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利建设发展新要求的现代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1-20 16:04魏保兴聂俊琴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水利

魏保兴 聂俊琴

【摘 要】结合水利类专业教学和实践,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培养、三个建设,即“123”的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模式,以期缓解水利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水利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097-03

201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正式公布,我国未来10年将投入4万亿用于水利,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水利建设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掌握水利水电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对水利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水利行业人才培养主阵地之一的高等水利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能否适应水利跨越发展的新要求,事关水利改革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此,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水利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种更为符合水利建设发展要求的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高职水利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进程慢的原因,致使目前高职水利人才培养依旧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虽近年来有部分调整,但仍存在着教育理念不清晰、教学方法滞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双师型”师资匮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不但制约了水利相关专业的发展,更影响了水利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新时期水利建设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模式仍需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二、新形势下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水利建设发展的新形势要求高职水利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的训练,又要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育。在此基础上,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新形势下的“123”水利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20世纪中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了“学习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到各阶段教育中。为此,在高职水利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水利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而是在肯定教师主导和引导作用前提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身的价值和权利,将学生视为积极的、富有创新性的学习主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指导、关怀和尊重。在这个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由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变为设计、组织、指导教学活动,学生也由被动接受知识技能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技能,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为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上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二)“两个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型“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能、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机器人”。为达到这个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从事某项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

1.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它是专业能力以外特殊的、具有相通性的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但不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它;职业核心能力也是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的职业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的首要特点是可迁移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作为我国基础产业的水利行业正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伴随着行业的竞争和岗位的调整,职业和岗位会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未来水利“职业人”的学生需要具备适应这种行业和岗位变化的能力,而核心能力的培养能够满足学生在将来职业生涯中对职业变迁的需求,使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应变自如和自主适应。

为此,水利类相关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时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适时的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内容、开展方式等进行调整,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公共课程、渗入专业课程、嵌入实践课程,把职业核心能力贯穿于水利行业精神培养、校园水文化建设、大学生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形成符合职业发展的要求、可靠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新途径。

2.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职业岗位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用到的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岗位操作技能、职业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职业岗位能力是一名职业者从事相关具体工作的必备的专业综合能力。

目前水利事业改革任务艰巨而繁重,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水利技术技能人才。所以,高职水利人才培养除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外,还要加大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力度。以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调整和改革,将培养的目标直接指向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岗位群,通过“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养成职业素质,使之尽早适应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

(三)“三个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建设

为保证高职水利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完善水利人才培养模式,还需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三个方面落实“一个中心,两个培养”。

1.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人才必须依靠教师所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为提高高职水利人才培养质量,还需深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endprint

(1)培养先进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研究,紧跟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深入学习和贯彻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并借鉴国内外关于高职教育的最新成果,从总体上把握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高职水利人才培养过程中。

(2)重构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研究已有的各种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索符合水利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交流会、研讨会等途径与其他院校的专家共同探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而推动水利类专业的教学方法的重构。

(3)专业能力的提升。目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水利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师需通过学历进修、工程实践、单位调研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更好的培养水利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4)培养实践能力。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利类相关专业的教师应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工程实际项目、考取执业资格证书等途径,提高自身工程实践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双师型”素质。

2.课程体系建设

在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高职水利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1)根据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灵活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计划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因此,水利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要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制定教学计划时邀请公共课教师、就业创业课教师、企业专家、相关院校和机构的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灵活合理地安排各类课程,将学生“两个能力的培养”真正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

(2)教学内容建设。首先教学内容要符合水利建设管理的要求,在满足适用,够用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次,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如将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能力培训相融合,将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对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内容和方向有足够的把握,重视教学内容的研究和选取。

(3)教学模式的改革。如前所述,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

(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首先是学生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以单一知识体系为标准,而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考核,形成学校、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毕业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其次是教师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健全教学质量反馈与纠偏机制,依据教学质量信息和评价结果及时对教学过程实施干预和控制,建立起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反馈纠偏机制,形成教学督查、考核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等共同作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实践能力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特点,实验实训条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功能齐全的实验实训条件是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校内实验室、实训场是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主阵地,为此,需要在完善现有的实训室和实训场基础上,根据水利人才培养的需求,适时建设新的实验实训教学设施,以满足学生进行教学实训、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需求。其次,充分发挥实验室、实训场的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实训场的资源进行实验、发明、创造等第二课堂活动,不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三,结合水利事业发展的实际,为水利行业提供教育、科研、培训、技术推广等服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第四,增加企业精神文化等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为后续的毕业综合实践以及将来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岗前“预热”。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实现角色转换、培养职业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场所。首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社会、企业、学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为克服以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比较松散的缺点,学校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各类水利企事业单位,本着“合作共赢,工学结合”理念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次,要充分发挥与企事业单位“零距离”的优势,在满足学生培养要求外,教师和学生还要直接参与到单位的生产中,为单位献计献策,真正实现校企的“互惠互利”。第三,水利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地域性和多样性,这是水利行业区别于其它非建筑行业的显著特点,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将直接影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稳定和功能。因此,水利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对合作企事业单位的选择要有前瞻性,以保证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稳定,为实现校企“合作共赢”提供稳定的场地支持。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方面通过培训、继续教育、工程实践等方面加强高职水利教师自身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聘请或引进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能手,辅以适当的教育教学培训,使之充分发挥工程经验丰富的优势,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弥补实践教学师资的不足。

(4)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材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因此,在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时应紧密贴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积极组织包括水利行业专家、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在内的编委会,编写既满足水利行业发展需要,又符合高职教学基本规律的实践教材。同时,为便于教师指导和学生的操作,实践教材的编写还应遵循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在内容上应包括具体项目实施所需的场地、设备、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等。

(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不但可以调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对实践教学的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依据水利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标准和水利类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水利类专业的多元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包括水利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推动力,与此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为“职业人”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选择,上述情况的存在使高职水利院校面临着人才培养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高标准性。为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本文结合高职水利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培养、三个建设”的水利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为最终形成既满足行业发展,又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希望为国内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邓峰,吴颖岩.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9)

[3]山红红.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

[4]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作者简介】魏保兴(1975- ),男,河南焦作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聂俊琴(1976- ),女,山西晋中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丁 梦)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水利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