例极大,占68.5%。以公共基础课教学为主的外语院,2012年其教研室教师人数共67人,正高职称人员和博士学历人员都为2人,都只占总数的3.0%,副高12人,占17.9%,其人员梯队也不尽合理。与上述情况相似的还有职师院的教研室,其任职教师总人数只有23人,人员队伍较弱,专业教师少,正高职称人员2人,占8.7%,博士学历教师只有1人。此外,个别教研室只有2—3位教师(包括双肩挑人员),教师教学任务较重,严重影响了教研室教学团队建设和教研室活动的开展。
其次,结合表1和表2来看,2012年在该本科高校中,所有年龄段高级职称的总数457人,而该校教研室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共有339人(不含军体部),这其中还包括学院的部分双肩挑人员,这说明仍有部分的高级职称教师主要为机关处室的行政人员,很少或没有承担教学任务,此外,35岁以下教师职称多为中级和初级,缺少高级职称人员,只占总数的5.0%,而46岁以上的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最大,占44.6%。所以,就出现了“高级职称人员少、高层次学历人员少、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的现象,这一现象在部分非重点学科专业的教研室中尤为明显。
由上述可知,该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和学科梯队还急需完善,教学一线的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较为缺乏,当前以行政工作为主的人员占有高级职称数的比例相对偏大,传统学科、特色学科、重点学科的教研室又将面临教师老龄化的趋势。如果青年教师不能很好地衔接工作,就会影响教研室工作的良性发展,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表12012年某本科高校教研室信息概况
注:1.本表按“教研室数量”降序排列;2.本表中“教师人数”为教研室专任教师数(包括双肩挑人员)。
表22012年某本科高校各年龄段在职在岗教师职称情况
注:1.本表统计数据中包括专职行政教师数;2.初级职称数中包括未定职级教师数。
二、教研室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职能管理
教研室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与科研,但在实际中,教研室在地方院校中成了学院的一个附属基层组织,学院领导层对所管理的教研室不够重视,教研室的建设逐渐偏离了其性质和工作方向,冲击着教研室的教学、研究氛围。与此同时,很多本科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尤为突出,导致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协调,学校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这使得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关系,使教研室活动开展困难,且停留于表面,对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缺少深入的讨论研究,对教学工作的持续投入和关注不足,从而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3]。
(二)机构设置
当前,多数地方本科高校都以重点学科为主要建设对象,因此,教研室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非重点建设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教研室甚至还没有形成教研团队,缺乏整体规划和明确的研究目标,教学、研究工作严重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传统的教研室设置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和经济体制。教研室之间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突出问题,直接制约着地方高校的整体发展。同时,内部设置和人员构成的不合理还严重地影响了地方高校中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日常管理等工作的落实。
(三)思想认识
许多地方本科高校非传统优势专业的教研室中,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没有统一思想。多数教研室还没有制定建设规划,教研室主任大都只是被动地完成一些事务性工作,对教研室工作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对教研组成员管理松懈,且只满足于现状。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高校中还普遍存在着师资总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教师流失严重的现象,且教研室内部人员浮动较大,青黄不接。甚至在一些新建设的教研室中,教师不仅数量有限,且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使得教研室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经费投入
教研室经费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然而落实到教研室的建设经费非常有限,这不仅制约着高校的整体发展,也使教研室的发展受到制约。以江西省2005年的高等教育投入为例,江西省高等教育投资来源主要由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两部分构成,共占当年全省教育经费的81.86%[4]。由此可见,尤其与其他211高校、省属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的经费投入仍然捉襟见肘,社会投入严重缺乏,自身筹资能力较差,而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是极为有限的。
由于长期的经费投入不足,地方高校大多面临教学仪器设备不完善、教研室场地受到限制、教研室活动难以开展,有些项目甚至存在“零经费”的现象。而较差的办公条件使许多教师即使有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的意愿,也往往都难以实现,从而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建设的策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进行部署,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以此为方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作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层组织——教研室就必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仅仅注重传统优势专业的建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校的全面发展,还应该重视非传统优势专业的发展,真正做到各学科之间的平衡。那么,这就必须推进其教研室的建设,使得培养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重塑地位,给予教研室更大的教学自主权
协调好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行政的关系,就为教研室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地方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划分教研室的标准,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能,重视对教研室建设发展的研究,确立教研室在管理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二是应协调教研室中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以教学为根本,科研为支撑,同时,还应协调好教学活动与行政管理的关系,确立教研室主任的管理地位,提高教研室主任的权威性,弱化教师的行政职能,使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5]。
(二)规范机构设置,促进各学科教研室平衡发展
