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其英 王静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基于生源多样化的学情分析及应用探索
田其英 王静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高职生源呈现多样化,导致学生个体差异增大。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情调研和分析,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情分析内容,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分层教学分类培养、学分制等改革措施,同时指出了改革中注意的问题,对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高职;学情;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自上世纪末高等教育扩招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阶段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因此高校校园内的教育对象也随之逐年变化。其中高职院校处于统招录取的末位,再加上高职招生制度改革,近年来其生源类型和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肩负着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人才保障的重担,也承担着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所以其备受政府、社会的关注。然而由于高职生源多样、差异增大和学习意愿下降,传统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一刀切”的方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致使部分学生的个性难以张扬、特长难以发挥,优秀者难以脱颖而出,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相左,亟待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在以往高职教育研究中,对“教”研究的多,而对“学”研究的少,从而对学情实际缺乏充分的了解,影响了教学改革效果。所以,新形势下只有做好高职生源学情分析,才能使教学改革更加具有针对性,教育管理更加符合实际。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源类型主要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职高、技校和中职)毕业生、五年制的初中毕业生。但随着高职教育招考方式的改革和实施,生源的录取方式也呈多样化,如同普通高中毕业生,有的是通过提前自主招生录取,有的是通过普通高考选拔录取,还有的是通过注册招生录取。三校生则是通过对口单招、注册招生和优秀生免试入学等方式录取,入学后有中高职衔接“3+3”培养,还有3年制的教学。不同的录取批次,生源差异不仅仅是在分数上的差异。因为普通高中生有文理分科,其知识水平很不平衡;普通高中毕业生与三校生之间的差别则更大。所以他们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等方面更是有着较大的差异和多样化。这必然导致学生学业层次的不同。
针对当前多元录取、多样成才的现状,利用统一的标准开展的班级授课制显然是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迫切需要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高职前期改革的重点则是通过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而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能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原因缺乏深入的探究。要想解决后者的问题离不开学情调查和分析,因为学情分析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针对高职生源多样化的现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弄清教学对象,而研究教学对象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学情分析,所以说学情分析是一项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笔者所在院校充分利用大一新生入学后军训教育的业余时间进行学情调研和分析,及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摸底测试。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
基础、学习特点、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困惑和爱好特长等。调研分析结果表明高职入学新学生既有共性特点又有差异。由于成长时代环境影响,他们有着强烈求知欲渴望成才,渴望被关注和尊重,但同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差,在现行考核评价体制下缺乏自信;课外倾向于利用资讯工具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技能、性格、智力和兴趣等方面。相对而言,普通高中毕业生知识理论水平高,三校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男生学习习惯差,对应用知识感兴趣,女生学习习惯好,擅长学习记忆性的知识;来自乡村家庭的学生耐受力强,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来自城镇家庭的学生个性强,承受力弱,不能很好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和管理策略,促进多样化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考核评价的基本依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国家的职业教育文件精神,在以往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特别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队伍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体现。在生源多样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要迎合社会需求,还要结合学生层次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培养模式方面科学分类,为某一专业制定多种样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多个性质相似的专业组成专业群来统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和高层互选”的原则设置,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不同专业方向开展分类培养。在同一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意三校生和普高生的区别,三校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基础,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给与其更多的综合实践训练,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标准达到更高级别,而普高生的实践技能则要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提高其实践技巧和熟练程度,达到规定技能标准。中高职衔接“3+3”人才培养方案,避免两个阶段的重复,课程教学内容、实践训练难度和教学目标要递进上升,使学生的压力转化为动力。
2.分层教学分类培养。
根据生源多样化的现状,实行分层分类教学是坚持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大一新生公共和专业基础课摸底测试和个人特点,在大一新生同一班级学生中分为A、B、C 3个层次。每次层次先设置难度不同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相应的水平后;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中通过启发指导、互帮互学和递次进步,最终达到学习目标。
分类培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多种选择,可以说是种较为灵活的培养方式。将相似的专业组成专业群,按专业群进行招生和编班,课程体系设置遵循“底层共享、中层分立和高层互选”的原则。底层共享,是指为专业群分向奠定基础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实现基础共享。中层分立,是根据学生基础和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选择学习相应的专业核心课和实践专项。高层互选,是在专业方向基础上开设供交叉互选的专业拓展课,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其知识迁移和跨岗就业能力。这种宽基础、强技能的培养原则,符合职业教育规律,满足了多元化生源成长成才的需求。
3.促进学分制教育改革。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的,现行高职教育多数是三年学制,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可少于三年。随着以专业群招生和教学的实行,学生的基础课上相同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课也不相同。原来固定授课班级被打破,若要求全部学生通过三年学习才能毕业显然有失公平,引入学分制,可使少数优秀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必然激起后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分制是一种可供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的学习制度,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4.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大一新生入学后没有了升学前承受的学习压力,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从未接触过大学教学模式,不知如何切入到学习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学院为每个班级从本专业高年级中聘请优秀学生作为助理辅导员,对负责班级学生生活及学习方法现身说法的讲解,帮助其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除此之外学校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应学生特点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现场教学等多种学习方式,使课内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管理能力。
针对生源多样化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涉及到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班级和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要想改革顺利进行,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特点,统一思想,采用先进职教理念和教学方法,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陈旧,如“满堂灌”、“齐步走”的教学行为。学习运用教学新方法,教学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思想,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正确认识自我,发挥自身的潜能,各方面更上一层楼。教管人员要有全员育人的观念,保证正常教学秩序。
2.教学管理的激励。
高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同龄人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在学情分类和分层教学中忌唯分数论,这样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实行的分层教学是授课教师进行的不为学生所知的隐性的分层,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差异,结合他们的学习能力、兴趣特长等,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或设定不同的标准,这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使获得了学生学习的满足感。教学中的考核测试,弱化评价功能,强化激励、促进功能。
3.管理制度的保障。
教育教学改革会带动学院各项管理工作,如教学大纲的调控、师资力量的匹配、教学进度检查、学籍管理、课时安排、教学考核、学生“走班”管理,以及教室管理等。依靠某位领导和部门很难统筹协调,必须制定相关管理和给予经费支持,才能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转。
4.学情调研的跟踪。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传统的调查表调查已十分落后。开发运用符合高职教育和时代特点的学情调研工具十分必要。要做好专业和教学改革,仅调研大一新生是有些局限的,全面的调学情研离不开二年级和顶岗实习返校毕业生调研、毕业半年学生就业调研、毕业5年左右及多年的校友成长调研等。从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矫正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1]王卫东,李海清.基于个性差异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江丛刊,2015(6):92-94
[2]卜舒慧.基于学情分析的高职思政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3):108-111
[3]张军侠,潘菊素.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多样成才问题及解决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5(4):99-102
[4]贾玉凤.高职分层教学策略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5,110(3):51-52
[5]夏远利,张琼,赖洁.基于分类培养和分层教学的学习特点与对策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4):51-54
[6]程志勤,李鹰.浅谈高职教育的分层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540(8):98-99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基于不同生源类型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3JSJG335)成果之一。
G642.0
: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96-02
田其英: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