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龙奎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它规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模式、目标和方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阐释了人的发展的丰富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了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关注人的发展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种片面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即只注重经济发展或物质文明建设,忽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或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一些部门和地区只关注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而忽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另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各种权益依法得到保障。但是,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成了群众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果以上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就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提出来的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既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又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从而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有机统一起来了。因此,在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靠的主体力量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涵盖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前提、目的、动力和标准,就是要在发展中做到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提高人。首先,现实的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现实的人是全部人类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正是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世界、国家、社会,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如果离开了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则谈不上社会及其发展了。当然,这里所说的现实的人,在当代中国主要是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其次,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总是按照人的尺度去改变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使其发生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变化。同时,人又是社会存在物,也需要按照人的内在本性和事物的本性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人在实现自己的目的的实践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向和最高价值是为了满足人的多层次的需要、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三,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人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主体。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发展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如果没有人的参与,社会的物质生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就不可能发动和进行。一切社会财富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创造性成果。人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和动力。第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准和评价尺度。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而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手段。因此,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时刻强调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正当性和不可剥夺的价值尺度,要按照人的尺度去调控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尺度相契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理念,蕴含着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目的、动力和标准等丰富内涵,表明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最高价值。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具有明确的含义和使用范围。如果我们超出了它的使用范围,将会在理论上、实践上造成一定的混乱。因此,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将现实的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目的、动力和标准,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但是,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它从现实的人出发,关注的是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人本主义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的,它关注的是少数资产阶级和个人的利益。二是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不能将以人为本蜕变为以我为本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唯我主义。以人为本的人可以理解为类的人、群体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个体的人。但如果仅仅把以人为本的人理解为一个人,即我自己,则就陷入了个人中心主义的泥潭。三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同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可见,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才能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才能避免对以人为本的片面理解。
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来的社会发展理论。它借鉴了西方发展理论的合理因素,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蕴涵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丰富内容。
在西方发展理论的演进史上,经历了由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的转变。二战以后,西方国家都把恢复和发展经济、重建家园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把经济增长作为了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目标。因此,一些思想家就认为发展的本质是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当然,这种发展理念也有其理论上和历史上的合理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经济的增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物质基础,人类的生存都存在问题,就更谈不上人类的发展了。但是,这种发展理念重视经济增长,却忽视了人的发展。在这种发展理念的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严重失衡,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贫富悬殊、社会腐败、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引起了人们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反思,从而产生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将人置于发展的中心,把人看做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只被看做是发展的手段或条件”。可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强调了发展的核心不在物而在人,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获得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却过于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了唯GDP论的倾向。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扩大规模,增加数量,加快速度,而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不协调。这种状况的出现,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面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并对发展本身给予新的认识,建立起一种能适应和指导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新的发展理念。根据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问题和新任务,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以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它蕴含着丰富的人学内涵。首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目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必备的前提。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全面性的同时,也注重人的需求的多样性的发展。人的需求的发展程度反映着人的发展的实际水平。在现阶段,人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高层次性。如一个人在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的需要等等,都是一个人的现实需要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人的各种各样需要的满足,要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之相适应。因此,在现阶段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将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全面、更高层次的满足,从而不断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见,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则回应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包含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维度。
其次,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人的协调发展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的人均收入稳步提高。但是,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和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加深。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疏离和不协调。就个人的发展而言,由于当今社会片面强调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这样就极易导致把人的发展简单化为以物质财富占有量、社会地位的高低来衡量人的发展程度,其结果就是造成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等各方面不能同步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发展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发展相协调,从而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地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是解决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但从深层次看它也解决了人的持续发展问题。从类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持续发展问题指人类的世代延续和发展。任何时代及其各个发展阶段的个体和群体都拥有相应的生存权、发展权。任何时代及其各个发展阶段的人们的生存权、发展权都是不能被剥夺的,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来换取本代人的发展和享受。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持续发展主要指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创造力以及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持久的发展。由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同时人的实践活动又会给自然环境以巨大的影响。因此,人的可持续发展受以下因素的制约,一是人类是否可以长期适应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维持种的繁衍;二是人类社会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否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匹配,以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但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比较突出,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威胁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要求必须妥善处理好当代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优化人口结构,控制人口数量,不断地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数量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可见,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问题,又达到了促进人的永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可持续保障。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现阶段,要处理好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社会每一个具体的发展阶段,都会不同程度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要受到现实的人的具体实践水平和条件的制约。人的自由发展“着眼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协调发展”,“侧重于质的突破和飞跃”;而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素质与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侧重于量的积累”。翻就二者的关系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归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不断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会不断地扩展人们享有的自由。在现阶段,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将会不断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用这些发展的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是要坚持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人”出发,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基于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其统治,实质上是统治者的牧民之道。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虽然把人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但他们所谈的人不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人”,是脱离社会现实、脱离社会关系的人。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社会的发展,就导致人的发展处于一种虚化状态,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忽视人的发展的现象,无法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发展的现实的主体,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现实主体的只能是少数资产者。基于唯心史观从“抽象的人”出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导致的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的虚化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去研究社会的发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在上个世纪,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处于一种狭隘状态和虚化状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的发展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目的、动力和标准,认为在当代中国就是要坚持唯物史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现实的人”出发,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战后重建时,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的增长,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看作衡量国家发展的唯一指标。这种以物为本的发展观遮蔽了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一些国家在经济上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经济、社会和人类都不能持续健康发展。这种遮蔽人的发展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弊端日益明显,一些学者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基础上,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强调人的主体地位,逐渐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却看不到人是自然的无机的身体,看不到自然界对人的基础作用,从而无视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表面上重塑了人的主体地位,但是实质上却无视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最终致使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发展受到挑战,人的主体地位被削弱。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指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高价值取向。这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是要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过于注重GDP的增长,人的发展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人的多方面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协调发展仍然存在问题,人类的延续和个人的持续发展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义,涵盖了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丰富内容。现阶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是紧紧围绕“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多方面需要能够得到较好满足。二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使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三是坚持好“五个统筹”,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的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使人类的延续和个人的持续发展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得以实现,从而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56页.
[2]鲍宗豪.当代社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3]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