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冰杨
一、共青团市民学校: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追求
社会治理是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旨在重新审视和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打破单中心权威秩序的拘囿,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治理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社会治理”纳入新时期的执政话语体系,意味着这种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治理模式,已然成为我国社会管理场域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和实践追求。这场深刻的现代性变革,无疑为各类社会组织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共青团市民学校,就是重庆共青团组织寻求的一条具有创新性、典型性和借鉴性的治理路径。
共青团市民学校,是由共青团组织主导推动,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实施市民教育的社区学校。其主要功能在于提升市民素质,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可以说,共青团市民学校具有双重的创新意义:它不仅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同时也标志着重庆共青团组织功能的现代化更新,即从传统的单一政治职能逐渐转变为以政治职能为根本,行政职能为补充,全面拓展社会职能。
自2012年初启动以来,共青团市民学校已经涵盖了重庆2000多个社区,逐步形成覆盖全市、高效便民、灵活创新、持续开展的工作格局,不但深受社会欢迎,也引发了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共青团市民学校毕竟处于探索阶段,各区县在初步形成有价值的经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市北碚区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为样本进行梳理总结,以促进其进一步创新、完善和推广。
二、案例分析:北碚共青团市民学校的创新与困境
(一)基本情况
北碚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西北郊,是两江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结合部特点明显。辖区内共有城乡社区100多个,现已创建共青团市民学校72所,其中重点打造市级示范点2个、区县级示范点3个。截至2013年底,北碚区共青团市民学校注册志愿者17387人,志愿服务总时长141980小时,开展活动750余场次。
(二)主要创新
1.突出“3+X”的办校重点,延伸社区服务领域
共青团市民学校坚持提升素质与满足需求相结合,大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社区居民重点设置了“3+X”的培训内容,即:
3项基础课程:一是组建社区少儿艺术团,免费招收少年儿童,围绕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球类等兴趣爱好,组建少儿艺术团,开展一系列活动。二是开展居家实用技能培训,组建各类志愿讲师团,巡回开展烹饪、手工艺、青春期子女教育、保健养生、安全自救等实用技能培训。三是开设爱心储蓄银行,组建各类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常态化居民互助活动,通过“爱心存储—感恩回馈”的互动方式,鼓励和引导居民参加志愿服务。
除此之外,北碚共青团市民学校还主要围绕“一老一小”两类人群,开展了“X”项特色志愿服务工作:一是开设“四点半学堂”,针对放学后无人看管的社区孩子,提供学业辅导、艺术培训、“一帮一”心理教育等常态化服务,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雷锋书吧”,在59个社区定期开展捐书、讲故事、志愿服务、办讲座、交流心得等活动,弘扬雷锋精神,传递爱心正能量。三是举办“爱心伴夕阳”主题活动,结合节日弘扬敬老感恩的传统美德,组织青少年志愿者为老人提供上门体检、健康知识讲座、真情陪伴等服务。如:两江名居公租房成立了专门的社区独居孤寡老人志愿者服务队、爱心车队,定期看望老人,并提供义务送医、出行等服务。
2.强化结对促接力的组织形式,拓展志愿者服务队伍
专兼职志愿者是共青团市民学校的灵魂。专职志愿者主要由西部计划志愿者、退休教师、老团干构成。除此之外,北碚区团委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强化多方结对共建组织形式,促进社会志愿力量广泛参与、接力生长,逐渐形成一支以“大学生为主体,老团干、社会组织等力量为补充”的志愿队伍,推动市民学校工作多层次、多维度、持续有效地深入开展。一是与西南大学、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结对合作,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目前,高校志愿者队伍达到200余支,对市民学校的覆盖率达100%。二是与3所中职、38所中小学、25所幼儿园就近结对。三是与社区老党员、老团干、政协委员、道德模范和其他社会组织等结对。如:华光社区20余名党员参与共建市民学校,被媒体专题报道。
3.搭建多元服务平台,优化工作运行机制
北碚区团委注重依托不同服务平台,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共青团市民学校整体运转协同,推进有序。
一是构筑层级组织平台,深化联系指导机制。成立由团区委、镇街团(工)委、社区团支部书记构成的三级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工作小组,携手区级各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就近联系指导市民学校建设,每月不定期研讨联系点的运行问题,指导策划和打造特色活动和精品项目,上下呼应、分工协作,努力实现“一镇(街)一特、一村(居)一品”的目标。
二是依托校地合作平台,促进结对共建机制。如前所述,共青团市民学校与高校、职校、社会组织等外部资源——建立结对合作关系,同时结对双方共同签订责任协议书,明确权利和义务,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多样化和专业化。在天马村市民学校,西南大学志愿者为村民提供丰富的涉农服务,如马铃薯病害防治、帮助选购放心化肥和种子,深受群众欢迎。
三是创建信息网络平台,增进资源共享机制。在一些社区建立微信服务终端、网络导航网站,并由志愿者手把手教会居民使用这些新媒体。社区网络平台增进了居民、物业、市民学校三者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也为青年交友、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便利渠道。
四是搭建服务制度平台,强化监督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工作进度督查通报制度,各校建立工作台账,每月进行建设进度及运行情况的督导通报,并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建立志愿者注册管理、服务记录登记、表彰奖励等制度;与区房管局对接,联合出台文件,将物业公司参与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将市民学校建设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经费申请及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制度,等等。
