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洁 胡幼培 朱青青
(上海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理工科女研究生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苏 洁 胡幼培 朱青青
(上海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理工科女研究生作为迅速壮大的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关注,同时,其对职业发展生涯的影响也逐渐进入公众眼中。本文通过对理工科女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现状的分析,引出其就业困境,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旨在重构女性性别意识、提升主体意识,从内在自信心和外在形象气质双向出发,达到改善职业发展能力的目标。
理工科女研究生 心理健康 职业发展
研究生是我国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特殊女性群体,女研究生是知识经济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她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就业和婚恋等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研究表明,女研究生的精神病性、强迫症、焦虑、抑郁等因子显著性高于全国成人常模[1]。理工科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到其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她们内心的各种矛盾、失衡比男性更复杂、隐蔽和强烈,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女研究生的职业发展历程,甚至是职业生涯和人生理想的实现。因此,对理工科女研究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并做好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改善其心理健康,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有利于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
由于文化和生理的影响,理工科女研究生承受社会和自身双重压力,恐惧和焦虑情绪也较多。通过案例研究和实际调查,本文总结了理工科女研究生心理健康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问题。
1.情绪控制力不足
情绪控制是指个体面对积极或消极情况时控制情绪的能力和对适度认识他人情绪的反应能力。情绪控制力不足是目前理工科女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的首要问题。以生物学专业为例,生物行业是21世纪的朝阳行业,生物专业的女研究生在人们眼中都是前景看好、站在科研最前列的女性群体。然而因为生物实验技能较难掌握,并受到个人能力和兴趣的影响,部分女研究生进入课题组后很快就没有了兴奋感,感到前途渺茫,对科研望而却步,严重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发神经衰弱、焦虑失眠等现象。目前理工科女研究生大多是“90后”,她们更多偏向情绪型或理智情绪型,意志力相对较薄弱,遇到挫折时容易优柔寡断、自暴自弃、盲目顺从[2]对职业刻板印象心存恐惧,使得社会支持系统弱化,进而影响心理幸福感。
2.自我认知偏差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偏差是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要根源,任何心理障碍都伴有认知偏差现象。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大部分理工科女研究生能够跟随形势的迅速发展而调整自我认知,以正确和积极的心态面对落差。但也有部分同学自我认知出现偏差,高估自己的能力,产生盲目乐观心态。在实践动手能力和基础知识并重的相关专业领域,她们发现凝聚智慧不那么简单,提高科学素养也并非易事,这时才察觉自己的能力与导师和社会的期许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致使原本心理上的盲目自我肯定转变为强烈的自我否定。存在认知偏差的女研究生往往非常在意外部评价,自尊极度敏感,一旦被否定,心理容易从极度自信跌入极度自卑的深渊。
3.人际交流障碍
人际交流障碍是理工科女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文科研究生及男研究生相比,理工科女研究生一般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科研任务,她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较为注重个人科研运作能力而忽略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她们的成功既造就了自尊自强的性格特点,又会因为过于优越而自恃过高,在人际交往中表现清高而难以合群。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具有这种性格的理工科女研究生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受挫折,就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陷入自我否定的抵触之中。真正走向社会之后,她们难以适应甚至无法正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慢慢远离人群,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理工科女研究生自身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是形成弱势职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面对这些高发心理问题,正视亚健康心理并给予理性的导向是关键。
1.就业人格缺陷
就业人格特征是指与个体就业活动关系密切的人格因素,包括耐挫力、竞争性、独立性等精神特质。理工科女研究生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使她们畏难情绪偏高、成就动机偏低、独立意识薄弱。当在择业过程中遭受到压力和挫折时,就业人格缺陷便产生了弱势的择业心理。如果不及时予以调节,那么她们容易迷失发展方向,对自己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规划与自主选择。
2.择业能力不足
择业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分析、职业分析及信息收集、制订方案、果断决策等要素。相对于男性而言,女研究生的依赖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等造成了她们的焦虑情绪。而正是这种焦虑情绪,导致理工科女研究生对拓宽新学识产生厌恶心理,可能产生因能力不足而引发低成就感。这就使得理工科女研究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在自我负责方面的主体意识缺乏,不愿意冒险、不能勇敢追求梦想,从而扩大了与男生在学业、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择业时成为弱势一方。