首先,从管理结构方面,应规范教研室的规章制度,将各项工作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下来,设立一套专属于教研室的管理监督机制。其次,从学科结构方面,应重视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教研室的建设,根据其建设目标,合理配置教研室人员,平衡各学科发展,这样以避免教研室设置重复、职能分工不清晰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具体来说,在专业上,应依据学科特色,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加大对非传统优势专业教研室的建设,扩大教研室规模、打造一批新的重点教研团队和特色专业;从课程上,根据改革后的教学定位,加强课程体系的开发,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实践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技能水平[6]。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软硬件条件
无论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制,还是学科建设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对教研室的经费投入,为教研室建设提供经济保障,充足的经费不仅能满足教研室的基本建设,如添置新的教学设施、改善基本办公条件、开展教研室实践交流活动等,还能设置教研室的奖励、补贴机制,更能为教学改革、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调动教师的学术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需要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同时,发挥地方本科高校的自身优势,通过与企业合作等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增强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筹措经费的能力。
(四)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和薪酬制度,强化教师的精力投入
首先,制定切合实际的年度工作计划,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并将考核指标纳入到计划当中,建立定性与定量的双项考核标准。定性考核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定量考核需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将工作的目标任务以工作量的形式进行分解,计算出每个教师所要完成的工作量,形成一套合情合理的考评体系。同时,评估过程既要结合目标又要结合实际,考核手段要实现多样化,如对教学工作的考核不仅要看学生及其课业成绩,还要参照自我评价和学生家长的评价,做到考核合情合理。其次,要完善薪酬制度,将奖惩制度纳入到薪酬制度当中,如设立优秀教学奖金、科研成果奖金等,而对于没有达到基本标准的教师,应给予批评甚至减扣绩效奖金等惩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内外交流平台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条件,然而许多本科院校非传统优势专业的教研室中教师队伍出现断层现象,缺少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队伍,面临老教师退休、青年教师缺乏经验的窘境,学科梯队难以实现。因此,要着力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有经验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加强教研室内部交流,开展教学培训。同时,将“新鲜血液”注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活力。同时,还要加强高校内部不同教研室之间的交流,积极参与其他高校教学组织活动,并与其相关专业建立经常性联系,交流经验,交换必要的资料和教学信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教研室建设得好不仅能够成为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保障,也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教研室建设水平的高低更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教研室建设中,不应该仅仅是保证数量上的对应,更应该在质量上寻求平衡发展,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做到:在规章制度中确立地位,在政策实施上加大力度,在思想认识上做到统一,在经费投入上给予支持。只有这样,地方本科高校才能走出教研室建设发展的困境,才能使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的地位得以真正确立,才能充分发挥教研室对地方本科高校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作用,才能促进地方本科高校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晓星.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杨天仁.标准化教研室的内涵建设与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
[3]刘民乐.浅论高校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J].运城学院学报,2008,(1).
[4]曾泽鑫.江西省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
[5]丘林,陈朝新.高校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6]姜立松,曲明川.浅析地方高校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管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
(二)机构设置
当前,多数地方本科高校都以重点学科为主要建设对象,因此,教研室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非重点建设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教研室甚至还没有形成教研团队,缺乏整体规划和明确的研究目标,教学、研究工作严重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传统的教研室设置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和经济体制。教研室之间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突出问题,直接制约着地方高校的整体发展。同时,内部设置和人员构成的不合理还严重地影响了地方高校中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日常管理等工作的落实。
(三)思想认识
许多地方本科高校非传统优势专业的教研室中,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没有统一思想。多数教研室还没有制定建设规划,教研室主任大都只是被动地完成一些事务性工作,对教研室工作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对教研组成员管理松懈,且只满足于现状。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高校中还普遍存在着师资总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教师流失严重的现象,且教研室内部人员浮动较大,青黄不接。甚至在一些新建设的教研室中,教师不仅数量有限,且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使得教研室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经费投入
教研室经费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然而落实到教研室的建设经费非常有限,这不仅制约着高校的整体发展,也使教研室的发展受到制约。以江西省2005年的高等教育投入为例,江西省高等教育投资来源主要由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两部分构成,共占当年全省教育经费的81.86%[4]。由此可见,尤其与其他211高校、省属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的经费投入仍然捉襟见肘,社会投入严重缺乏,自身筹资能力较差,而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是极为有限的。
