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亚璐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如果孤独是可以学会的话
成亚璐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今天读周国平老师的《人与永恒》,读到《孤独》一文时,感触颇深。或许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 在与他“对话”时,脑海里总能引起联想和共鸣。周老师讲到“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寻求的是消遣,寂寞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寻求的是理解。”我想,或许庸人无聊,天才孤独,而寂寞是人人都有的。
我有这样一个习惯,走到哪里,都需要有两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现实的,精神的。我总是习惯将自己的小床围上蓝色的床帘,那样我会觉得在集体的生活环境中,有与人相处的融洽,也有一个自我独处的世界。一天里,人总会有开心或者难过,有喜欢分享的,有留给自己品味的。发自内心的高兴时,我喜欢坐在帘子里满意地笑笑。难过时,我便躲在帘子里去等待自己心灵的自我疏导。夜晚,在结束一天繁重的学习任务后,我习惯在床帘中总结学习经验,读些书,听些音乐,记下当日的日记。小床帘便是我的现实空间;一个喜欢在自己世界里享受心灵独得的人,总会有一个精神空间。我喜欢反思,喜欢记录生活中的小感悟。反思是我的思想日记,感悟是我的感情日记。这两者构成我的精神空间。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有很多随感,脑海中闪过一个思绪,生活中一点感想,实践中一则心得,随时记录,这些所感所思,是我精神的慰藉物,日记本便是容纳他们的最好储藏所。或许在别人看来,这一种思绪的泛滥,可对于我来说,理解与被理解并不重要,困惑与收获属于我自己。
我有这样一段时光,在宁静的乡村里教书和学习。在与乡村儿童相处的日子里,备课,上课,补课,重复着每一天。在课余时间里,我会躲在学校不大的图书室,和孩子们交流读书经验,同时也逃离外界的压力,恶狠狠地充实自己,获得精神的自足。在结束每日的教学任务后, 我独自坐在黑漆漆的教室里读书,陪伴自己一个冬季的只有一盏不存电的小台灯和舍友温暖的关怀。因为是乡村,夜晚狗的叫声很清晰,在害怕中,我告诉自己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就得坚持学习。在每日的鸡叫时,我又从被窝爬起,和比自己还勤快的学生一起背书。惬意的午后,没有香奶咖的鼓励,我则坐在教室里给几个孩子读一篇美文。美文,默读和朗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这种自娱自乐的生活里,我反而平静,简单。
我有这样一个历程,每天第一个走出宿舍楼,登上自习室的最高层,在背书的过程中迎接每一天的朝阳。当朝阳洒在我的脸上,才是自己新的一天的开始。后来,听来一个传说,圈够一千架飞机就能实现一个愿望。于是,在学习累的时候,看看天空,偶尔有飞机划过,就圈起来。坐在自习室里,一学就是一整天。书,冷板凳,日复一日,一坐就是整整一年的时光。有时我也问自己,你害怕孤独么,我不怕,我本来就是一个习惯独处的人。可我怕的是在一个地方呆的久了,久到所有人都要离开了,你却还在,变了又变的师院,换了一批又一批人的自习室,你会觉得自己像一个老妖精,被局限在某个空间,眼光也变得局限。可我还是告诉自己,就算只剩下自己独自作战, 也要稳住自己的心,等待收获的那一天。
精神的空间,平静的支教,坚韧的奋斗,见证这些的只有自己,我以为这就是孤独。可是,我错了。什么是孤独呢,孤独是一种自足,我在经历这些日子时还有按耐不住的欲望,便不是孤独;孤独是悲剧性的,可我还有学生,朋友,便不是孤独;孤独是精神上的超越卓群,可我并不是强者,这便不是孤独。然而,我也不是一个无聊,寂寞的人。我并不喜欢和别人混在一起,谈天,打牌,看电视。然而,在自己失落时,我又想念朋友,会会朋友。在有了感想和反思时,我喜欢独自品味,又喜欢找到一个能够读懂的人与我交流,可至今寥寥无几。这样看来,我要求自我的精神独得,又需要被理解,可并不想破坏这种矛盾。我喜欢的不过是内心的一点宁静,可是,我只能向往孤独,却做不到真正的孤独。那么我的习惯和经历又说明了什么呢,或许只是自我的一段独处时光。
做到孤独不容易,能享受孤独的是强者。如果独孤是可以学会的话,那该会是怎样的一种强大呢?
I26
:A
:1671-864X(2015)10-0010-01