3.职业刻板印象增强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群体的特征所作的归纳。它一般不以事实材料为基础,也不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考虑个体差异,而是存在于人们印象中的一些固定看法[3]。在社会的传统职业定向中,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学习理工科专业的成就明显落后于男性。因此理工科女研究生要承受更大阻力,付出更多努力,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注定会和性别歧视“致命邂逅”。她们在就业择业创业方面呈现出来的弱势,让社会更加确信职业刻板印象并不是空穴来风。社会和高校仍然传递着职业刻板印象,这和理工科女研究生在职业发展方面表现出来的弱势是相辅相成的,每一方面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引起相应的“蝴蝶效应”。
良好的素质是一部分理工科女研究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挤进门、站住脚”,并寻得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便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它是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实践上,必须形成以完善自我为指导思想,以心理咨询和普及宣传为辅助,以互帮互助为形式,以团体活动为载体的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
由于理工科女研究生封闭的学习环境和独特的心理特质,对她们的心理教育也更应该有针对性。除了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开展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一对一深入谈话等形式,向她们分享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消除择业心理障碍。(2)进行挫折教育。通过挫折教育,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她们学会自主调控情绪,鼓励她们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加强社会适应力、人际交往能力、正确职业观的辅导。及时对她们的成就期望、人际交往情况、职业观进行正确引导,希望从根源上改善她们的心理焦虑情绪,改善就业择业心理素质。
2.大力开展团体活动
通过开展团体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大型讲座等,培养理工科女研究生的双性化人格特征。心理学中的双性化人格是指兼具男性和女性角色的综合人格类型,这样的人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自信又谨慎。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较强,具有更健康的心理素质,更有可能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取得好成绩。可从“走出去”和“走进来”两方面提出建议:(1)大力开展志愿者帮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带领理工科女生走出实验室,走出单一封闭的工作环境,让她们走到社会中,培养独立、大胆、开放的人格特点。(2)开展各类讲座。邀请有所成就的校友和社会成功女性来校讲授经验,旨在改善理工科女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并致力于提升她们的形象气质。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如前所述,部分理工科女研究生盲目选择就业方向,缺乏应有的信息筛选能力和收集能力,并有严重的就业择业心理障碍。针对以上特点,首先,高校应针对最新的行业需求变化,结合学生自我发展要求,开展更为提前的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她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认知;其次,帮助她们树立务实的就业目标,让她们对自己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对她们普遍感觉困惑的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进行引导,帮助摆脱就业困境,发掘性别优势。
4.强化导师育人功能、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导师的学术思想、业务素质、治学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所以导师应在日常接触中充分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动向,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表明,理工科女研究生对于成才的理解内心充满矛盾,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足和过低的自我评价[4]。因此应鼓励她们,特别是无工作经验的女生要多与导师和社会交流,大胆且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实践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朋辈互助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仿的同伴之间提供心理安慰、支持和帮助的活动,具有心理辅导的性质。同龄人有相近的爱好、话题和价值观,彼此之间更容易沟通,利于从中获得启示。在高校心理工作者的指导下,可以组成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开展一对一或小组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
作为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群体之一,理工科女研究生的就业与社会安定和发展息息相关,理工科女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与社会发展前进密不可分。高校的培养是强化对学生角色意识的正确引导,为改善理工科女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并唤起全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切实为国家培育业务能力强、道德修养好的有用人才。
[1]钟向阳,李梅.女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其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7(7):69-72.
[2]赵树勤.女性文化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8.
[3]Hilton J.L,Hippel W.Stereotyp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 ogy,1996,(47):237-271.
[4]穆姗姗.理工科女研究生心理困惑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