由于长期的经费投入不足,地方高校大多面临教学仪器设备不完善、教研室场地受到限制、教研室活动难以开展,有些项目甚至存在“零经费”的现象。而较差的办公条件使许多教师即使有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的意愿,也往往都难以实现,从而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建设的策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进行部署,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以此为方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作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层组织——教研室就必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仅仅注重传统优势专业的建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校的全面发展,还应该重视非传统优势专业的发展,真正做到各学科之间的平衡。那么,这就必须推进其教研室的建设,使得培养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重塑地位,给予教研室更大的教学自主权
协调好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行政的关系,就为教研室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地方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划分教研室的标准,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能,重视对教研室建设发展的研究,确立教研室在管理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二是应协调教研室中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以教学为根本,科研为支撑,同时,还应协调好教学活动与行政管理的关系,确立教研室主任的管理地位,提高教研室主任的权威性,弱化教师的行政职能,使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5]。
(二)规范机构设置,促进各学科教研室平衡发展
首先,从管理结构方面,应规范教研室的规章制度,将各项工作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下来,设立一套专属于教研室的管理监督机制。其次,从学科结构方面,应重视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教研室的建设,根据其建设目标,合理配置教研室人员,平衡各学科发展,这样以避免教研室设置重复、职能分工不清晰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具体来说,在专业上,应依据学科特色,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加大对非传统优势专业教研室的建设,扩大教研室规模、打造一批新的重点教研团队和特色专业;从课程上,根据改革后的教学定位,加强课程体系的开发,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实践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技能水平[6]。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软硬件条件
无论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制,还是学科建设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对教研室的经费投入,为教研室建设提供经济保障,充足的经费不仅能满足教研室的基本建设,如添置新的教学设施、改善基本办公条件、开展教研室实践交流活动等,还能设置教研室的奖励、补贴机制,更能为教学改革、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调动教师的学术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需要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同时,发挥地方本科高校的自身优势,通过与企业合作等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增强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筹措经费的能力。
(四)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和薪酬制度,强化教师的精力投入
首先,制定切合实际的年度工作计划,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并将考核指标纳入到计划当中,建立定性与定量的双项考核标准。定性考核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定量考核需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将工作的目标任务以工作量的形式进行分解,计算出每个教师所要完成的工作量,形成一套合情合理的考评体系。同时,评估过程既要结合目标又要结合实际,考核手段要实现多样化,如对教学工作的考核不仅要看学生及其课业成绩,还要参照自我评价和学生家长的评价,做到考核合情合理。其次,要完善薪酬制度,将奖惩制度纳入到薪酬制度当中,如设立优秀教学奖金、科研成果奖金等,而对于没有达到基本标准的教师,应给予批评甚至减扣绩效奖金等惩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内外交流平台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条件,然而许多本科院校非传统优势专业的教研室中教师队伍出现断层现象,缺少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队伍,面临老教师退休、青年教师缺乏经验的窘境,学科梯队难以实现。因此,要着力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有经验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加强教研室内部交流,开展教学培训。同时,将“新鲜血液”注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活力。同时,还要加强高校内部不同教研室之间的交流,积极参与其他高校教学组织活动,并与其相关专业建立经常性联系,交流经验,交换必要的资料和教学信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教研室建设得好不仅能够成为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保障,也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教研室建设水平的高低更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教研室建设中,不应该仅仅是保证数量上的对应,更应该在质量上寻求平衡发展,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做到:在规章制度中确立地位,在政策实施上加大力度,在思想认识上做到统一,在经费投入上给予支持。只有这样,地方本科高校才能走出教研室建设发展的困境,才能使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的地位得以真正确立,才能充分发挥教研室对地方本科高校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作用,才能促进地方本科高校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晓星.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杨天仁.标准化教研室的内涵建设与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
[3]刘民乐.浅论高校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J].运城学院学报,2008,(1).
