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2015-01-20 18:22徐秦法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立德树人高校

【摘 要】“立德树人”是党中央把握教育规律,掌握教育发展趋势,为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而做出的重要决策。高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以“育人为本理念”为隐性路径、以“师风师德建设”为重要路径、以“社会齐抓共管”为基本路径,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

【关键词】高校 立德树人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039-03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众所周知,德是做人之根本,是学生成长成才之根基。做事德为先、做人德为根、做人做事德为基。立德树人就要以育人为本,实现“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成才”的理想追求,把人才培养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立德树人就要德育为先,尤其是社会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要针对部分大学生存在的道德理念失范等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五项”教育活动为载体,创新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教风学风建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形成立德树人的整体合力。

一、以“育人为本理念”为隐性路径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关系着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一)德育为先,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先是“立德”,立德是贯穿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德性是成长的动力。如果一个人没有德性的支撑,不可能具有成长的后劲和强大的学习能力。德性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和对社会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具有良好的德性,他的人生方向是正确的,对社会的作用也是积极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德性恶劣,他的人生就会走入歧途,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德性还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的德性有利于经济的健康运作。“德育为先”就是要求高校把培养人才的良好德性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积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发挥德育对于各种知识学习的促进和激励作用,把握品德对于人的知识、才能、业绩的主导性和主控性作用。不仅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德育的全过程。以“三个倡导”为基本要求,推动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运用大众传媒等信息技术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将其作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的各方面,使在校大学生将其内化,扩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并外化为自身的行动。

(二)树人为重,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立德树人的重点是“树人”。即培养、锻炼、造就人才之意。离开“立德”谈“树人”,容易误入歧途,偏离正确的轨道。而离开了“树人”谈“立德”,会陷于空洞的形式,所以立德与树人要相结合于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各种角色,自然也对社会承担着不同的责任。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加强学生的行为责任教育、生命责任教育等,使责任教育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因而,丰富明晰责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在德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担当的意识,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安宁。

二、以“师风师德建设”为重要路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传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力量,与学生沟通互动多,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树己。

(一)学高为师,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赢得学生的信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职业生涯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将自我知识的更新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同时,教师应利用新知识和新的信息技术,扩宽教学内容,分析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桶水还需时常更新。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参加相应的培训,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用科研的实践和成果充实教学的内容,用教学的实践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endprint

(二)身正为范,进一步强化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物质的极大丰富,教育产业化理论的提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出现了挫折,许多教师的敬业精神日益淡化,膨胀的私欲“战胜”了无私的奉献。师德师风失范,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个人作风不正、语言不净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新时期,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例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观念真正融入自身,有针对性地对自身进行反省,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并不断的克服、调整、修正和完善自己,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同时,要依靠自身的内心信念规范自身行为,严格按照良好的师风师德规范要求自己,防微杜渐,用刚毅和自制努力约束自己的各种过激行为,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诱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在实践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砺炼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此,应坚持教师的自我修养实践为引导,达到内心修养和实践活动相统一。

三、以“社会齐抓共管”为基本路径

“立德树人”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激发学校的活力,更好地发挥社会的作用。

(一)国家要制定政策,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要想适应发展迅速的社会,与时俱进,必须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遵循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政府在制定教育的相关政策时,必须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作为高校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做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国家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将更多的资金投入高校的建设,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为广大的青年提供高质量的入学机会。特别是“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政府应“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为民办的高校积极提供制度支持,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这样能够解决我国总教育资源不足,教育供需矛盾尖锐,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要求。同时要推进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设计合理的教育制度,改变高考招生制度,“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调整收费水平,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对收费的增长幅度加以控制。

(二)营造文化氛围,建设和谐校园。校园文化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加强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是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基本条件。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传递各种富有教育启示的信息,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断推进校园的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和文化氛围,健全学生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等。同时,加大道德宣传力度,弘扬崇高的道德品质,倡导积极健康的道德行为,进一步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术潜能。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使学生分清网络与现实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

(三)注重家庭教育,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道德水平、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青年的品德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忙碌,家庭教育出现“缺位”,导致青年过早进入社会,并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家庭要积极承担责任,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要尊重孩子,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关心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家长应时刻要求自己注重自身的行为规范,为孩子做好表率、榜样。许多青年人的叛逆行为都来源于对家人的误解,父母必须经常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鼓励和支持孩子做出的正确决定,并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孩子德、智相互促进发展的新理念。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追求,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将他们紧密地结合。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2013-11-15)[2014-05-05].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3-11/15/c_118164288.htm

[2]袁贵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N].人民日报,2014-01-20

[3]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5-04)[2014-05-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4]习近平会见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代表并发表讲话[EB/OL].(2012-01-04)[2014-05-05].http://www.gov.cn/ldhd/2012-01/04/content_2036901.htm

[5]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4-01-16

[6]习近平会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EB/OL]. (2013-10-23)[2014-05-05].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0-23/5416842.shtml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8]教育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六一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EB/OL].(2013-05-31)[2014-05-0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305/152679.html

【作者简介】徐秦法(1971-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广西大学国防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编 黎 原)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立德树人高校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