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和推进,北碚共青团市民学校的活跃度和影响力持续增长,正逐步形成“团区委主导协调、社区自治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办校格局,其创新性、利民性、实效性赢得了群众的口碑、上级的肯定和市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
(三)现实困境
1、整体活跃程度偏低。全区72所挂牌的共青团市民学校中,真正活跃的不到1/2。有的挂牌后还没有开展过活动;有的将妇联的巾帼爱心呼叫器、民政的孤寡老人扶贫救济贴牌成为共青团市民学校工作,共青团组织的实际参与度不高,效果不理想;有的只在重要节日开展活动,没有常态化开展活动。
2、保障机制存在短板。主要体现在:资金支持不足,单纯依靠政府拨款和整合部门购买,力量有限,无法保障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持久、广域开展;活动培训场地受限,在部分活跃度高的市民学校,随着开展活动的丰富性和居民参与度的提高,现有场地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缺乏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志愿服务在高校开展较好,很多纳入了学分管理,但市民参与的热情总体上并不高,有些结对单位也缺乏实质性共建服务。
3、社区内生资源不足。通过结对共建机制,来自团组织、民间组织、学校、企业等地的兼职志愿者数量猛增,已基本实现“志愿者到社区去”的目标,但是推行“志愿者从社区来”还严重滞后。一方面,社区自有志愿者以退休人员为主,在职职工和青年人占比较低,提供志愿服务的广度、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一些市民学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总是希望上级团组织分配志愿者过去,缺乏从社区中挖掘、引导、培育骨干志愿者、自组织的主动性。
4、工作宣传力度不够。整体来看,共青团市民学校在课程设置、活动安排、政策解读等方面缺少有效的信息发布平台。虽然有些城市社区运用了新媒体开展宣传和服务,但大多数学校仍主要通过传统的“贴通知”方式,覆盖面和影响度受到局限,居民知晓率偏低,参与度不够。根据对北碚市民的随机抽样调查,30%的居民不知道本社区的市民学校具体地点。
三、突破与展望:推动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突破保障机制瓶颈,促进市民学校持续高效运行
北碚共青团市民学校必须改进制度短板,提升整体活跃度,促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
一要拓宽筹资渠道。在政府层面,一方面争取区财政、民政局等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力推政府购买服务,遵循“需求导向”原则,科学拟制项目菜单,通过公开竞标合同管理的方式,供各级政府部门选择购买。在社会层面,采取让利措施或优惠政策,广泛募集企业、社团、爱心人士等社会化资金,资助市民学校开展各类活动。
二要扩大活动培训场地。一方面统筹规划,推动各校硬件建设走向标准化。另一方面,依托各社区居委会、老年活动场所、周边学校等资源,将室内外活动场所、图书室、体育场等设施设备无偿或低偿向市民学校开放,同时借助社区与学校、社区与社区之间的组织学习网络,为广大市民服务。
三要改进激励监督机制。组建共青团市民学校运营管理联合小组或校务委员会,针对各校运行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明确跟踪监督、绩效评估、资金审计、权利义务和奖惩措施,推动其自律体系和生态系统建设。对结对共建单位进行契约管理,进一步明确共建职责,定期对其服务项目进度和社会满意度进行评估监督,提高结对实效。同时进一步完善市民学校经费管理办法,对成绩突出的团队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通过经费杠杆有效激发志愿服务活动。
(二)突破内生动力障碍,构建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系统
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志愿服务工程,必须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枢纽作用,进一步整合各方志愿者资源,建立具有活力的、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方面,要激活社区内生动力。注重发掘培育社区有影响、有爱心、有精力的居民担任驻校义工骨干成员,策划实施服务项目活动,推动学校运行管理;注重引导发展社区内知识型、技能型的居民成为注册志愿者,为学校和社区居民提供稳定的、持久的科教服务和专业支持;注重结合社区居民兴趣爱好和服务需求,推动构建各类自组织和专项公益性服务组织,并引导其自我发展良性运行,并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力量。
另一方面,要吸纳专业社会力量。加强与综治、民政、农委、教委、科协等职能部门的结对共建,引进行业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沉入社区,并承接相关社区服务项目,丰富市民学校内容;加强与专业化公益性社会组织共建,拓宽服务范围,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合作实效;加强与本土社工机构、高校的沟通合作,引入专业社工资源,成立“社工+志愿者”合作联谊会,邀请资深社工、志愿者骨干、专家学者参加,定期组织交流会活动,积极推动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合作。
(三)突破宣传工作瓶颈,提升共青团市民学校的影响力
宣传对学校建设具有先导作用。共青团市民学校要注重扩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
一是注重传统宣传方式的运用。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专栏张贴等方式,普及宣传市民学校的地点、时间、课程设置和师资,提高社区居民的知晓率;在医院、广场、车站等人流集中地设立宣传专栏,重点宣传市民学校的优秀项目、先进典型和突出个案;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系列专题宣传报道和投放公益性广告。
二是注重新媒体宣传方式的运用。充分运用微信、微博、论坛、重庆志愿服务网等网络媒介,通过发布招募信息、活动信息、话题讨论、交流分享等方式,打造社区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
三是注重项目活动辐射效应的运用。通过组织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少儿艺术团成果展、大型服务项目汇报活动等方式,扩大市民学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鹏.以共青团市民学校为突破口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的新途径[J]肘代青年,2012(5).
[2]沈蓓绯.新时期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理性分析与路径研究[J].青年探索,2012(3).
[3]北碚区团委提供的调研材料[D].
责任编辑: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