[4]曾泽鑫.江西省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
[5]丘林,陈朝新.高校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6]姜立松,曲明川.浅析地方高校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管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
(二)机构设置
当前,多数地方本科高校都以重点学科为主要建设对象,因此,教研室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非重点建设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教研室甚至还没有形成教研团队,缺乏整体规划和明确的研究目标,教学、研究工作严重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传统的教研室设置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和经济体制。教研室之间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突出问题,直接制约着地方高校的整体发展。同时,内部设置和人员构成的不合理还严重地影响了地方高校中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日常管理等工作的落实。
(三)思想认识
许多地方本科高校非传统优势专业的教研室中,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没有统一思想。多数教研室还没有制定建设规划,教研室主任大都只是被动地完成一些事务性工作,对教研室工作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对教研组成员管理松懈,且只满足于现状。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高校中还普遍存在着师资总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教师流失严重的现象,且教研室内部人员浮动较大,青黄不接。甚至在一些新建设的教研室中,教师不仅数量有限,且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使得教研室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经费投入
教研室经费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然而落实到教研室的建设经费非常有限,这不仅制约着高校的整体发展,也使教研室的发展受到制约。以江西省2005年的高等教育投入为例,江西省高等教育投资来源主要由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两部分构成,共占当年全省教育经费的81.86%[4]。由此可见,尤其与其他211高校、省属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的经费投入仍然捉襟见肘,社会投入严重缺乏,自身筹资能力较差,而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是极为有限的。
由于长期的经费投入不足,地方高校大多面临教学仪器设备不完善、教研室场地受到限制、教研室活动难以开展,有些项目甚至存在“零经费”的现象。而较差的办公条件使许多教师即使有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的意愿,也往往都难以实现,从而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建设的策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进行部署,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以此为方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作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层组织——教研室就必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仅仅注重传统优势专业的建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校的全面发展,还应该重视非传统优势专业的发展,真正做到各学科之间的平衡。那么,这就必须推进其教研室的建设,使得培养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重塑地位,给予教研室更大的教学自主权
协调好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行政的关系,就为教研室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地方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划分教研室的标准,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能,重视对教研室建设发展的研究,确立教研室在管理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二是应协调教研室中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以教学为根本,科研为支撑,同时,还应协调好教学活动与行政管理的关系,确立教研室主任的管理地位,提高教研室主任的权威性,弱化教师的行政职能,使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5]。
(二)规范机构设置,促进各学科教研室平衡发展
首先,从管理结构方面,应规范教研室的规章制度,将各项工作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下来,设立一套专属于教研室的管理监督机制。其次,从学科结构方面,应重视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教研室的建设,根据其建设目标,合理配置教研室人员,平衡各学科发展,这样以避免教研室设置重复、职能分工不清晰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具体来说,在专业上,应依据学科特色,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加大对非传统优势专业教研室的建设,扩大教研室规模、打造一批新的重点教研团队和特色专业;从课程上,根据改革后的教学定位,加强课程体系的开发,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实践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技能水平[6]。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软硬件条件
无论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制,还是学科建设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对教研室的经费投入,为教研室建设提供经济保障,充足的经费不仅能满足教研室的基本建设,如添置新的教学设施、改善基本办公条件、开展教研室实践交流活动等,还能设置教研室的奖励、补贴机制,更能为教学改革、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调动教师的学术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需要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同时,发挥地方本科高校的自身优势,通过与企业合作等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增强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筹措经费的能力。
(四)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和薪酬制度,强化教师的精力投入
首先,制定切合实际的年度工作计划,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并将考核指标纳入到计划当中,建立定性与定量的双项考核标准。定性考核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定量考核需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将工作的目标任务以工作量的形式进行分解,计算出每个教师所要完成的工作量,形成一套合情合理的考评体系。同时,评估过程既要结合目标又要结合实际,考核手段要实现多样化,如对教学工作的考核不仅要看学生及其课业成绩,还要参照自我评价和学生家长的评价,做到考核合情合理。其次,要完善薪酬制度,将奖惩制度纳入到薪酬制度当中,如设立优秀教学奖金、科研成果奖金等,而对于没有达到基本标准的教师,应给予批评甚至减扣绩效奖金等惩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内外交流平台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条件,然而许多本科院校非传统优势专业的教研室中教师队伍出现断层现象,缺少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队伍,面临老教师退休、青年教师缺乏经验的窘境,学科梯队难以实现。因此,要着力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有经验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加强教研室内部交流,开展教学培训。同时,将“新鲜血液”注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活力。同时,还要加强高校内部不同教研室之间的交流,积极参与其他高校教学组织活动,并与其相关专业建立经常性联系,交流经验,交换必要的资料和教学信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教研室建设得好不仅能够成为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保障,也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教研室建设水平的高低更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教研室建设中,不应该仅仅是保证数量上的对应,更应该在质量上寻求平衡发展,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做到:在规章制度中确立地位,在政策实施上加大力度,在思想认识上做到统一,在经费投入上给予支持。只有这样,地方本科高校才能走出教研室建设发展的困境,才能使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的地位得以真正确立,才能充分发挥教研室对地方本科高校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作用,才能促进地方本科高校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晓星.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杨天仁.标准化教研室的内涵建设与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
[3]刘民乐.浅论高校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J].运城学院学报,2008,(1).
[4]曾泽鑫.江西省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
[5]丘林,陈朝新.高校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6]姜立松,曲明川.浅析地方高校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管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