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灏
日前,教育部宣布将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签订学生校园诚信承诺书,涵盖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将诚信档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失信行为加大约束和惩戒力度。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失信的现象时有发生,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诚信建设的政策也时常见诸报端。之所以如此频繁被提及,是因为诚信在社会转型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宽于律己、严于待人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价值衡量的标准之一,学术失信、考试作弊、恶意欠费、就业违约等在他们看来习以为常。在道德失衡的今天,不诚信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生存手段,或者获取利益的捷径。当这种理应被摒弃的道德陋习逐渐成为广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选择时,那它将有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危机。
诚信是千百年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优良的文化基因,是大学生修身、治学、为人、交友的基础。目前在大学生中引发的广泛的诚信危机,不仅有道德主体的内部原因,也有社会氛围的外部原因。道德主体方面,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的道德主体向成熟的道德主体过渡的时期,易受外部因素的诱导和熏陶,另一方面,他们关于诚信的认知与行为分离,在口头上明白诚信的准则,也知晓诚信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无法以诚信要求自己。外部原因主要是高校诚信教育缺失或效果不佳,以及社会的失信氛围。
此次,教育部出台政策,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惩戒失信行为,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对大学生形成约束,用制度来制约与监督失信行为,以外部力量促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践行诚信准则。然而,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因此,大学生诚信建设除建立诚信档案外,更重要的环节在于加强诚信教育,以其促使大学生将诚信观念内化为立德之本、交友之基,将其奉为处世为人的根本准则。具体而言,将诚信教育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一是要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二是除传统的“两课”教育外,还要在专业课中渗透诚信教育;三是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诚信建设的重要环节;四是构建诚信教育管理机制。
第一,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这是将诚信教育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最基本的原则。教师不仅是诚信理念的传输者,更是践行诚信的榜样。有德之人才能培育出有德之师。因此,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而言极其重要。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全面考核,选拔具备较高职业道德、讲究诚信、表里如一的教师,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教师应提高自身修养,用自己的诚信品质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树立自己的诚信观念。
第二,巩固“两课”主阵地,在专业课中渗透诚信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但却一直难以摆脱被学校、学生双重忽视的窘境。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进一步巩固“两课”的地位,将其作为诚信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可通过辩论、社会调查、视频、角色扮演、参观调研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活泼的教学形式中体会诚信品质的核心内容与具体要求。除此之外,诚信教育还应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始终。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课时较多,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充分挖掘专业课教材的思想性,将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便可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第三,把践行诚信作为大学生诚信建设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诚信教育中,教师只注重诚信理念的宣扬,而忽视道德情感与道德主体性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理解,而忽略将其融入日常学习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传统的诚信教育已经被证明无法使大学生在诚信原则上做到知行合一。因此,要将诚信教育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就必须将践行诚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检验环节。在真实、复杂的社会现实中,让大学生自行体验诚信与失信,让其在道德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品行是否符合诚信的要求,及时发现并修正不符合诚信要求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促进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换。
第四,构建诚信教育管理机制。大学生诚信教育仅仅凭借课堂讲授、社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外在机制进行约束,使隐形教育与显性评价相统一,共同强化大学生的内心认同,促进诚信行为的养成。此次教育部推进的大学生诚信档案便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组织纪律、学术行为、生活学习等诚信行为进行电子化管理,作为学生评优、就业推荐的依据。此外,完善诚信教育管理机制,更应该建立完善的诚信惩戒机制,明确惩戒与激励的尺度,以及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进行监管。
大学生诚信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通过大学生诚信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困境,但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润物无声的漫长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应积极重视并组织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完善的诚信教育管理机制,将大学生诚信教育纳入可持续、有实效的发展轨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